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镜头|一场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碎碎念”

南方⁺ 记者

“科学家和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力求实现产业政策对接、学术研讨、成果转化。”5月20日下午,在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道主持下,热作学界、业界大咖,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际热作科企对话会。

大会目标也很明确,借鉴广东荔枝产业经验,聚焦木薯、天然橡胶、糖料、香蕉四种热带作物开展对话。

中国国际热作产业大会暨第七届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平行论坛——国际热作科企对话会。

广西农垦明阳生化有限公司产品研发部经理陈江枫直接抛出问题,“国内木薯种植面积大幅减少,进口依赖性比较强,企业如何进行品种改良,并且做好种植推广?”

“品种是产业的根,品种选错了,产业发展的方向也会受到影响。”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开绵直面问题,“种植业没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就上不来;有了一定规模,加工跟不上,就会‘烂市’。”李开绵认为,种植业发展需要多方携手,科学家提供技术支撑,企业负责成果转化。

国内种植面积出现下降的还有香蕉。上海佳农香蕉实业有限公司香蕉产品规划经理郑守辉“卖香蕉”十多年,去过全球大部分香蕉生产大国,他认为中国香蕉的种植技术是领先的,但商品性却远远跟不上。如何提高香蕉的商品性,一直困扰着郑守辉。

会上,国家香蕉(芒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研究院王尉轻松作答,“我国的香蕉种植面积确实稍有下降,但其实也不用担心,这也有利蕉农,因为价格也会上来。”话锋一变,王尉接着解释,香蕉应该要像荔枝一样,借鉴广东荔枝销售做法,不同的品种价格不一样,也要分等级售卖。

有数据显示,我国香蕉产值超过300亿元,约占我国热作总产值的1/5,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其中,广东香蕉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30%,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最。

虽然全球有约5亿人以香蕉为主粮,但中国尚没有用作粮食和加工用途的香蕉品种,主要品种均为鲜食品。“我国香蕉产业存在采收、加工的脱节,今后构建完善采后加工链条是关键。”王尉对我国香蕉产业发展趋势作出分析——

一要控面积,调优品种结构,促进消费空间。

二要防枯萎,绿色循环,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

三要强加工,“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提高竞争力。

四要挖掘香蕉文化,打造知名品牌。

热作展览。

相比荔枝、龙眼、香蕉、木薯等,热带作物天然橡胶显得有点不同——不能吃。

但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工业原料,天然橡胶广泛运用于交通、工业、农业等国民生活领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

但仍不例外,天然橡胶产业发展面临多重困境。

“用工短缺,劳动强度高,目前面临着有胶无人割的困境。”广东省广垦橡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福云在会上也说出了企业的难处,“现在是有了电动割胶刀,但并没有解决人工短缺、劳动强度大的难题;智能割胶机器人的成本高,技术也还不够完善。”

“我们所有东西总是会希望一步到位,例如能有技术自动化把胶割了。但很遗憾,技术发展是有阶段的。”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黄华孙认为,我们这个“愿望”还有很多技术难关要攻克,是一个长远的事业。

针对割胶环节,我国科学家不断研发出更加高效、便捷、可持续的割胶技术。黄华孙提到,要降低天然橡胶智能割胶机器人的成本,需要新材料有很大的变革突破;但其实,目前已有的超低频割胶技术、气刺短线割胶技术等,也能够提高不少生产效率,缓解用工短缺的难题。

“不能没完全达到我们的理想就不用。”黄华孙强调,“科学技术成果需要行业进行使用试验,才能不断改进。所以要进一步加大产研融合,尽可能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

“虽然有困难,但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杨福云点了点头,“未来还需要进一步联合企业上下游,一起攻克难题。”

企业家就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进行提问,科学家现场一一给予解答并提出建议,多种思维相互碰撞,不回避问题、各抒己见,共享热作产业发展经验做法、共研热作产业破解之道。

“举办此次国际热作科企对话会,很及时也很有必要。”刘国道说,“好的风景在山的那边。”

【图/文】南方+记者 邹祥亮

编辑 苏斯铭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