美了村庄、强了产业,深圳驻两英镇工作队帮扶行动显成效

南方+

“原来遇到下雨天,从沟渠岸边经过都有点担心,怕滑下去。现在好了,有了防护栏,可以放心从这儿过往了。”近日,看到如今仙斗村老寨片区寨前溪的新面貌,村民张伯乐呵呵地说。

仙斗村是潮南区两英镇东南部的红色村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大南山游击战争的前沿阵地。张伯所说的沟渠,是该村老寨片区寨前溪近期新修好一段的河道。河道“旧貌换新颜”,背后离不开深圳驻两英镇帮扶工作队的多方协调牵线搭桥。

于近期修建完成的寨前溪,河道畅通、护栏整齐、绿树环绕。张伟炜 摄

于近期修建完成的寨前溪,河道畅通、护栏整齐、绿树环绕。张伟炜 摄

据了解,工作队由深圳市水务局、深圳环境水务集团等单位派员组成。进驻仙斗村以来,工作队围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完善镇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重点精准发力,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参与乡村振兴,激发镇村发展活力。其中,工作队队员、仙斗村驻村第一书记蔡东龙更是主动和村“两委”班子一起想办法、找出路、谋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从推动建设红色生态农场一期项目落地,到改造老寨片区沟渠、自来水供水管网,再到帮助脱贫户改造危房重建家园……工作队坚持把红色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统筹考虑、协同推进,对接后方单位,赓续红色血脉,实现村庄美丽蝶变。

● 振兴产业 ●

探索发展生态农场项目

初夏时节,在仙斗村镰喉猴山上的红色生态农场一期项目现场,一株株油茶树迎风挺立,葱茏俊秀,焕发出勃勃生机。“希望油茶树能够带富一方百姓,让油茶带来产业振兴的绿色希望。”蔡东龙感慨地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仙斗村大部分村民以务工、务农和外出经商为生,多年来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以前村里没有一个好产业,年轻人找不到出路,都外出务工了,村里只剩老人小孩,更找不到发展的方向了。”仙斗村党委书记张俊耿说。

对张俊耿来说,虽然仙斗村近些年来经过美丽乡村建设后,农村生产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不少,但农村要发展,必须有产业支撑,发展产业仍是当务之急。工作队的到来,恰好解决了村委干部的这一“心头痛”。

据悉,仙斗村红色生态农场一期项目是以“红色旅游+生态农业”为主线,充分利用“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契机,积极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又一新路径。该项目总投资110余万元,其中包括扶持壮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50万元,红色村专项资金30.56万元,2021年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资金30万元,自筹资金8.58万元。主要以种植油茶为主,后期还会种上乌橄榄、橙树及柑树,总面积约34.2亩。

红色生态农场一期项目是仙斗村积极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又一新路径。张伟炜 摄

红色生态农场一期项目是仙斗村积极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又一新路径。张伟炜 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实施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落实油茶扩种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这让张俊耿看到了油茶产业的广阔前景,更加坚定了发展生态农场的信心。

“预计项目竣工验收3年内,每年收益约5万—6万元,3年后,每年收益约8万—10万元。”张俊耿说,该项目是仙斗村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尝试,不久之后,仙斗村也将拥有自己的“庭院经济”。

不仅如此,工作队还计划把仙斗村龙潭片区原有综合文化室改造为田园生活馆,配套农具展示,完善原有的仙斗革命历史陈列馆、大南山地下秘密交通站和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成集红色资源、生态农业与乡村田园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 改善供水 ●

做足惠民生暖民心的“水文章”

近日,位于潮南区两英镇仙斗村老寨片区的一段寨前溪河道修建完成。溪水清澈、护栏整齐、绿树环绕、道路划线明晰,河道新面貌吸引不少群众驻足。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荒凉:杂草丛生,沟渠淤塞严重,河床逐年抬高,流水不畅。沟渠灌溉范围涉及3个自然村,每至耕作高峰期,严重缺水,农户灌溉用水矛盾较为突出。

蔡东龙介绍,工作队进驻后,经过实地调研,将寨前溪情况上报给后方单位,后方单位立即开展专业研判,其间多次派遣专业工程师到现场勘察测量,从全镇水系出发,上下游流域分析,结合汕头地区雨季雨量等数据,对寨前溪进行专业改造设计,设计也更加注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公园式景观。

施工期间,针对沟渠两侧河岸边坡较高又无加固,存在滑坡等安全隐患问题,还修建了生态草皮护坡、格宾石笼挡墙及防护栏,以消除安全隐患。如今,一河碧水穿村而过,两岸树木郁郁葱葱,改造升级后的寨前溪畅通清澈,沿岸群众甚是欢喜,对今年的农业生产充满信心。

同样,充满信心的还有老寨片区居民。该片区自来水供水管网的升级改造是两英镇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从去年11月竣工以来,改造后的水质好不好,水压稳不稳?面对记者的询问,老寨片区居民的回答简单而又直白——他们笑脸盈盈,纷纷竖起大拇指。

老寨片区住有298户居民,总人口约2200人。老寨原供水管道为PE管、镀锌管,已使用10余年,管道普遍老化严重,逐年锈蚀,部分管段破损导致漏损率处于30%以上,经常出现“跑冒滴漏”现象,不仅影响水质水压,甚至存在二次污染情况。同时,老旧管道管径偏小,水压较低,造成供水状况不理想,给老寨片区居民用水带来了不少影响。

蔡东龙说,在后方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工作队充分发挥后方单位的专业优势,以重点帮扶村(仙斗村)为先行示范,根据老寨片区村民用水问题,协同村“两委”干部积极对接潮南区自来水有限公司,组织环水集团管网技术工程师深入片区,对现场供水管网进行全面排查,掌握供水区域用户用水结构、水表性质、用水水质、水压等情况,制定新建管网设计方案。

深圳环境水务集团以深圳供水管网为建设标准,更换具有良好防腐性能、不易结垢的主管球墨铸铁内衬PE管和支管PE管,将该片区漏损率降至2%以内。为了减少施工过程对供水管网改造沿线居民的用水影响,施工人员在保证工程质量和防扬尘措施落实到位的前提下,连续作业、抢抓时间,及时完成了新管网的铺设安装工作,同时加装水质监测系统,切实保障居民用上安全水、优质水。而高层用户和缺水地段用户,此前因水压不足引起的停水现象已基本得到解决。

● 翻建危房 ●

让村民“忧居”变“安居”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点之一。“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首要的是找到那些存在返贫风险的困难群众,落实针对性举措进行帮扶。”工作队队长周卓钊介绍,两英镇有6户脱贫户被列为防止返贫重点监测对象,工作队紧紧围绕“监测谁、监测什么、谁来监测、怎样监测”,采取“一户一策”解决措施,分类分项建立监测对象“风险任务、帮扶措施、帮扶责任”清单,着力落实防止返贫致贫工作长效机制,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今年71岁的仙斗村村民陈平贵是原建档立卡低保脱贫户,年老多病在家打理家务。据他介绍,原住老宅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但在2021年12月24日意外发生火灾后,部分屋面坍塌,大部分承重墙体、石挑梁、石柱等关键承重构件被烧毁、破损。

火灾事故发生后,工作队与村委干部迅速跟进,勘验现场、询问情况,安抚陈平贵一家,并将情况也反馈回后方单位。各方一致决定帮助陈平贵一家修缮受损老宅,恢复正常生活。

“经过相关部门调研认为,该受损老宅为危险房屋D级,同意在原址拆掉原房,重建一层。根据政策补助标准可申请4万元对危房进行改造。”蔡东龙说,工作队也积极争取到帮扶资金10万元,其中深圳市水务局帮扶资金5万元,深圳环境水务集团帮扶资金5万元。5月9日,该危房正式启动拆除,目前其他工作进展顺利。

【南方+记者】张伟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濠江法院召开座谈会。

编辑 罗荀畋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