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惠州,这些珍稀动植物成了“新网红”

南方⁺ 记者

前不久,一只被称为“四不像”的动物,出现在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外镜头里。只见它在陡峭的山路上悠闲漫步,时不时回头整理下自己的皮毛。这是一只中华鬣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此前还曾在惠东县古田保护区出现。

这几年,屡屡现身的珍稀动植物,一次次刷爆惠州人的朋友圈。中华秋沙鸭、中华穿山甲、豹猫、海龟、彩鹮、黑脸琵鹭……如今,这些生物已成为惠州的“新网红”。

白鹇是广东省省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鹇是优势物种之一,数量相当可观。惠州市林业局供图

白鹇是广东省省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鹇是优势物种之一,数量相当可观。惠州市林业局供图

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何为生物多样性?其指的是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一般来说,生态环境越好的地方,生物多样性就越丰富。

惠州就是这样一个城市,既滨海、又多山,还有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流、湿地,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六成。随着越来越多的珍稀动植物在惠州被发现,有些是路过、有些是定居,但它们的出现,让人们重新定义了这座绿美之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珍稀动植物被频频发现

前段时间,一种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在惠州一处山林溪谷被红外相机拍到。它叫做海南鳽,是一种我国特有鸟类,主要栖息于亚热带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和其他有水域的地方。由于数量稀少,被列为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

海南鳽出现的地方,是位于惠东县东北部的莲花山支脉乌禽嶂。这里山深林密,峰高云锁,是西枝江的源头地,这里孕育了众多奇花异木和珍禽灵兽,也吸引了许多珍稀鸟类到访、休憩。

中华穿山甲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1年3月,惠东西枝江源乌禽嶂巡护队的工作人员,在巡逻时发现一对中华穿山甲母子,随即用相机和手机拍下这一珍贵影像。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供图

中华穿山甲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1年3月,惠东西枝江源乌禽嶂巡护队的工作人员,在巡逻时发现一对中华穿山甲母子,随即用相机和手机拍下这一珍贵影像。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供图

2019年,当中华穿山甲被宣告在国内“功能性灭绝”的时候,乌禽嶂地区却首次监测到了中华穿山甲的活动踪迹,让人们重新关注起对中华穿山甲的生境保护。此后的2021年,又一对中华穿山甲母子被发现,巡护队用相机和手机拍下了珍贵影像,成为我国大陆地区有记载以来,首次用手持设备拍摄到中华穿山甲野外育幼情况。

不只是乌禽嶂,放眼整个惠州,越来越多的珍稀野生动物身影进入人们的视线。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是惠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有力证明。

去年3月,在白盆珠水库,鸟类活化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再度被发现;5月,在惠州潼湖湿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被发现;12月,在龙门县分塔山省级森林公园,“省鸟”白鹇成群出没的画面被拍摄;今年以来,在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觅食的场景被频频发现,中华鬣羚也被野外摄像头捕捉到了活动踪迹……

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对生态环境和水质要求非常苛刻和挑剔。自2007年白盆珠水库库区首次发现中华秋沙鸭后,2022年再度拍摄到了其身影。陈惜辉 姚壮荣摄

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对生态环境和水质要求非常苛刻和挑剔。自2007年白盆珠水库库区首次发现中华秋沙鸭后,2022年再度拍摄到了其身影。陈惜辉 姚壮荣摄

除此之外,还有2003年首次在南昆山被发现的长梗木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为极危品种,今年3月被列为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象头山发现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博罗红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土沉香等。

珍稀动植物从濒临灭绝到频频发现,折射出惠州生态治理的明显成效。“惠州已成为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繁育地,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惠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监测情况,在惠州栖息、旅居的鸟类呈逐年上升趋势,长居惠州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在提高。

新一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统计,目前惠州全市有记录记载的脊椎动物有990种,维管植物3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8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2种,鸟类333种,包括留鸟160种、候鸟141种和旅鸟32种。

博罗红豆是惠州特有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以惠州一县区为名。博罗红豆仅记录分布于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并于去年再度发现一处群落。惠州市林业局供图

博罗红豆是惠州特有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以惠州一县区为名。博罗红豆仅记录分布于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并于去年再度发现一处群落。惠州市林业局供图

构建动植物的绿色家园

事实上,早些年的乌禽嶂地区盗猎泛滥,整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负责人、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秘书长李成坦言,以前山上到处都是捕兽夹,山里有很多被兽夹伤害的断腿断脚动物。

近年来,在各界共同努力下,乌禽嶂地区自然生态得到良好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境得以扭转。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当地政府将中华穿山甲作为乡村生态文化的一张特色名片,严厉打击非法狩猎、设置保护区指引牌、引导群众树立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构建出了生态促民富的乡村发展样板。

夯实生态家底,就是守护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对乌禽嶂地区的保护,是惠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黑脸琵鹭因其扁平如匙状的长嘴与琵琶相似得名,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021年1月,惠州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一带首次发现并记录到黑脸琵鹭。周纪刚 摄

黑脸琵鹭因其扁平如匙状的长嘴与琵琶相似得名,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021年1月,惠州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一带首次发现并记录到黑脸琵鹭。周纪刚 摄

近年来,惠州坚持以自然保护地为抓手,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目前,全市已建立自然保护地73个,其中,自然保护区23个,森林公园38个,湿地公园10个,风景名胜区2个。

在大片的绿色笼罩下,为野生动物创造了栖息和繁衍的巨大空间。不过,惠州一些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仍然有这样的担心,当珍稀动物被频频发现和报道后,也引来了更多拍摄、盗猎等非法行为,这会对野生动物的栖息造成惊扰。

近年来,惠州以旗舰物种为抓手,加强对重要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比如,在乌禽嶂地区组建专业巡护队,常态化开展对穿山甲的野外巡护和监控;对白盆珠设立禁区,严禁外来车辆和人员进入曾有中华秋沙鸭活动的区域,最大化避免栖息地可能发生的人为影响和破坏。

去年,惠州多部门还联动开展了多次打击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行动,查办涉及野生动物案件38宗、处理违法犯罪人员36人,对非法捕猎、杀害、运输、买卖交易、食用、经营野生动物等行为,起到了极大的震慑和遏制作用。

长梗木莲是一种极佳的园林观赏及用材树种,是惠州特有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品种,分布在广东龙门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惠州市林业局供图

长梗木莲是一种极佳的园林观赏及用材树种,是惠州特有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品种,分布在广东龙门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惠州市林业局供图

让生态保护更具社会价值

在保护珍稀动物、守护自然生态的同时,用科学手段抢救濒于灭绝的动物种群,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惠州的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正在做这样的事情。

在位于大亚湾与红海湾交界处、惠东县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最南端的大星山南麓,方圆18公里的海陆区域,就是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所在地。这里是亚洲大陆架上,唯一的国家级海龟自然保护区,这里有一处仅400米长的沙滩,被称为海龟的“最后产床”。

“海龟性成熟需要20年至50年,平均两三年才产卵一次,能存活到成年的不到千分之一。”保护区博士夏中荣指出,近几十年来,受人类活动干扰、误捕误伤、环境恶化等影响,野外海龟数锐减,为了提高海龟的成活率,就必须开展人工干预。

赤蠵(xī)龟又名红海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022年8月,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人工繁育红海龟,并成功孵化出59只幼龟,这是国内孵化出蠵龟幼龟数量最多的一次。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赤蠵(xī)龟又名红海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022年8月,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人工繁育红海龟,并成功孵化出59只幼龟,这是国内孵化出蠵龟幼龟数量最多的一次。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2017年,保护区攻克了绿海龟人工繁殖技术。此后的多年里,保护区连续诱导绿海龟产卵成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于去年突破了对红海龟(蠵龟)的人工繁育。

拯救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代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生态保护更具社会价值,却是各类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海龟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自2017年,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现绿海龟全人工繁殖后,连续多年成功实现诱导绿海龟产卵。去年,绿海龟的人工繁育也创下新高。王昌辉 摄

海龟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自2017年,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现绿海龟全人工繁殖后,连续多年成功实现诱导绿海龟产卵。去年,绿海龟的人工繁育也创下新高。王昌辉 摄

如今,敞开大门做保护,已成为惠州各个自然保护区探索的平衡点。在海龟保护区,全面升级的园区已成为当地旅游的网红打卡点,保护区构建了滨海栈道、海龟水族馆等旅游宣教设施,将海龟保护与宣传引导融为一体,走出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海龟保护模式。

在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常年组织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并建立完善了保护区自然教育课程体系,让青少年在自然中去观察、实践、体验和探究,寻找其中隐藏的知识和启示,培养生态保护意识,打造出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

从生态保护到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惠州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惠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惠州每年定期举办“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社会公众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逐年提高。

阅读更多>>

特别策划|绿美惠州,因生物多样而精彩

南方特写|它们在惠州西湖安了家

南方特写|濒危物种黄唇鱼在惠东实现人工繁育

南方观察|惠州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并进

世界海龟日|一只惠东海龟的自述

世界海龟日|在“最后的产床”,人龟和谐共生

■链接

惠州生态家底

动植物情况

脊椎动物有990种

维管植物3000多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83种

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3种

鸟类333种,包括留鸟160种、候鸟141种和旅鸟32种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2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61种

保护区建设情况

自然保护地73个

其中,自然保护区23个,森林公园38个

湿地公园10个,风景名胜区2个

森林覆盖情况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66%

全市森林面积超过1049万亩

全市林地面积超过1028万亩

全市森林蓄积量4150.85万立方米

【记者】乌天宇

【统筹】罗锐

编辑 糜朝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