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颁布已一年余,很多老师也将之与2011版《标准》进行过对比,已然清楚两版课标表述中的变化。然而,新课标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新课标修订中有何指导思想?应该如何理解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核心素养又有何关系……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都迫切需要课标组的专家为老师们答疑解惑。
5月16日,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国家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郑国民应邀在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变化》为题,作了一场精彩生动的专题讲座,对新课标进行深入解读。这也是2023年“莞邑良师”人才活动周两场“教育名家大讲堂”活动之一。
素养型目标的确立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以素养为纲,任务导向。”郑国民在讲座中指出,增加核心素养的表述,是2022版课标较2011版课标的一大变化。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触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六大特点中延续性和阶段性这一特点反映出义务教育语文核心素养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有联系,也有所区别的。体现核心素养的阶段性、连续性特点主要是内容指向的变化,也就是由重学习过程向重应然状态——即学习结果的变化。因此,让孩子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有更大的阅读量和更大的写作量,才是真正的加强语文基础。
郑国民长期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科研成果屡次获国家级、北京市大奖。本次讲座,郑国民从素养型目标、结构化内容及学业质量三方面对新课标的变化作了详细的对比及深层的分析。
“关于核心素养,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一样都有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四方面,但到了义务教育阶段,顺序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文化,然后才是语言、思维和审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郑国民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热爱国家,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郑国民表示,文化自信强调的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语言应用强调的是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思维能力主要是强调学生的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主要强调学生审美的高雅。
课程内容的探索与突破
课程内容的探索与突破是新课标的另一大变化。
“2001年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时一般展示课都有一两次小组讨论。但20年后,我们发现这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为何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没有达到效果呢?郑国民指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内容没有根本性改变,我们的教和学的方式就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第二个原因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的问题。
“课程内容我们用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来进行组织和呈现。学习任务群通过真实的语文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郑国民指出,学习任务群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实现途径。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就是为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课程内容的变化,带动教与学的变革。课程内容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的交流。
郑国民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构建语文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设计要素等方面对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部分进行详细讲解。
接着,郑国民从古诗文教学价值切入,结合大量教材编排范例和经典例题,分析古诗文教学的价值,进一步阐述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内容的探索与突破。
学业评价的开展
“核心素养是学生个体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在讲解学业评价部分的内容时,郑国民首先分析了核心素养的评价,再结合中小学相关试题及自己的一节公开课,指出开展学业评价时要创设整合的、情景化的、不完整结构的任务。
讲座的最后,郑国民还指出了课标如何在课堂上落实的问题:“课堂教学是教育发生最大的场域,我们的学生和老师真正最重要的活动也是在课堂。学生每一节课都有不一样的体验至关重要。所以我一直强调,能不能选择典型的学习内容,能不能让孩子体验尝试典型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让学生有一个典型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让我们难忘,有更大的收获。落实课程标准的时候,我们要落实到课堂,用课程标准的理念来指导如何组织、呈现我们的课堂教学,来组织我们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发展。”
讲座结束后,郑国民还解答了现场老师关于“双减”政策与课标内容中对作文修改的不同指引的疑惑,也对当下的研究热点——大单元教学提出看法和分析。
线上线下反响热烈
活动当天,各镇街语文教研员,小学语文、初中语文学科教研基地项目核心成员,语文教研组长以及骨干教师400余人参加了线下的学习。义务教育阶段其他语文教师则是同步在线上参加活动,线上观看人数近2万人次。线上线下参加学习的老师均表示讲座内容干货满满,让一线教师更深入掌握课标精神。
石排镇教育管理中心 谢国荣
如何把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和相关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许多一线教师面临的共同困惑。今天郑教授从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入手,提纲挈领,深入浅出,详细解读了课程育人目标及组织实施路径,并展示了相关的教学案例和专业解析,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一体化呈现,不仅让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更深刻、把握更精准,也为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做出改变、主动适应新时代育人要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有效的参照。
东莞中学初中部 黄莹
郑教授以义务教育课标修订组组长的角度,对课标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内在原因及设计目的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听其一席话后,感觉自己对课标变化的理解,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以真实的情景促进学生语言的运用和发展”是教授多次提到的,而这句话也让我清晰地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新方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就是为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我们应带领孩子们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语文,在运用中学习,在运用中提升。
松山湖北区学校 谢霁华
对于我们一线语文老师而言,郑国民教授的讲座及时而富有指导意义。讲座中,郑教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提醒我们在把握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时要关注重难点,即“素养型目标”“结构化内容”“学业质量”三方面。针对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郑教授特别强调了古诗文的教学价值,事例生动,极易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共鸣。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对困扰我们普通老师已久的“大单元”“大概念”等问题的回应,言简意赅切中肯綮,让我们有拨云见日之感。
万江第二小学 翟佩滢
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这给我们教和学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郑教授指出,新课标课程内容的探索和突破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来呈现。在语文教学中,没有既定的公式套路,唯有教师用心﹑用情﹑得法,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学生沿着老师的足迹,不断学习,才能在字里行间行云流水,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遨游。
万江第六小学 刘志兴
这次培训让我知道在新课改下,我们教师应在哪些方面上提高以及改变。其中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变化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上要由重教师的教到重学生的学,由重“结果”到重“过程”。还有就是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有创新,要跟上时代的最前沿,要能够接受新形势下带来的新变化。所以课程在变,我们教师更应当变。听了郑国民专家的讲座,我对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编写特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明白了课改的真正意义。
东坑镇群英小学 李晓琳
义务教育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它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郑教授指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在内容的指向上更重视核心素养经过学习之后,学生的应然状态。因此,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不同阶段的教学要点和评价重心,注意将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使命贯穿始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