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中国最具统治力的小吃。
饱满、圆润、温和,但看似人畜无害的背后,隐藏着挑剔的选材和锐利的味道。
它就像中国人的性格,宁静恬退、谦虚隐忍,图穷匕见、一口入魂。
01
中国文献中,包子的历史其实并不长。
这种由小麦面团包裹各类肉菜的食物,最早出现于宋代。
在《东京梦华录》里,记录了北宋汴梁街头的小贩售卖一种名叫“包儿”的小吃,皮半透明,里面有虾、肉和肉汤。
同一时期的文人小品《燕翼诒谋录》里,则记载了宫廷轶事:“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
一种食物,在出现的时候,同时成为充满市井气的民间小吃,与贵族士大夫之间的馈赠佳礼,这在中国饮食史中是绝无仅有的个例。
显然,它不是成就于一朝一夕。
事实上,中国人对于包子的爱好,可以追溯到更早以前的历史。
在维吾尔语、乌孜别克语等突厥语系里,把包着羊肉和洋葱的特色小吃薄皮包子,称为“皮提曼塔”。“皮提”意为“死面”
到今天,在新疆的风味饭馆里,维吾尔老板在给食客数包子时依然这样唱吟:“布尔曼塔、西尅曼塔……”意思是“一个包子,两个包子……”。
在日本,传统点心和菓子里有一种特殊的包子,外皮分很多种,包括小麦粉做成的褐色茶包子;用番薯粉、山药粉和粳米粉等做成的薯蕷包子;用酒粕发酵面粉做成的酒包子等等。但内馅都是甜豆沙。
日本人把这种豆沙包称为“まんじゅう”,音为“蛮丢”。
而在韩国,所有包馅的蒸煮面点,饺子、馄饨、包子都视作同一种东西,“만두”,音为“蛮度”。
无论是“曼塔”“蛮丢”“蛮度”,围绕中国的文明溢出地区,在包子这种食物上的发音高度近似,且指向汉语里的同一个词:馒头。
是的,中国包子与馒头高度同源,从更大的历史观来看,它们本为一物。
02
包子也好,馒头也好,作为一种面食,他们的共同源流,来自汉字里的“饼”。
早在东汉,《释名》里对饼就有专门的解释:“餠,幷也,溲麫(mian)使合幷也。”意思是把小麦粉加水合并在一起。
没错,就是面团。
很长历史时期内,明火烤的面团称为烤饼、隔着器皿烤的称为烙饼、煮面团称为汤饼、做成条状的是索饼、炸面团称为炸饼,而蒸汽催熟的,自然就是蒸饼。
《水浒传》里武大郎卖的炊饼,其实就是蒸饼,为了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而改蒸为炊。事实上,从东汉到宋的一千多年里,技术不断迭代、物产不断丰富,出现了千层蒸饼、百果蒸饼、芝麻蒸饼等等品类细分,但“蒸饼”的名号一直没有改变。
蒸饼流传时间久、地域广,在此期间,各地出现了不同叫法。比如陕甘地区的馍,是因为《尧典》里把太阳下山的地方称为“莫”,而古代中原先民眼里,大陆最西端就在河西走廊甘肃。所以当地的主食,就成了馍。
今天,在河南开封地区,流传着一种小吃“羊肉炕馍”。做法不复杂,两张薄薄的白面饼,蒸熟后中间夹入碎羊肉和葱末,盐、孜然,最后下油锅两面烙到焦黄——显然,在这种肉饼类小吃的身上,蒸与煎烤已经没有固定的界限,它是从河西走廊而来的西式吃法,与中原原发饮食文化的一次碰撞。
后来出现的蒸包子、煎包子,也许在这种古老的食物里,已经能找到端倪。
03
在今天的豫东、鲁西南地区,流行着一种名为“水煎包”的点心。但它形状扁圆,更像是一种馅饼。
它的馅儿主要是羊肉或猪肉,用葱、姜、五香粉、香油、盐调制后,包上发面,然后在平底锅中压扁,温油加水烙熟,最后加入稀溜溜的水面糊,在煎包底部形成漂亮的冰花。这种“水煎包”两面金黄、外皮酥脆,尤其以河南平顶山、河南永城、山东菏泽为最佳。
这种名为“包子”,实为肉饼的食物,正是“馒头”诞生后,反向影响中国“胡饼”的一种产物。当然,它也表现了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祭祀用的供品,日趋市井化、平民化的转变。
另一个例子是新疆流行的烤包子,这种被称为“萨穆撒”的,广泛生长于维吾尔族聚居区的食物,早在中国宋代喀喇汗国的文献里就有记载。当时的新疆人,用火加热平整的石壁,再将装满了羊肉、羊尾油和安息茴香的面饼贴在石壁上烤熟——它的做法,已经与今天的烤包子差别不大。
这种脱胎于“胡饼”或者“肉馕”的食物,却有着中原包子的一部分特征。这是包子与饼殊途同归的表征,同时也表明了唐宋时代,肉包作为一种兼具肉、主食和菜功能的方便食物,逐渐在民间定型的历史进程。
而维吾尔语里的“曼塔”、日语里的“蛮丢”、朝鲜语里的“蛮度”,更是唐宋时代,中国作为文明高地,向外进行文化输出的遗存。
包子是什么时候在中文官话体系中取代馒头的,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富庶的唐宋时代,生产水平高速发展,食材供应充足、品类丰富,平民阶层日常也能吃上肉了,并不一定要等到祭祀时才有“肉馒头”。“包儿”这种略带戏谑意味的词,就是为了区分一本正经的祭祀供品和随心享用的街头小吃。
今天,在江浙地区,依然有着把包子称为馒头的传统。肉馅的是肉馒头,菜馅的是菜馒头,豆沙馅的是豆沙馒头,小笼包生煎包称为小笼馒头、生煎馒头,没馅的“正经馒头”则称为“刀切馒头”。
或许,这是作为南宋故地的人民,对那个辉煌时代的怀念。
随后,元明清的数百年中,“包儿”“包子”并没有成为主流的叫法。至少在《水浒传》成书的明代,孙二娘卖的还是人肉“馒头”,而不是人肉包子。
到了清代,馒头和包子的界限忽然清晰起来。《清稗类钞》中写道:“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
产生这种剧变的,可能是满清入主中原后,康雍乾三朝大力推广满语和满文化的结果。
在满语里,饽饽是面食的统称。粘豆包、打团子是粘饽饽;发糕、窝头是笨面饽饽;萨其马是搓条饽饽;包在叶子里蒸熟的糕团是叶儿饽饽;饺子则是煮饽饽……
恰好,“饽”与“包”互为谐音,在满语的普及和汉满融合的过程中,包子,成为更容易推广的名词。
《红楼梦》中,写到元妃所赐的“内造饽饽”,红学家们普遍认为是类似于京式糕点“大八件”“小八件”一类的食品。
最传统的满席只有饽饽,没有菜肴,又被称为“饽饽席”,这种把各色面食当菜吃的饮食习惯在北方不算罕见。清酱肉饽饽,是它们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04
早年的北京人,普遍认为南方火腿有股“哈喇味”,只认清酱肉。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就将它和火腿进行了一番对比:“有些北方人见了火腿就发怵,总觉得没有清酱肉爽口,地道的北方餐馆做菜配料,绝无使用火腿,永远是清酱肉”。
在保鲜运输尚不发达的民国时代,经过腌制的清酱肉更便于携带。当年的京剧名伶到上海演出,拜客礼物之一便是清酱肉。这块肉,俨然坐稳了“民国最佳伴手礼”的交椅。
与甜口点心不同,清酱肉饽饽走的是咸鲜的路子。讲究的,除了加清酱肉之外,还要海参、雪蟹肉、瑶柱、虾干等食材为辅,泡发后切丁炒制,最后将馅料包进酥皮、封口压模,烤制二十分钟出炉。趁热吃,酥皮入口即化,咸鲜的海味融合着清酱肉浓郁的酱香,这是北派点心的扛鼎之作。
而在万里之遥的云南,另一种点心与清酱肉饽饽遥相呼应:糖腿破酥包。虽然没有任何文献证明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但其类似的酥皮结构,与同样采用腌制肉类作为主要馅料的做法,不难判断,它们是同一社会发展水平下的,来自不同区域物产所构成的无限趋同的表达。
与此同时,南方经济的持续繁荣,促使了其饮食丰富化。让本来很少有小麦的地区开始种植。同时海运与大运河漕运,也为南方带来了包括优质面粉在内的许多北方物产。清末民国开始,南方各地的包子,越来越走上多元化的道路。
太湖平原的小笼包与宁绍平原的小笼包,是一对亦师亦友、亦亲亦敌的对手。在苏州、上海、无锡等地,小笼包往往用死面制作,成品晶莹剔透,咬开后口感多汁、鲜爽带甜,这是加了肉皮冻的肉汁四溢。
由此作为基础,苏派的小笼包又能衍生出蟹粉、虾仁、干贝、松茸等等不同的口味,总是一味精致精巧,能登大雅之堂。
而隔着钱塘江的宁绍平原、八闽丘陵等越国故地,人们则倾向于使用发面制作小笼包,馅儿里除了肉之外,还会加入豆腐、笋干、榨菜、梅干菜、海米、香菇等平民食品,浙闽各地,它有不同的”变种“。制作方式和用料有差别,但滋味和呈现却有着很大的共性。这是包子江湖、市井的另一面。
在珠三角地区的广东,叉烧包作为粤式早茶的“四大天王”之一,是许多食客菜单里出镜率最高的“时尚单品”。与北方包子不同,广东的包子和北方的包子在一些做法上还是有区别的,相对来说北方的包子或馒头在面粉里是不会加糖的,吃起来麦香味很浓,多数是比较纯正的面粉。而在南方,他们做包在发面时会在面粉里会加糖,所以吃起来甜甜的。
像是叉烧包在有的地方制作面皮时会用老面加白糖揉制,一蒸便自动炸裂,像云朵一样软绵。
▲外皮炸开的叉烧包。来源:flickr marleyandgordo
内馅叉烧是包子的精髓,采用五花肉烤制,一层肥一层瘦,油脂溢出肥腻减半,再切成指甲盖般大小的片,色泽油亮有食欲。叉烧和芡汁1:1拌匀调馅,蒸好之后撕开,咸甜适口。
▲内馅咸甜上瘾。来源:flickr Alpha
除了爆款叉烧包。香甜可口的流沙包、奶黄包、莲蓉包也是广东包子里的顶流明星。它们个头相似,大都圆滚滚没有褶,俗称“光头包”,皮色十分洁白,层次也很分明,吃起来松软而稍带爽韧,有种香甜可口的感觉,闻上去也都是一股浓郁的奶香。一般如果没有刻意标记,即使是广东人也很难从外表上分清流沙包、奶黄包、莲蓉包,颇有开盲盒的乐趣。
奶黄包的馅料通常不流动,流沙包则是半液体,包如其名,具有泥沙般的“流沙”效果。
▲内馅不流动的奶黄包。来源:豆果美食@花儿的美食厨房
奶黄包质地顺滑没有咸味,颇受小朋友们欢迎。流沙包则是二成黄油、二成蛋黄、六成糖粉,才能调出恰到好处的流沙效果。都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广东,心急也吃不了流沙包。
▲流心的流沙包。来源:flickr u⋅p⋅s⋅e⋅a'd
相比前两款,莲蓉包可能更受老一辈广东人喜欢,包子内陷的莲蓉是用磨碎的莲子再加上油还有糖和其他香料来制作而成的,它的味道清香淡雅,口感细腻绵密,佐以清茶,口齿留香,可谓一绝。
从叉烧包到奶黄包、流沙包,莲蓉包,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包子的诞生,可以视作西式酥点与浙闽平民包子的,某种联结与相互纠葛的产物。它们成熟的年代相仿、制作工艺也有类似的相互参考意义,都是南方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之下,所缔造的精品小吃。
它们见证了中国包子的无穷想象力,更表达了中国哲学上可达庙堂飨宴,下可入百姓生活的终极趣味。
包子这种食物,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可以包万物,不是一篇文章可以容纳得了的。
| 上海·生煎包 |
| 湖北·酱肉大包 |
| 山东·猪肉大葱包 |
| 河北·韭菜鸡蛋包 |
| 东北·酸菜包 |
| 内蒙·羊肉包子 |
| 新疆·烤包子 |
有的包子以馅料本身取胜,包豆腐、包鹌鹑蛋;有些以外皮取胜,或薄透或喧乎或起酥;有些则以烹饪方式取胜,或煎或烤;还有一些以蘸料取胜,比如西安的特色油辣子。小小一只包子,大江南北,各有千秋。
| 云南·糖腿破酥包 |
| 广东·叉烧包 |
| 福建·芋子包 |
| 浙江·小笼包 |
| 江苏·蟹黄汤包 |
你最近一次吃包子是什么时候?
最心水哪里的包子?
欢迎评论区聊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