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市将签约服务纳入卫生强市、健康广州和深化医改发展战略,科学谋划制度设计,先后推出《广州市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工作方案》《广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及其收付费标准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在焕发“新活力”上下功夫,着力打造高品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资料图
主要工作做法
(一)把握“新”字,开创新格局。
把握新形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新形势下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关键。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紧紧把握新形势,和财政、医保、人社等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协同机制,既立足于开拓创新,又扎根于基层实际,全面谋划每一项具体措施。
实现新突破。广州市找准切入点,在签约制度、付费机制、服务规范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并取得新突破。目前,广州市签约服务包分为免费包、基本包和个性化包3大类型,签约服务费用由基本公卫资金、医保基金、个人自付共同承担。“基本包1”年签约服务费130元/人·年,其中医保基金出70元、基本公卫经费出30元、个人出30元。“基本包2”年签约服务费70元/人·年,其中医保基金出20元、基本公卫经费出30元、个人出20元。医保基金采用增量方式购买,不纳入各定点医疗机构的普通门诊结算标准范围,按定点医疗机构签约参保人数包干支付,每月结算。签约服务费不纳入基层机构绩效工资总量,更大力度支持家庭医生团队为参保人提供更适宜的基本医疗服务。
建立新机制。为有效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增效,一方面建立了联动评价机制,将卫生健康部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结果运用到医保考核指标体系中,结合签约参保人就诊情况、现场考核情况计算医保年度考核分数,并与医保基金支付相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加强签约基本服务包医保费用结算和管理。另一方面,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医保保险信息系统的业务衔接,签约备案时向医保传输居民相关签约信息,进一步加强信息联动,为医保结算提供支持。
(二)注重“活”字,凝聚强动能。
盘活编制资源。按照“市划拨一点,各区现有编制调剂一点”的工作思路,广州市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卫生机构倾斜,根据服务人口、功能定位等因素合理核定人员编制,通过合理设置招聘条件、优化创新招聘方法、适当放宽年龄等非专业限制条件等,为基层招才引智扩“路子”。
激活内生动力。在全市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在编制、人员聘用、职称晋升、在职培训、评奖推优等方面重点向全科医生倾斜,增强全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用足激励“催化剂”,为基层拴心留人打“底子”。
用活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穗·伯全科医师“星火”学员培训、家庭医生团队“滚雪球”培训及“金牌家庭医生”培训及基层医生全科能力提升工程,突出培训历练,从业务技术水平、团队管理和协作、服务模式等多方面提升家庭医生团队的业务能力、沟通能力及应变能力,为基层育才用才搭“台子”。
(三)聚焦“力”字,推动高质效。
增强服务力。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创建为抓手,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布局及设备配置,重点加强中医药、儿科、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基层特色服务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促进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共享,畅通上下转诊机制,增强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能力。
提升吸引力。落实低保、孤儿以及计生特别扶助家庭等6类困难群体免费签约基本包政策,将239个残疾人康复项目签约个性化包资助范围,资助上限可达28800元/人·年(残联基金),促进签约服务与残疾人医疗康复相融合。2022年,广州实施“签而有约”工程,根据签约居民的需求进一步优化、丰富基本包服务内涵,由2017年的39项扩增至目前的195项,将更多中医理疗项目、检验项目纳入其中。针对不同人群设计盆底康复保健、家庭病床、心理干预及咨询、红棉照护等个性化包,并给予一定让利优惠。推进“健康驿站”“健康小屋”建设,为签约居民提供自助签约、可穿戴设备及健康管理等系列服务,多措并举吸引居民首诊选择基层。
强化约束力。建立逐级考核和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为核心的评价机制,通过现场考察、日常督导和电话回访等形式,对签约的各项服务承诺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经费拨付挂钩,促进各区和基层机构落实政策,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签而有约”广覆盖,居民群众得实惠
(一)签约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通过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签约居民的数量逐年增长。2022年全市共组建家医团队1776个,家庭医生6466个,签约数从2016年的135.93万人上升到2022年的744.44万人,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39.86%,重点人群覆盖率73.93%。
(二)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居民首诊选择基层。2022年底,在疫情转段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占全部门诊量比例最高达到35%,发热门诊(诊室)占比最高达到54%,有效实现了关口前移、分级分层分流,有序引导居民就医的既定目标,为确保“迎峰转段”平稳有序作出了贡献。
(三)签约居民获得感进一步提高。全市共推出不同种类的个性化服务包近1000种,多数基层机构在物价标准上给予优惠,大大减轻了签约居民的经济负担。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家庭医生团队为居家隔离的居民提供送医送药、慢病随访、健康管理服务等;在疫情转段后,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及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短信、宣传栏告示等方式告知本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热线,及时回应居民医疗诉求。同时家庭医生利用电话、微信以及上门随访等方式,做好红黄绿标重点人群分级分类健康管理和健康监测,努力做到签而有约。
广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
(一图读懂)
相关案例
用心守护,家庭医生“救”在您身边
——江南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路守护队签约案例
海珠区江南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路守护队,在2023年广州市五星级家庭医生团队评选活动斩获榜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为民服务的典型案例吧!
医生熟悉病人,病人信赖医生,亲朋好友一样的医患关系并不是“童话”,它每天都在江南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暖心“上演”。指导与签约并行,家庭病床与社区诊疗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基层医生真正回归到老百姓身边,成为居民知冷知热的贴心人。
“红棉照护”服务零距离,健康有“医”靠
居民陈叔与医路守护家庭医生团队签订了红棉照护监测血压个性包服务协议,在家庭医生罗悦琪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血压计规律测量血压同时规律服用降压药物,经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陈叔的血压控制平稳。
△海珠区江南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路守护队罗悦琪家庭医生
“结缘于一个约定,付出一份真心,无怨无悔守护着居民的健康,这就是我们团队的心声。”
有一天,家庭医生团队助理在京东医生平台上连续收到2条陈叔监测血压的推送信息,发现监测数据有异常,遂立即电话回访询问情况:原来清晨起床时,陈叔自觉身体不适,立即使用红棉照护血压计测量血压。
罗医生根据询问的情况初步考虑为一过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眼前黑蒙及头晕。罗医生建议居民前来我中心进行身体检查,由医生再次评估血压情况,排查是否有颈椎病等其他器质性病变,并给予健康宣教。所幸,经过家庭医生团队综合评估及检查,考虑陈叔为体位性低血压,仅需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健康生活方式,即可有效避免该症状的发作。后续家庭医生团队继续对其进行高血压慢病健康管理。
陈叔感慨道:幸好结交了一个信得过医生朋友,能随时得到家庭医生的健康指引。
“求救电话”24小时在线,家庭医生“救”在身边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守护群众健康第一道防线。家庭医生的专业技能和宝贵经验为突发疾病的患者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诊疗服务。
2022年12月的一个下午,刚满65岁的朱先生如常步行回家上楼至3层楼高时,突发胸痛,难以忍受。回家后家属发现其面色苍白,于是致电家庭医生罗医生询问如何处理。家庭医生经过询问病史考虑不稳定性心绞痛可能性大,不排除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
家庭医生医护守护团队立即携带心电图机及心梗相关药物等急救物资出诊,接诊后考虑急性心梗,团队成员配合做好院前急救,同时呼叫120,及时转运到三级医院胸痛中心,入院后确诊急性心肌梗塞,经植入支架手术后平安回家。
出院后,家庭医生团队继续对其进行慢病健康管理,家庭医生动态评估患者身体情况,与家庭药师一起指导其正确服用冠心病药物,定期监测各项评估指标及药品不良反应;家医助理负责完成各项生活风险评估及居家健康指导,动态更新档案资料;公卫医生负责制定和执行符合病情的个性化慢病随访计划。经历了这次身体出现问题后,朱先生非常感激罗医生以及她的团队:签约家庭医生就是好,搭建了一条24小时在线的沟通渠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医治,挽救了他的生命,减轻了痛苦。
由此可见,签约一个家庭医生,交一个医生朋友,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急病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家庭医生能为居民点燃一盏引路明灯,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穗卫健宣
编辑:大然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