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因龙架山而得名,境内丘陵、低山、中山与河谷槽地南北相间排列,呈波状起伏。地处苗岭山脉中段,长江流域乌江水与珠江流域红河水在此合流、分岭。
群山环抱、秀水缠腰,然而周边“五镇一办”地无三尺平,抬头只见半边天,也曾穷得让人心颤。为此,2018年,龙里县规划建设“奋进社区”,作为县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奋进社区的搬迁人口来自“五镇一街道”易地搬迁贫困人口,是龙里县搬迁规模最大、安置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共安置群众1146户4627人,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
“挪”出来,也要“稳”下来,“富”起来。
易地搬迁群众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点群体,搬迁安置区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区域。为此,龙里小组真金白银投入奋进社区建设,发力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推动搬迁群众就业创业,以基建打造社区美好生活,以就业引领群众致富之路。
基建让居民“稳”下来
走进龙里县冠山街道奋进社区,在感恩广场大屏上,一则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宣传片正在播放。屏幕的一旁,是一条宣传长廊,方方正正的玻璃罩后,是一篇篇关于法治社区、红色文化的宣传文章。居民在长廊中休憩而坐、乘凉聊天,好不惬意。春天里,绿树成荫,花开满园,奋进社区的感恩广场已俨然成为社区人们娱乐、社交、学习的理想之地。
对于奋进社区的搬迁群众来说,“搬”只是第一步,奋进社区的最终目标是要让搬迁群众“稳”下来。
近年,广州投入帮扶资金258万元,实施奋进社区人居环境提质改造项目,对县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奋进社区公共区域提质改造,搭建民族文化百姓大舞台并购置大型LED显示屏一块,配套建设宣传长廊,解决居民休憩、娱乐活动场所问题;新建停车场一个,解决居民停车难问题;维护消防设施及新建微型消防站等。
基础先行,是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更是社区居民正常生活、娱乐的重要保证。以人民为中心是核心之要,易地扶贫搬迁,就是为了改善群众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为此,龙里小组携手奋进社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考虑搬迁群众的生活设施及配套服务因素,全力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发展大事”和“身边小事”,推动搬迁群众真正融入搬迁社区。
而丰富的社区文化生活,则是凝聚居民共识,不断产生向心力的“制胜法宝”。
每个季度,围绕“感恩奋进”主线,社区都会在广场的民族百姓大舞台举办一次大型文化活动,配合LED大屏,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多彩的“文化大餐”,促进感情融和和文化凝聚。此外,广场大屏每周都会集中播放一次红色电影,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通过广帮资金,荔湾派驻龙里工作组对社区进行提质改造,利用民族文化一条街,感恩广场每月度举办一次文化活动,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促进搬迁群众之间交流,丰富社区文化内涵,加强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利用好“村村通”广播、文化广场大屏等,及时宣传党的政策、传递党的声音,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激励他们靠辛勤双手开启新生活。
“有了这个广场和配套的设施,居民们的文化生活才有了平台和载体。”龙里县冠山街道奋进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驻村干部程群表示,通过文化引领,开展多形式的文化活动,能够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和道德自觉,帮助搬迁子女茁壮成长、搬迁家庭和睦幸福、安置社区童心向党,不断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目前,在广帮资金和荔湾龙里工作组的助力下,奋进社区已同步建设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文化广场、酒席办理场所、日间照料中心,配套设置社区卫生室、警务室、银行网点、平价超市等便民利民和公共服务设备设施20余项,打通便民、利民的“最后一公里”。
增收让群众“富”起来
在龙里县奋进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水电工罗顺培刚刚处理完社区居民家中的漏水问题,回到中心,继续等待下一位居民的“求助”。
“我是两年前搬来奋进社区的,在这边进行了几个月的技能培训,直接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现在是服务中心的一名水电工。”在搬进社区之前,罗顺培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担心,空有“种地”技能,到了城里却无用武之地。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社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课程。“掌握一门技能,‘铁饭碗’就保住了。”罗顺培表示,家门口就业不仅方便,而且待遇不错。如今罗顺培作为水电熟练工,每个月能拿到4000元薪酬。
在粤黔劳务协作的机遇下,荔湾区与龙里县签订劳务协作对口帮扶合作协议,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300万元助力开创龙里“一园两区”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新格局,其中奋进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作为“分市场”,主要围绕易地安置点的群众,致力于以公共就业服务为基础,打造线上线下招聘、劳务派遣、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职业技能培训、劳动纠纷咨询调解等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对于搬到我们社区的群众来说,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有‘地’住,更要让他们能够‘富’起来。”程群表示,就业是“致富”的关键,让居民有事做,有钱拿。
要就业,得培训。技能培训不仅帮助搬迁群众提高就业技能,扩宽就业渠道,而且能从根本上激发其致富的主动性。通过培训将技能镶嵌在就业链、产业链上,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由松散型向组织型转变,不断提升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为此,在龙里小组的组织协调下,社区结合搬迁群众认知水平、方便程度等习惯,联合组织开展培训下基层活动。截至目前,中心联合开展辖区劳动力家政服务、月嫂育婴、“短、平、快”等技能特色培训25次,培训人数达750人次。
宽阔的厂房、嘈杂的制衣声、工人们熟练的手法加上桌子上已经做好的精美成品,无一不在吸引人眼球。“环境太好了,离家近,多劳多得,不会的还有熟手教,即使钱少也可以学一门技术呀。谁想到上一秒我才面试,下一秒我就找到工作了呢。”已经面试成功的搬迁群众罗冬生高兴地说。
培训,招聘,就业,龙里小组、奋进社区在“稳岗稳人”上“下足功夫”。2021年,荔湾派驻龙里工作组投入1000万元,用于奋进社区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就业帮扶车间是以帮扶为目的,设在镇、村内的加工车间,以带动帮扶为宗旨,助力企业更好解决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目前,东部已援建帮扶车间9个,吸纳就业225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60人。
为增加集体收入,龙里小组积极牵线搭桥,奋进社区就业帮扶车间厂房及店铺顺利出租,按照利益联结分红协议,社区集体及相关建卡立档户每年可直接获得分红收入60万元,并提供20个工作岗位,直接带动群众增收。
2022年,村集体经济(平西蔬菜大棚、林下养鸡场、经营性门面、农贸市场、农产品销售点、茶叶加工点、经营性门面、扶贫车间、物业管理等)收入共151.51万元,累计分红145.14万元。
除了出租集体已有的物业,荔湾派驻龙里工作组以发展壮大其他产业为径,保障搬迁群众分红收益。
一方面加强产业管理,用好林下养鸡、石龙沟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等就地就近建设产业,盘点社区现有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就地谋划实施加工厂房、展销中心、停车场等发展项目。同时,充分利用其他村(社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采取“飞地联营”“村企联建”等方式申报项目,促进产业异地延伸发展。
【南方+记者】洪钰敏 郎慧
链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