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小豆豆”初长成,名师工作室探索新路径|聚焦教学质量突破年

南方⁺

菁菁校园里,春色伴随雨水悄然褪去,孩子们用琅琅书声迎来初夏。

在珠海,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在沉浸式学习中培养兴趣爱好,学会阅读、写作、表达,探寻成长道路的诗与远方。有的同学改编著名诗人的佳作,写下珠海受台风侵袭仍勇往直前的颂歌;有的同学15岁就“出道”,出版个人专著,成为身边人人称赞的优秀学生……

这些孩子并非天生就是“读书的料”,但都走上了热爱阅读和写作的道路。他们背后都有一位共同的启蒙老师——严杏,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在30余年的教学实践中,严杏立足南粤大地,在小学语文教学教研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被亲切地称为“杏子老师”。近年来,严杏牵头6个省、市级名师工作室,带领百余位名师,出版《身边的小豆豆》,描绘了一批批中小学生的成长故事,并由此推出“小豆豆成长日记”习作课程。

如今,在严杏名师工作室引领下,珠海小学语文教师团队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杏子老师”,不断探索创新教学路径,浇灌无数“小豆豆”的成长之花。

现场

引导学生讲好成长故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走进香洲一小容国团校区(又名“香洲区容国团小学”),教室中传出孩子们抑扬顿挫的朗读声,自然生动地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课堂上,香洲区群贤小学老师张榕芳从《论语》的名言释义切入,与孩子们不断互动交流,让大家保持好奇心,由浅入深阐释名人名言的深刻内涵,引导孩子们尝试在日记写作中引经据典,及时写下阅读后的所思所感。

这是习作课例展示《假如经典会说话》的生动一幕。当天,《小学语文教师》新体系作文进校园——“小豆豆成长日记”习作课程研讨活动在香洲一小容国团校区举行。“小豆豆成长日记”习作课程是由广东省严杏名师工作室主导的成长日记共写活动,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写作情境,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写作任务,激发孩子内在的表达需求,带动他们学习母语的热情。

工作室中像这样的精品课程还有很多。

香洲区拱北小学老师陈麓伊的课程则带领孩子们寻找“会思考的我”,通过读《身边的小豆豆》,引导孩子们讲述身边鲜明的生活实例,让孩子们发现事物具有矛盾普遍性,从中吸取新思想,敢于利用逆向思维挖掘观察事物的新角度。

“陈老师的课非常新颖。她一直引导和鼓励我们思考,让大家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一名参与公开课的小学生说。

“你找到夏天的颜色、声音和气味了吗?”香洲一小教育集团南屏校区的宋馨老师依托《小豆豆成长日记》童蒙分册的内容,带领孩子们走进夏天,寻找“很酷的故事”。孩子们在沉浸式的绘本阅读中感知夏天的美好,不由自主地创作出一首首“夏日小诗”。

在一轮又一轮阅读、思考和写作中,小豆豆成长日记让孩子们生活中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成为习作课鲜活的教材,让每一次社会生活体验变成流动的育人课堂。工作室老师们也通过日记写作课堂播撒阅读与表达的种子,与孩子们共同描绘“小豆豆”的成长故事。

主张

人格教育放在首位

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原社长王旭明曾表示,语文教学就是“听、说、读、写”四个字,教孩子怎么听别人说话,怎么跟别人说话,怎么读一篇文章,怎么写一篇文章。

这与严杏名师工作室的教学主张如出一辙。通过几年的课程实践,严杏名师工作室逐步构建起“读思写”一体化的日记写作教学内容和指导策略,从学前阶段的“童蒙篇”,到一至六年级的3个学段,形成了84个主题单元、336篇日记写作话题,每一篇日记教学设计,既体现基于学段特征的个性化和新鲜感,又强调写作话题的上升和统筹整合。

“成长日记,最重要的是帮助儿童养成动口说、动脑想、动笔写、动手做的习惯,用各种不拘形式的表达方式,帮助孩子讲好自己的成长故事。”珠海市香洲区凤凰小学副校长王慧杰说,工作室希望通过有层次的写作活动,引领儿童过有品质的生活,促进儿童“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立德树人是灵魂。”在严杏看来,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人格教育都应放在第一位,让孩子们在阅读和反思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经过几年的时间,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些看似无意识的写作活动,慢慢让孩子变得自信而有主见,变得善良而富有激情。”

成效

在成长日记中共同成长

翻开《小豆豆成长日记》,孩子们的万语千言倾注在笔端,《倔强的生命》《我没有教你们这样做》《善良是一种选择》……每一篇文字作品都是小豆豆们对道德人格、精神品质成长的生动诠释。

在成长日记中获得成长的不止小豆豆们。一批批学子“弯道超车”的背后,是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广东省特级教师严杏带领她的工作室成员,在共写成长日记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拓展课程成果——

开设一年级每周一节基于绘本阅读引入的成长日记读写课,成为学校常态化的教学特色;鼓励孩子创办班级小报、制作绘本故事微视频等;每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绘本、习作朗读会、有声习作等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创新开设“有声习作”“戏剧习作”,将教育配音、戏剧与读写课堂有机融合,将孩子们的习作排演成戏剧并搬上大舞台。

其中,改编自习作《我没有教你这样做》的戏剧获得“励耘南国”全国戏剧节大奖,《睁开诗的眼睛》更是登上了央视少儿频道。

近日,2022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名单公示。该奖项是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的最高奖,每四年评审一次。根据公示名单,广东共入选138项,包括61项基础教育成果。其中,广东省严杏名师工作室主持完成的《基于“立人”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诵读实践研究》获得基础教育类二等奖,成为珠海唯一上榜成果。

“我们希望工作室成为教学成果的孵化池,做强示范辐射引领,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老师打响品牌,让每一所学校都有精彩。”王慧杰说。

◎对话名师严杏>>

问:什么是读思写一体化教学实验?我们从学前阶段的童蒙篇,到一至六年级开展成长日记写作,是基于哪些考虑呢?

严杏:六年前,我们倡导师生、家长一起共写成长日志,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更是为了让孩子们每天过有故事有意义的生活,过一种有主题的生活。

为了写好自己的故事,孩子们学会了阅读,我们界定的阅读不仅仅是读书,我们读音乐、读电影、读一件事、读大自然,我们还会一起读身边的人。孩子们在阅读吸纳的同时会不自觉地将阅读和生活进行连结,他们会主动反思自己的生活,他们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所阅读到的知识在悄然转化成他们的生活信念,转化成他们人格和气质的一部分。

这套书中有一本特别的童蒙篇是我们特意为学龄前的孩子编写的,天真无邪的孩子是最需要去兴发的。

《易·蒙》中有这样一句话“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就是我们期待的不由自主地学习状态。

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小豆豆加入到了我们的读写活动中来,从童蒙篇,到六年级,小豆豆成长日记逐步形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读写体系,我们的读思写教学实验也由此应运而生。

问:在3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您在小学生阅读培养上是否有成体系的方法可供分享?

严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和团队发现,阅读量的增加引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写作又触发学生的思考,思考让学生想懂得更多,从而又带动学生去阅读……于是,阅读、思考、写作形成了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在兴发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和工作室名师们共同总结规划出“读思写”一体化习作教学的三个阶段。

首先是“读”的兴发。对正在成长的儿童来说,习作起始阶段是阅读意向性的整体孕育期,教师需要以浪漫优雅的情境唤起和激活孩子们还未定型的情感和思维状态,兴起和引发孩子对爱和美的感受,兴起孩子们对阅读的向往,引发孩子们浪漫而乐观地走向阅读,让孩子们的阅读过程在追求美好的背景中展开,从而为后阶段写作活动的开展乃至终生热爱写作奠定积极的姿态。

然后是“思”的兴发,在这个连结阶段,我们通过引导孩子进行阅读和模仿,引发学生主动把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比较,帮助他们理解文本中角色的感受和想法,又能引发学生将文本内容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为不由自主地表达做好铺垫,实现思维能力和语言输出能力的锻炼。同时,建立起孩子与他人和世界的亲近感,形成个体与他人和世界的积极联系,培育个体阅读生活的意义。

最后是“写”的兴发。我们的写作是兴发教育理念下的写作,是学生高度自觉状态下的自由倾吐,在一定情境中,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情动辞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自主。发表的日常形式是课堂上的讨论,让每一个孩子都大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问:在每个年级的成长日记最后的评价页,都有“看见成长”四个字。您对实验班的小豆豆们有何期望?

严杏: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小豆豆的期待,我会选择“生长”。生长是一种生命的状态,教育更多的应该是感染是吸引,是兴发孩子自觉地、自然地生长。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孩子们生长的轨迹,把他们带到生命的远方。我们期待教育的田园会呈现“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美好境界。

【撰文】谢静怡 冉小平

【摄影】关铭荣

编辑 刘梓欣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