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博物馆去!肇庆文博“再上新”

南方⁺ 记者

做工精致的陶罐、晶白如雪的白端石权、典雅华美的机械自鸣钟,记录地情史料的史志书籍……肇庆市博物馆馆藏再添“新成员”。5月17日,在肇庆市举办的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文化活动启动仪式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及单位团体无偿向肇庆市博物馆捐赠文物藏品及资料文献共92件(套),对进一步研究肇庆历史以及传承本土文化有重要意义。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博物馆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如今,文化传承不仅是文博机构一家之事,接受捐赠也是博物馆获取文物藏品、推广城市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不少市民主动向文博机构捐赠手中的“看家宝贝”,博物馆为其提供方便之地开设展览,形成一场“双向奔赴”的文化图景。

受访者供图

“中国第一台自鸣钟”复刻品定居肇博

“这是为了纪念440年前中国第一台机械自鸣钟,我用了很多年时间研究和制作出来的!”在肇庆市博物馆二楼,肇庆自鸣钟非遗传承人李宝庆为观众现场讲解市博物馆新进的藏品。

李宝庆(右一)向观众讲解中国自鸣钟历史。卢舒曼 摄

李宝庆(右一)向观众讲解中国自鸣钟历史。卢舒曼 摄

中国第一台机械自鸣钟,是1583年“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从澳门乘船来到肇庆后,在仙花寺(今崇禧塔)中带领两名本地工匠制造的。令人遗憾的是,“第一钟”的原型已经丢失。来自辽宁沈阳的李宝庆立志要在肇庆复原中国第一机械自鸣钟。

李宝庆入行时就听师傅说,利玛窦是钟表界的“祖师爷”,但不知道“中国第一钟”是在肇庆制作出来的。2006年,李宝庆夫妇来到肇庆出差,看到当地风景优美、宜居宜游,了解到利玛窦在肇庆的历史,便深深爱上了肇庆,决定举家移居肇庆。

李宝庆说,作为热爱钟表事业40多年的老师傅,他认为自己应该做一件大事——复制中国第一个机械自鸣钟。

没有制作图样、没有数据记录,怎么做?李宝庆找来大量文献资料,访寻外国曾经仿制的第一自鸣钟模型。对于看不懂的外文资料,他借助手机翻译或者外语专业的儿子帮忙,进行仔细研读。“当时利玛窦制作的钟要放在知府家里,以及曾经在仙花寺门前维修,根据门梁的宽度和高度,我认为钟的长宽肯定不超过一米。”李宝庆说。

从出图样到制作成品,经过4年摸索,李宝庆制作的“第一钟”长53厘米、宽52厘米、高88厘米,整钟仅使用了铜和铁材料,还原了重力锤作为动力源,通过平衡杆摆动带动擒纵轮转动的时钟计时方式,以及榫卯结构的连接方式。除了原型是挂在房子上,复制品是放在架子上外,该钟复制品近似度达到八成以上。

中国第一自鸣钟复制品。卢舒曼 摄

李宝庆深情地看着刚刚组装好的钟,眼神仿佛穿越了百年。他把浓缩了自己多年心血的“中国第一钟”无偿捐赠给肇庆市博物馆,称为其找到最好的归宿。

受访者供图

民间收藏家拿出“看家宝贝”办展览

保温食物的暖盖罐、插放筷子的筷子筒、腌制食物的榨埕……大至鱼缸花瓶,小至碗罐盆碟,这些日常生活器皿,浓缩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白土窑位于肇庆市高要区白土镇及周边地区,当地有丰富的白膏泥(白鳝泥)资源,为烧制陶瓷提供了坚实的原材料基础,因此“白土镇”得名。

白土窑在明代已具规模,到了清康熙年间更是远销至新加坡和泰国等国家。白土窑出品器物上纹饰多以人物、动物、植物等图案为主,以首衔环、水波纹、席纹、万字纹、回字纹等为辅。白土窑产物不仅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一张储存历史信息的“记忆卡”。

市民参观白土窑专题展。卢舒曼 摄

如今窑址烟火不再,但白土窑是中国陶瓷史版图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少有人系统收藏其出品。基于此,肇庆名城与旅游发展研究会理事黄广康就担起这一重任。

“我小时候就住在白土镇旁边,经常随父母亲去白土趁墟,对这些精美的陶瓷器皿很感兴趣。”黄广康说,长大成人后,他又看到一篇文章说要重视历史、善待文物,便开始向身边人回收小时候珍爱的白土陶品。

展览首日吸引了不少观众进场。来自高要的程伯说:“白土窑在当地很有名,出品坚固耐用,纹路也好看,但今天已经消失了。如今能看到几百年来的白土陶瓷产品,非常震撼。”

收藏家黄广康介绍收藏白土窑产物的初心。

“最美的是乡愁。我认为有义务担起收藏的责任,引起各界对乡土物品的重视。”黄广康表示,他最大的心愿是可以为白土窑建设一个博物馆,“但文博保护和推广需要全民参与。”

受访者供图

完善制度展陈 珍重民间力量

除了“中国第一台自鸣钟”复制品进馆、举办白土窑专题展,肇庆各县(市、区)及各分馆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都纷纷“上新”,开展丰富多彩文博宣传和推广活动。四会市博物馆举办文创产品首发展示,《涅槃重生 绝色窑宝——四会非遗·彩明窑陶艺精品展》揭幕;封开县博物馆接收了民间收藏家的捐赠,包括三国青釉兽面水波纹罐、宋青釉药瓶、元青釉堆塑城门人物罐、元代瓜棱双系酱油瓶等文物55件;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举办包公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推动廉洁清风进校园。

“民间捐赠不仅是丰富博物馆藏的展品陈列,还是健全文物藏品保护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肇庆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该馆先后修订和完善了《肇庆市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制度》《肇庆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办法》等制度办法,明确了文物藏品的接收、鉴定、入藏、登账、编目、建档等方法程序,规范藏品管理的手续,制定接收清单、捐赠协议、捐赠证书等各种接收凭证,合理开展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工作。

市民到博物馆参观展览。卢舒曼 摄

越来越多市民主动把自己珍藏的宝贝捐赠给官方机构。截至2022年12月31日,肇庆市博物馆文物藏品总数为11869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28件/套。主要类别有陶器、瓷器、青铜器、古砚、书画、金银器、玉器、杂项等,馆藏文物主要来源于出土、捐赠、征集、调拨等方式入藏。

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及单位团体无偿向肇庆市博物馆捐赠文物藏品及资料文献。梁学俭 摄

捐赠方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是,2009年谢志峰先生秉承“藏宝于民,国宝归国”的理念,把自己珍藏的116方历代古端砚捐赠给肇庆市博物馆。2022年5月,肇庆市博物馆重新策划《藏端说砚——谢志峰捐赠文物专题展》,在新馆二楼陈列厅展出。

“这批珍贵的古砚将填补肇庆博物馆各个历史时期名人名砚的空白,为端砚研究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对促进肇庆端砚历史文化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肇庆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谢志峰先生的影响带动下,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向市博捐赠端砚、国画等文物。

民间收藏和国有收藏优势互补,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为了鼓励民间收藏行为,肇庆市博物馆多次开展文物公益性咨询鉴定活动,举办文博知识专家讲座,让市民免费获悉文物考古、博物珍藏等知识。

肇庆市博物馆建立馆校社科实践基地。

“市民捐赠的文博物品,对我们了解城市历史文化非常有意义。”肇庆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定期更新展览,向公众免费开放,该馆今年还与市社科联、肇庆学院共同打造“博物馆 大世界”馆校社科实践基地,进一步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互动平台,引导青少年了解文博知识,弘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

【撰文】卢舒曼

【通讯员】梁学俭

编辑 唐锦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