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为何是中国式现代化主赛道?这场论坛“金句”频出

南方经济智库
+订阅

根据最新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2022年,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报告显示,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提升至41.5%。

5月22日,2023数字经济(东湖)论坛在武汉举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杨伟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等多位专家学者从国际竞争、科技创新、平台企业发展等多个维度为数字经济建言献策。

“数字经济是大国竞争的‘新赛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赛道’。”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许正中教授指出。专家们认为,要在大国竞争中掌握数字经济先机,必须在“硬条件”和“软科技”上下足功夫,尊重企业主体创造性,激活其“使命感”,让数字技术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千行百业转型升级。

平台是“流动的实体”

“平台是‘流动的实体’。数字经济发展重塑了全球经济形态,使现代经济形态成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种形态。这两个轮子并驾齐驱,相互支撑,既不能脱实向虚,也不能放弃虚拟经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

她认为,数字经济并非纯粹的虚拟经济,平台经济作为现代流通的一种组织方式,将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来自湖北的90后视频号达人“洪湖赵美丽”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洪湖赵美丽”的微信账号拥有26万粉丝,她在直播间帮助父老乡亲销售莲藕、菱角等洪湖特色农产品,高峰时半月内菱角销量超二十万斤,与之相比,传统线下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段内很难销售三万斤。线上直播平台带动湖北当地农业生产、物流等一条龙线下实体产业与服务,视频号这样的“新农具”大幅提升农产品流通性,降低农村商品交易门槛,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杨伟民也认为,实体经济包括了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不是虚拟经济,是未来经济的主要形态,而平台经济将是数字经济的核心。

杨伟民谈到,国家定义的两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一个在制造业,一个在服务业。这两者,一个侧重于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包括计算机,工业产品;另一个则是软件、信息传输乃至信息系统服务业。

作为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细分行业,平台企业在推动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就业特别是扩大大学生就业方面起着带头和带领作用。“平台企业特别是头部平台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投资。”杨伟民说。

平台经济创造就业突破2亿

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是论坛的另一关注热点。在会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谢康发布了由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等机构联合研究的《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就业》报告。

报告指出,2021年以微信、淘宝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创造就业约2.4亿,为当年约27%的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如图

随着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生态催生了大批新职业、新岗位。2022年6月,人社部在官网发布了《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等18个新职业信息向社会公示》。其中,包括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等在内的9个新职业都与数字经济密切相关。

针对中小微企业数字化人才匮乏,对数字化工具运用能力不足,企业微信和服务商共同推出“专属服务”,小微企业可以预约专业的“数字化咨询顾问”提供远程或上门服务,协助打通数字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数实融合”将带来产业红利

“无论是政策层面,产业层面,还是技术层面,数实融合都将是滚滚洪流,未来面临的只是什么时候爆发、在什么区域、什么城市爆发的问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郭万达在深圳等城市调研时关注到,“数实融合”这一趋势在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已有生动体现。“平台企业以专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为制造业提供生产性服务,这是实体经济的新表现形式。”郭万达指出,数字化转型第一阶段,往往是高端数控设备、机器人等硬件设施投入;第二阶段,则是以模型算法为驱动的“软领域”发展、数字技能提升和数字化意识的建立与巩固。“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软硬’同样重要。”

如图

“ChatGPT的面世就是一个重大的分水岭。现在我们讲到AI机器人的应用,更多的还是生活场景、娱乐场景。其实未来大量的应用场景一定会出现在制造业、在实体经济中,这种大模型、大算力、大数据在制造业中的融合,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产业红利。

事实上,ChatGPT发布以来,AI大模型在全球掀起热议。不少专家认为,过去关于“卡脖子”技术,往往首先想到以芯片为代表的硬件,而AI大模型让大家意识到,软科技也是“硬实力”。

中国在软件技术领域依托庞大市场和广泛应用,已处于全球优势地位。但软件迭代迅速,一旦错过某一轮升级变革,就可能面临掉队风险。“人工智能大模型是中国科技大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但各家公司要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找到发展方向和盈利点。”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表示。

“中国发展AI大模型有自身优势。我们有14亿人口孕育的广大市场。”复旦大学教授肖仰华指出,“中国企业擅长市场应用和产品化,我们要重视市场的力量,将大模型能力应用到千行百业,再回过头来完善基座能力。”

【南方+记者】黄叙浩 王彪

编辑 王瑾 李江萍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