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科大学:让思政教育 “有意义”更“有意思”

南方⁺ 记者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广东医科大学建校65周年来,坚守思政教育主阵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上下功夫,将无形的思政概念依托到形式多样的载体上,让思政教育 “有意义”更“有意思”。

让思政教育有声有色

“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生动鲜活、言之有物上下功夫,打造学生真心喜爱、涵养志气、受益终身的思政课。学校把选优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致力于培养一批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在“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争做育人大先生”专题研讨会上表示。每学期的思政第一课,卢景辉总是认真备课,与学生提前讨论上课内容,询问学生建议,希望给学生呈上一堂学生喜欢并且能受益的思政课。

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卢景辉将思政课的地点搬到了东莞虎门海战博物馆,在“行走的课堂”里为200余名学生党员发展对象说党史、讲党课。

事实上,学校历任党委都高度重视思政教育。该校的学生都知道,矗立在思源亭的三老铜像镌刻了历史记忆,彰显革命理想。

学校多年来注重挖掘校内红色资源,将思政教育变得有声有色。由师生联袂演出的舞台剧《深耕红土地》讲述了该校老院长、老科学家代表梁念慈教授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的故事,他用不懈奋斗践行科研报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放弃留在美国或国内发达地区的机会,扎根红土地,在远离省城的粤西大地上建筑培育深厚为民情怀的“大阵地”。学校用舞台艺术赋能思政课堂,将文学作品转化为情境式思政大课,让师生演员和观众在美育中感受思政课的魅力。

让思政教育有滋有味

2023年5月11日,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教师和学生参加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和东莞各高校联合举办的东纵联大第五季第三期活动,主题是“红色印记 青年之声”校训校歌展示。学校每年组织师生参加东纵联大活动,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相关成果2022年获得广东省教育工委党史进校园系列活动典型案例一等奖。

这是学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坚持“内容为王”的一个缩影。马克思主义学院多次组织各教研室进行集体备课以及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会,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学,促进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祖辉表示:“我们每年都安排思政课教师前往全国的红色教育基地考察调研,让教师首先受教育,树立坚定的信仰,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一位没有去过延安的思政课教师,你让他讲好《毛泽东思想概论》,我想这很难。同样,一位对生活没有热情的老师,也不可能讲好思政课。”

当前,广东医科大学正探索实施“学院+书院+产业学院(医院)”融合育人的创新模式,建设七大本科生书院、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心、学生支持与发展中心,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学校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

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心自2021年启用以来,已经举办大小活动200多次,中心的党建文化园地、学生工作成果展厅、多功能活动室、易班学生工作站、思政VR体验区等五个功能区成为开放式党建服务平台、学生的网红打卡地。4月20日,“木棉红”缅怀先烈专题微讲坛在这里举行,药学院第三学生党支部书记郭酉强以“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为题讲述一系列生动感人的先烈事迹。

广东医科大学致力打造“大思政”格局,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把课堂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最美思政课堂也是学校与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共建实践探索,将东莞卫生健康系统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感人故事作为教学案例有机融入思政课堂,第一期开讲万名师生就用35次掌声致敬“最美医护”。用“温度、效度、深度”讲好思政大课,学校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坚定的意志品质,让思政教育真正起到成风化人、铸魂育人的效果。

让思政教育有板有眼

重要时节不是思政工作的“留白期”,而是价值引领的黄金期。各类假期或特殊时期,学校思政教育节奏从不间断。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2016年以来,该校835支团队、15208名师生走向全国17个省份的276个乡镇,将服务送达70万人次群众,实现了社会实践与立德树人、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专业教育、医学生成长赋能相融合的“四个融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广东医科大学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七年获评全国最佳暑期实践大学荣誉称号的高校,连续六年三届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该校学生通过传帮带实现了“三下乡”队伍和项目的延续,在校内有十年以上服务历史的实践队伍比比皆是。在这种思政教育氛围下的学生广受好评,在校五年服务时长超过3000小时的罗华盛成为连续签约三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他的“一个广东人在阿里”的故事曾感动了无数人。

青春的脚步迈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广东医科大学青春助农实践团在湛江市遂溪县北坡镇下黎村调研当地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当地农业发展“老龄化”的问题,该校青春助农实践团的学生为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文创包装设计,孵化“传统媒体+新媒体”营销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广东医科大学七里香“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则回到家乡汕尾趣味话剧演绎“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故事,吸引小朋友们参与互动。这些 “三下乡”路上的“大思政课”让学生们将所学付诸实践,更加厚植人民情怀。

疫情三年,战疫一线也成了医学生们的实践思政大课堂。2021年东莞出现本土确诊病例时,来自学校公共卫生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杨兴权与时任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黄志刚在同一组,成建制参加东莞市疫情防控工作,驻扎在抗疫的核心区大朗镇,“平时课堂上老师是言传,现在就是身教。”当时广东医科大学派出流调服务队、应急医疗保障服务队、重点人群集中隔离点医疗服务队等11支队伍,全方位、多兵种的抗疫突击队支援。师生们多线多点同时抗疫,用实际行动言传身教。

广东省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陈俊医师与学生连线上思政课,勉励学生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学习基础。学校开展类似的“大爱的力量”白衣战士线上分享会5期,收获18.6万次在线点击量;“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该校03届临床医学专业校友孙小聪线上公开课“青春战疫故事”开播,全国30多所大学近10万学生加入课堂收听收看。

【南方+记者】林露

【通讯员】周圆

编辑 陈文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