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学会制作龙珠灯了吗?这可是咱们百侯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哦。”日前,在大埔县百侯镇侯北村,一场志愿服务活动正在开展。只见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捧起灯笼骨架,将红、黄色纸裁成适合的大小,仔细地糊在骨架上。
志愿服务成就乡风文明佳话。近年来,百侯镇侯北村积极组建志愿服务队,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公益活动,以志愿服务温暖人心,使文明新风逐渐深入人心,不断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该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广东省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广东省儿童友好社区”等荣誉。
组建超百人志愿服务队
“佳佳(化名),外婆也是担心你,有什么事要好好跟她说,也可以直接跟我讲。”微信聊天框里,肖惠群耐心地和15岁的佳佳交谈,倾听她的烦恼,并适时给出建议。
肖惠群是侯北村的妇联主席,也是该村巾帼志愿队的组织者。去年,在入户走访时,她发现了佳佳的变化。此前,佳佳因为家庭变故,只能和外婆相依为命。镇村干部为其申请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补助,解决她们的生活所需。
然而,正值青春期的佳佳性格变得敏感、内向,和外婆沟通也逐渐变得暴躁。“以前佳佳是很活泼、乖巧的,见面都会喊阿姨。”那次入户后,肖惠群意识到需要给予她更多关爱。于是,她加上了佳佳的微信,在不断地交流中帮助她改变。
百侯镇侯北村位于大埔县东部,全村面积9.6平方公里,下辖2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810人。和大部分山区一样,侯北村也存在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孩子和年迈的父母留守老家的现象。
如何保障这些特殊群体的权益,增进民生福祉,成为当地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光靠政府部门唱‘独角戏’还不够,需要广泛汇聚各方力量,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在百侯镇妇联副主席张瑾看来,侯北村村民历来有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当地乡贤先后捐资共400多万元,用于修建兰陵广场、自来水工程、新街堤路结合工程、新村的栏杆和凉亭,慰问困难群众,组织公益培训等。
2019年,侯北村组建起巾帼志愿队,号召村里的妇女在闲暇时参与村里的公共事务。“例如,我们会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肖惠群说,巾帼志愿队的一大优势是,团队的成员比较细心、感情细腻,会用心用情地伸出援手。
村里的志愿队伍在不断壮大。截至目前,侯北村有巾帼志愿队队员50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队员45人、侯宝斋志愿服务队队员54人。该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广东省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广东省儿童友好社区”“梅州市群防群治先进单位”“梅州市家风家教实践基地”等荣誉。
客家文化融入公益课堂
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机构和民间组织投身公益事业,当地参与公益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他们将客家元素融入志愿服务中,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熏陶。
孩子们在学客家打锣鼓。
那边厢,中超赛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五华县惠堂体育场内激情澎湃;这边厢,侯北村兰陵广场内,一场公益足球培训课正在进行。
“传球!接球!”灯光足球场上,当地的孩童在教练带领下进行热身运动。随后,他们开始学习控、运、传、射等足球技术。绿茵场上,孩子们尽情奔跑,挥洒汗水。“我也会踢足球了!”今年8岁的小斌擦了擦汗水,高兴地说。
“足球培训班已经持续了12期,每周二常态化开展,每一期都吸引了很多孩子。”张瑾告诉笔者,此次培训班是大埔县第一个乡村公益足球培训班,在县、镇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侯北村乡贤萧曾祥邀请国家少年足球队前队员侯春元、国家足球二级运动员李延吉担任教练,为当地儿童提供新颖的足球理念和专业的技术培训。
除了足球,侯北村的志愿服务队依托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展好志愿服务,侯宝斋志愿服务队便是其中的典型。
据侯宝斋志愿服务队队长肖利芳介绍,2016年侯宝斋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依托古建筑“笙曹筱筑”打造了侯宝斋(百侯)艺术馆,并于2018年开始开展公益活动,持续至今。
今年初,当地在该艺术馆举行非遗龙珠灯传承活动。土生土长的侯北村人萧晓雄是侯宝斋志愿服务队的第一批队员,也是这场教学活动的老师。“传授孩子们龙珠灯制作技艺,希望大家能传承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发扬光大。”萧晓雄说。
侯宝斋艺术馆内,志愿者在教授非遗龙珠灯制作技艺。
当被问到志愿服务中哪个瞬间最令人动容时,当地志愿者们应声回答:活动结束时他们期盼的眼神。“例如孩子们会问‘老师什么时候再来呀?’”萧晓雄说。
这让当地下定决心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群众的需求。如今,侯北村成立了梅州市第一个公益童声合唱团,开展“童声合唱乡村行”20余场课;开展家教家风系列课堂、家长教育宣传培训;举办19期艺术下乡“送美”活动,古筝培训13期、爱心公益锣鼓培训班5期。侯宝斋(百侯)艺术馆被评为梅州市家教家风实践基地、团中央童心港湾基地。
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
从艺术下乡提升群众艺术素养,到家教家风系列课堂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再到志愿服务队暖心慰问,侯北村的公益服务不仅贴近村民的现实需求,还直面乡村建设的实际问题。
实际上,在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强调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侯北村党支部书记肖伟国看来,当地志愿服务队及志愿服务活动,对培育乡风文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举个例子,对于乡村而言,土地纠纷是村民之间的矛盾之一。”肖伟国说,以前尤其在农田的耕种、收播时节,总会出现个别矛盾,需要村干部前去调解;如今再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逐渐丰富,村民更加友好了,邻里之间也更加和谐。
“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家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提振了党员、群众的精气神,激发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振兴。”肖伟国说,侯北村通过镇村牵头、乡贤支持、群众配合,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了公益惠民,共享民生福祉。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大埔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根据摸底调研梳理出的“需求清单”,打造了162个常态服务项目、25个特色项目,启动推广“i志愿”系统志愿服务信息平台,融合利用“大埔发布”“客家香格里拉”等平台,线上线下互动,打通“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渠道,实现对志愿服务的流程化、规范化、闭环式管理。与此同时,大埔县采取分类化结对服务,着眼退伍老兵、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分众分时提供结对帮扶面对面服务。
依托这一机制,百侯镇及各村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服务群众。“侯北村乃至整个百侯镇的公益项目绝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够完成的,而是由一群人共同支撑起来的。希望更多人能参与志愿服务,让乡村变得更美好。”张瑾说。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陈泽铭
【通讯员】余灏 罗文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