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空降兵”:空军专业技能比武冠军炼成记

防务解码
+订阅

南方周末记者 王瑭琳

责任编辑 | 姚忆江

教官告诉他们,即使已经完成了一万次飞行,第10001次仍然应该像第一次一样,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细心准备。

“作为救生员,强大的体能是必要条件之一。”

直升机海上救助是一门复杂的、高技术含量密集的综合技术。

(本文首发于2023年4月13日《南方周末》)

乘着直升机从天而降救人,是李金强自打当兵起就萌发的向往。原本恐高的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高空作业”。(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不用紧张,马上救你上去。”

从直升机垂降而下,李金强靠近似乎已快昏迷的“遇险人员”,在他耳边大喊着,并为其绑上了救援带。固定好救援带后,李金强通过手势向机组人员传达信息,接着由绞车手将救生员和遇险者起吊至机舱门口,再顺势由绞车手协助将二人送入机舱内。

像这样的训练,南部战区空军某旅某大队每周要举行很多次。

救生员是空中救援团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同时,一定要把更多人安全地救回来。”上培训课时,教官的这句话让李金强至今记忆犹新。

乘着直升机从天而降救人,是李金强自打当兵起就萌发的向往。原本恐高的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高空作业”。

“跑废3双鞋”

要做到“随时待命,听从召唤”,其实并不容易。

时间就是生命,这对飞行员、救生员等各个成员的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都提出很高要求,不仅需要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面对突发情况,救生员的头脑还一定要保持清醒。

在一次训练中,原本任务目标是救援两名受伤人员。到达现场后,李金强发现情况有变,救援目标由两名变为多名。作为主力救生员的李金强力求节省救援时间。

他一准备好,绞车手和机长已经协调好飞机下降高度,打开舱门,李金强马上就“下去了”。

但当教官问到,如果看见救援对象中有一名三岁儿童时,应该怎么办?

他心里突然咯噔一下:“飞机上没带解救小孩的救援箱!”

李金强当即想到要利用现场简便器材进行临时处理。“让一名女性受伤者抱着儿童,再用手臂把他们夹住,将两个人一起吊起。”

这次模拟救援行动,因能根据现场情况做出迅速而正确的解决方案,得到了教官组的肯定。

在同伴中,李金强属于肯跟自己“死磕”的人。

海上救援不同于陆地救援。“由于人体在水中的散热速度较快。”李金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理论上海水温度为4-10℃时,人仅仅能够在水中存活半小时;在海水温度为15-20℃时,人能够在水中存活的时间少于六小时。

这就需要救援速度越快越好。

“作为救生员,强大的体能是必要条件之一。”他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每周大队要进行四到五次的体能训练,每次训练至少持续六十至九十分钟。训练内容包括跑步、力量训练等。此外,每周还会安排两到三次长跑训练,每次跑步距离为10公里。同时,还会安排两到三次力量训练日,包括俯卧撑、下蹲、挺举等。

在日常训练中,李金强也显得比别人“更能吃苦些”。

他坚持长跑耐力训练,前后跑废3双鞋;为练吊救、增臂力,他苦练单杠,双手反反复复掉皮掉肉;为提升游泳成绩,他每天连续数小时泡在泳池中,练到全身皮肤泛白起皱。

有时候训练结束,李金强还会跑到健身房给自己“加餐”,试图想把所有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他说,在实际的救援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体力。为了保持足够的力量应对各种紧急情况,“一定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体能训练”。

“地震幸运儿”

李金强其实一开始是恐高的。

还记得第一次参加空降训练时,尽管在地面进行了充分的训练,但当舱门打开,面对高空风景时,李金强仍然感到紧张和忐忑。

“任务结束下来后,腿有些麻酥酥的感觉,手掌也出汗了。”李金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随着训练任务的增多,才逐渐适应了高空作业,并在成功救起救援目标后,感到一身轻松。

如今的他已经可以在高空中顺利完成各种救援任务。

救人,是李金强一直以来的梦想。

李金强来自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正在学校午睡的李金强和同学被震醒,并立刻转移到学校操场。学校很多楼房很快成了危房,处处是断壁残垣。

那段时间,各大电视媒体播放着官兵挺进灾区救援的画面:有官兵徒手刨废墟救人,有官兵驾驶着挖掘机冒着地震危险打通灾区道路……

尽管大地震让李金强心中充满了恐惧,但“看到绿色身影”,他感到“心安”。

初中毕业后,当李金强看到征兵海报时,立马报了名。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他被批准入伍。

“如果没有解放军来我们那里救援,我当兵的愿望估计也不会那么强烈。”李金强说,当收到入伍通知后,他激动得整晚睡不着觉。

后来的经历,便是在“高空”中度过。

在加入空降兵期间,他的主要任务是参与作战,进行精准打击和斩首行动。这对战士的意志和身体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尤其是高空跳伞等危险任务。

“但我内心深处,依然还是向往去救人,去帮助别人。”作为一名地震幸运儿,李金强的初心没变。

2021年恰好单位有空中救生员的选拔名额,他再一次毫不犹豫报了名。“作为救生员,主要的任务是挽回战况损失,进行救死扶伤。”

李金强说,在执行任务时,不仅需要与机组小组紧密协作,还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因为“救生员可能比其他队员在现场掌握的情况更为清楚”。

教官告诉他们,即使已经完成了一万次飞行,第10001次仍然应该像第一次一样,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细心准备。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双冠军”和二等功

2023年春节前夕,南部战区空军某旅组织人员辗转千里到四川省,专程将立功喜报送到了二等功臣李金强的家中。

原来,2022年李金强在空军组织的首届某专业技能比武中,表现优异、成绩出色,帮助该部斩获团队和个人“双冠军”,他也因此荣立二等功。

李金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己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得益于长时间的严格训练和良好的比赛状态。

“这次比武竞赛总共有六个科目,我夺得了三个第一名,综合成绩排名第一。”说起比赛成绩,李金强的脸上仍然流露出喜悦的笑容。

因为只有他知道,为了这些“第一”,扛住了多大的心理压力。

2022年9月,李金强的母亲因病住院手术,家中却缺人手照顾。一边是比武竞赛近在眼前,一边是亲人的病情令人担忧。

妻子建议他先将精力集中在比赛上,等到结束后再考虑回家的问题。最终,李金强调整好了心态。

“大队安排的训练十分紧密。”李金强回忆起那段集训时光。

他们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十分钟后开始进行一个小时的力量训练。紧接着从上午八点到十一点四十分左右,进行比赛科目训练。下午的训练从两点半开始到晚上六点半,晚上还需“加餐”,进行两个半小时的训练,即从七点开始,直至九点半结束。

为了保持竞争力,每天的科目训练结束后,还会进行一场评比竞赛,很是激烈。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李金强共花费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

到了比赛那天,他有些紧张和兴奋。“但一听到哨声响起,就完全进入了比赛状态,全神贯注地按照自己的节奏走。”李金强说,能名列前茅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

不过,人在达成一个小目标的时候,难免会有些松懈。

“比武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后,在后面日常训练中,我们就显得有些放松了。”李金强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甚至在飞行准备时还出现嬉笑打闹的行为。

幸好,被教官发现得及时,并说出了一句让李金强铭记在心的话。

教官告诉他们,即使已经完成了一万次飞行,第10001次仍然应该像第一次一样,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细心准备。

这番话让李金强犹如醍醐灌顶。“它时刻提醒着我,在飞行任务中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全力以赴。”

“五年”小目标

不过,李金强时常感觉到“亚历山大”。

“要想成为专业比武第一名,真的没那么容易。”李金强说,平时想得最多的是“钻研很多知识,并向优秀的人学习,然后慢慢超过他”。

在训练之余,李金强还参与各种文体活动,包括和战友们打篮球、踢足球等等。“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了彼此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

在大队里,李金强三次推迟婚礼的事情广为流传。因为紧急任务,他和妻子的婚礼被一推再推。最后,拖到“原本负责婚礼策划的人已经辞职离开了公司”,李金强在2023年春节回家时,才成功举办了婚礼。

幸好,妻子没有任何抱怨,反而很是体谅。家人的支持,给予李金强很大的动力。

截至目前,李金强所在的大队圆满完成多项重大演训任务和多批次空军飞行人员海上跳伞保障。曾连续两年荣立集体三等功,所属机务中队被战区空军多次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优质飞机中队”。

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想要步入更高的门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光需要飞行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更多的是要提升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

直升机海上搜救是一门复杂的、高技术含量密集的综合技术。从当前我国直升机海上救援技术发展现状来看,直升机海上救援体系的构建仍处于不断完善阶段,仅能开展力所能及的救援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李金强表示,面对新式救援装备,通过资料搜索查询、专题论证研究、飞行验证改进,队里总结出不少新式营救装备的吊救使用方法,极大丰富了救援方法手段。

“目前就想把救生员的业务水平练得更好,逐渐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我还想更上一台阶成为绞车手。”

结束了一天的训练,李金强给自己定下了“五年小目标”。

(任德、朱亮吉、王辉、陈艺文、雷健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期编辑:吴华秀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