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是2023年梅州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之一。
在“变”中求发展,梅州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奋力打响营商环境整体战,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
正是这一“变”,广东宝轮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发均有了新想法。外出多年的他作了一个决定:从粤港澳大湾区回到苏区。
“企业在前期项目对接中,感受到了梅州各级各部门诚意满满的服务。”5月17日,陈发均的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广梅产业园,投资过亿元。“回到家乡梅州投资,我很开心。”陈发均一语道出梅州营商之变给他带来的欣喜。
力争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尽快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梅州为达成目标不断爬坡过坎,其中关键就是要实现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升。
大转变、大提升,看似简单的六字背后,梅州步伐快且稳:始终坚持“给群众留一把椅子”的服务理念,把企业、群众满意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标尺,通过加强作风建设,破除思想束缚,深化改革创新,提高服务效能,推动工作任务大落实,实现营商环境大优化。
下足“五个功夫”
转变作风强化担当
不久前,梅州印发实施了一份颇具分量、颇具影响的文件。
“《梅州市营商环境通报制度(试行)》(下称《通报制度》)又将是一次刀刃向内的求变。”不少人如此评价。
这一次,梅州又将在营商环境优化中带来怎样的突破?
《通报制度》全文并不长,但表达的意思却相当清楚:营商环境工作做得好的给予表彰奖励,做得差的给予通报批评。
直接点说,梅州优化营商环境,转变作风、强化担当,必须且必要。
举全市之力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梅州不能把营商环境落下,更不能在营商环境中走弯路。对此,梅州“三个第一”目标清晰——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紧抓招商第一要事、优化环境第一竞争力。
从大大小小的会议、调研活动来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梅州并不满足“单兵作战”的模式,意在将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变以往的“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集中会战”。
开展加强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梅州有大招——下足“五个功夫”: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在推动落实上下功夫,在亲商爱商上下功夫,在强化监督上下功夫,在加强保障上下功夫。
如果把“五个功夫”放在同一条工作线来看,是首尾相连的,是环环相扣的。
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梅州先后制定出台《梅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梅州全面对标广州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梅州市营商环境通报制度(试行)》《梅州市营商环境监督员制度》等系列工作机制。
与之对应,在推动落实上下功夫,梅州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建立“目标管理、责任落实、工作推进、考核奖惩”全流程闭环管理制度,将优化营商环境的问题交办落实情况和服务企业情况作为识别干部、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倒逼领导干部在位有为。
“在亲商爱商上下功夫,梅州市工商联主动做到由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联合制定《关于开展‘3+5’服务专项行动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梅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王忠表示,目前已经在全市组建法律、金融、就业、政策、客商5个服务专班,全力当好服务民营经济的“店小二”。
制度是目标导向,落实是实践检验。把营商环境优化落到实处,梅州还有一招:监督。
在强化监督上下功夫,梅州创立项目建设“蜗牛奖”、建立营商环境“通报制”、设立作风问题“曝光台”,持续跟踪问效,以目标倒逼过程、以责任倒逼落实,让领导干部不敢懈怠优化营商环境的职能职责。
“同步开展市委专项督查、市纪委工作督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联合督查行动,以有力监督助推全市营商环境工作提档升级。”梅州市营商办有关负责人说。
让干部敢为,有为,下足“五个功夫”有务实落实的速度,亦有营造干事创业好环境的温度。
在加强保障上下功夫,梅州出台《关于大力支持改革创新宽容失误错误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大力支持改革创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充分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各级领导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干在前列,激励广大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串联起来看,“五个功夫”让部分干部“不敢为、不愿为、不会为”有了改变。总的来说,便是在思想上“想为”、在本领上“会为”、在现实中“真为”,正以作风之变推动梅州营商环境之变。
实施“五种免费”
改革创新优化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初心不能变,优化服务方式应与时俱进。
推进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升,力争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尽快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梅州“啃老本”是不行的。
对标一流、改革创新,梅州怎么提档升级?答案已有: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免费梅州”新模式。
“免费梅州”新模式,通过出台《关于盘活闲置资产实施“免费梅州”促招商引资及创业行动的指导意见》,实施五种免费方式,想方设法降低企业用地用工成本,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梅就业创业,促进更多企业落户梅州,助推梅州高质量发展。
何为五种免费方式?即:免费生产,拓展工业生产新空间;免费创业,打造创业就业新基地;免费办公,构建研发创新新平台;免费展销,盘活生产经营新场地;免费住宿,延伸生活服务新边界。
这一举措,在梅江区已有实践。
梅江区百岁山脚下,前身为疫情防控隔离点的土地,即将迎来新生。
在后疫情时代,对于高效利用和盘活疫情防控隔离点存量,梅江区做了一个大胆尝试:将百岁山脚下的隔离点打造成青梅互联网创业产业园,赋能梅江区互联网经济。
按照规划,总占地面积49950平方米的青梅互联网创业产业园区,将配备136间人才公寓和体育设施、互联网培训、直播、创业中心、动漫风商铺街、美食集市等,成为创业集聚地。
“围绕互联网产业开展创新创业服务,打造梅州互联网产业服务综合体,促进行业创新技术发展、产业升级和高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增强区域经济活力,提升区域经济创新能力,打造产业生态。”梅州市中孵青梅产业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李杰介绍说。
这样的改革创新,随着“免费梅江”行动的实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除盘活闲置资产打造青梅互联网创业产业园外,梅江区还盘活了芹洋花园、瑞景花园闲置房屋共330套房、33间店铺、989个车位。
“‘免费梅江’行动主要是通过盘活梅江区范围内的闲置资产,为青年人才和就业创业者提供限期免费住宿、免租工作场所和免费平台等,吸引集聚优秀青年人才在梅就业创业,助力经济发展。”梅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宋鹏鸿表示,已为160多名求职者提供免费住宿,80多人留梅就业。
“没听过求职还能免费住宿,来了这就跟回家一样。”来自赣州的求职者邱栋林直言,感受到了一座城市对发展的渴求,对人才的重视。
探索“免费梅州”新模式,五华县同样因地制宜,走在前列。
五华县出台《五华县产业转移工业园标准化厂房承租企业扶持奖补办法》,提高五华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规范五华县工业园标准厂房的管理使用,打造“免费梅州、免费五华”品牌。
根据《五华县产业转移工业园标准化厂房承租企业扶持奖补办法》,新签投资协议的承租企业,自签订租赁合同之日起,在五华县当地任一自然年年经济社会贡献值达到100万元以上且年经济社会贡献值强度达到每年250元/平方米以上的,可按照标准进行奖补。
“其中,年经济社会贡献值达到100万元以上且年经济社会贡献值强度达到350元/平方米以上的,按该年度已缴厂房租金的100%进行补贴。”最高可100%补贴厂房租金,这让不少企业增强了投资意愿。
“为入驻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成长环境,进一步增强五华县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增强园区产业配套和产业转移承接功能,培育孵化新业态新经济。”一企业家认为,这一举措可以有效促进园区产业集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五华县工业园高质量发展。
实施“五种免费”,改革创新优化服务,梅州营商环境优化在求变,解锁更多符合梅州的新模式。
紧盯“五个方面”
细化举措提升效能
梅州始终坚持“给群众留一把椅子”的服务理念,聚焦企业群众的“急难愁盼”,真正把企业群众问题解决好,优化好,让企业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办事办不成怎么办?在梅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办事大厅,“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工作人员杨若凤指着身边的“办不成事”牌子笑着说,“办不成事就来找我。”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怎么把事情办成?杨若凤用简短的话语解释。“该窗口主要受理在市政务服务中心遇到的‘材料不齐、缺乏佐证’‘生硬理解、机械执行政策’‘政策不熟、行动不便、运用智能技术困难’‘流程复杂、材料过多’‘拖拉办理、态度不好’等不敢办、不愿办、不会办、不好办、不给办的问题。”
自2022年5月设立以来,“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每天由两位工作人员专人受理群众意见建议,目前已经帮助部分群众解决了办理政务服务事项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事项和复杂问题。
“现场不能办理的,我们会以问题工单形式转给相关部门限期答复处理。一般在两个工作日内办结,复杂事项在五个工作日内反馈,最迟不超过十个工作日。”杨若凤说。
紧盯“五个方面”,梅州突出数字政府建设,除了打造“梅州事好办”政务服务自主品牌:还全面推行“一网通办”、重点推进“极简审批”、持续推动“全市通办”、探索实施“智慧缴税”。
以“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受理、100%网上办结”为抓手,梅州围绕办事有速度、服务有温度,持续做优做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目前,梅州实现全市17518个政务服务事项线上“一网打尽”、线下“应进尽进”,2022年全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常态化监测结果显示梅州整体表现进入前十。
4月21日上午,梅州市市场监管局与工行梅州分行商事登记服务合作全面启动,标志着梅州市“政银合作”新模式——银行网点商事登记“一站式”服务正式铺开。
当日上午,市民张先生在工行梅州分行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完成线上办理商事注册登记,现场打印领取营业执照、开立账户等。“非常方便!”张先生点赞道。
此次商事登记“一站式”服务的新模式,借助银行机构网点多、渠道广、服务优的优势,为投资者提供市场主体准入登记“多点办、就近办、马上办”服务,切实解决营业执照办理与银行基本账户开立以及相关金融业务“两头跑”的问题。
服务效能提升,梅州不局限在一个点、一个面,以发展思维持续推动“全市通办”,按照便民高效、标准统一、协同互信原则,打破以往属地化办理的传统模式,大力推行“全市通办”。
目前,已有163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市、县、镇三级通办,“全市通办”办件量达50315件。
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平远县湖洋村,毗邻福建省武平县、江西省寻乌县。曾经,村里群众办理税费业务需要到17.3公里外的仁居税务分局,路途远、耗时长。
“群众对于税费业务的需求集中在社保费相关业务,也有小部分企业是需要开发票的。路途远、流程不熟悉都成为群众办理税费业务的‘拦路虎’,很多群众干脆就不办理了。”湖洋村党支部书记谢水生直言,办理税费业务中,不少群众都遇到过“去早要等、去晚白跑”的情况。
探索实施“智慧缴税”,梅州在全省率先开启“税村共建”试点,在全市2334个村(社区)全面实行“党建+乡村振兴”工作模式和“税务联络员+村(社区)网格员”工作机制。
“把税费事项嵌入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日常事务中,把办税服务关口前移到村(社区),帮助当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办税。”梅州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市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累计办理税费业务11.2万笔。
紧盯“五个方面”,细化举措提升效能,梅州营商环境优化在求变,向着更贴近企业群众所想所盼方向不断变优。
■相关
企业服务厅 通办企业事
5月19日起,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受理、100%网上办结”向纵深开展,推进企业办事“一站式”服务,全面提升企业办事体验感和获得感,梅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企业服务厅正式启用。
按照规划,原本分布于市政务服务中心不同楼层的涉企政务服务事项全部整合进“一厅”,分设企业开办服务区、涉企“一件事”主题服务窗口、惠企政策兑现服务区、工程建设服务区、企业代办服务区、企业综合服务区、网上办事自助服务区,为企业推出订制式审批和全程帮办代办服务。
业务范围
1.企业开办服务区
提供商事登记、刻章申领、发票申领、社保登记、公积金开户等业务“一窗通办”服务
2.涉企“一件事”主题服务窗口
提供60个涉企证照业务“一链条”办理服务
3.惠企政策兑现服务区
提供市级涉企补贴奖励政策兑现事项集中办理服务
4.工程建设服务区
提供工程建设项目各审批(服务)事项“一窗受理”服务,并提供供电、供水、燃气、网络等业务联办服务
5.企业代办服务区
提供涉企政务服务事项全程免费咨询、导办、帮办、代办等服务
6.企业综合服务区
提供公积金、自然资源、税务等47个部门的1954个涉企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办理服务
7.网上办事自助服务区
提供企业自主网上申报服务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黄培强
【通讯员】何少华 刘尊 吴战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