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水波纹弦纹陶盖罐、唐昆仑女人头像铜杖首、荷兰东印度公司铜炮……走进湛江市博物馆,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展现在眼前。“这些都是国家一级文物。”湛江市博物馆副馆长李漓介绍道。
文物穿越历史而来,是辉煌的经历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文化交融的绝佳见证者。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历史密码,身上都承载、浓缩了所处时代的科技物质特征和历史人文精神。
每个博物馆都有一两件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藏品,是人们参观博物馆必看的展品。近日,记者走访了湛江各地多家博物馆,探访其珍贵馆藏,并与各博物馆负责人进行交流,了解馆藏中最具文化特色的文物,探索雷州半岛的文化密码。
烙有深深海丝印迹
雷州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绵长,有众多的港口、岛屿、沙滩等,演绎成多姿多彩的海洋文化。1982年发现的遂溪县江洪镇鲤鱼墩贝丘遗址中,出土有大量贝壳敲砸器、石钵、夹砂陶、纺轮,以及蜡、螺等贝类饰物,显示出居民定居和以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具有沿海地区的鲜明特征。
徐闻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汉武帝元鼎六年,为了与西方的罗马帝国以及东南亚、南亚诸国通商贸易,于徐闻港开辟一条通往印度洋的官方对外贸易海上交通航线。近年来,在雷州半岛出土了大量带有海丝印记的文物,如遂溪县边湾村出土的南朝窖藏金银器,徐闻县汉代遗址出土的琥珀、玛瑙、水晶,雷州狮象类型石狗等,展露出深刻的海丝印记。
穿越千年探寻文化密码
雷州半岛是古越族聚居之地。生活在红土地上的先民崇拜雷祖,云雷纹是雷州半岛出土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纹饰。雷州石狗、廉江出土的云雷纹六蛙四耳大铜鼓以及徐闻出土的汉代柿蒂纹陶罐等文物上皆饰有云雷纹,彰显雷州半岛文化中崇雷敬雷的特质。
同时,雷州半岛出土的文物中,常蕴含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如雷州石狗被雕刻出硕大的生殖器,云雷纹六蛙四耳大铜鼓上所饰的青蛙纹也是生殖繁衍的图腾崇拜载体,宋雷州窑青釉褐彩“金玉满堂”荷叶盖瓷罐上对钱纹的运用可反映出人们对财富、权力渴望和追求。
此外,雷州半岛文化源远流长。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的手迹、唐青釉三注辟釉砚、南宋淳熙十五年“夫子画像赞”石刻等文物,皆可体现出雷州半岛文风昌盛,俊彦辈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湛江各大博物馆,探寻“镇馆之宝”们背后的故事。
【湛江市博物馆】
荷兰东印度公司铜炮:
研究海丝珍贵史料
荷兰东印度公司大炮。来源:湛江市博物馆
湛江市博物馆珍藏着一门荷兰东印度公司铜炮。其为铜质,长300厘米,口径26厘米,底47厘米,炮身有6弦纹分隔为5组圈,后圆圈底方格纹上铸饰5片吉祥花纹围绕着花纹点饰圆赞顶,以炮身上面中轴线分为:第1组圈上面的四方形内有点火小孔,第2组圈浮铸有铸造年期的阿拉伯数字“1642”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徽章图纹;第3组圈正中铸有起重吊装用的两个镂空圆体狮纹纽,两侧铸有调整高低位的圆轴;第4、第5组圈内无纹饰。据此纹饰考证,此门大炮乃荷兰东印度公司铸造于1642年,即明崇祯十五年。
据湛江市博物馆原副馆长叶彩萍介绍,1990年初,时任湛江市博物馆馆长的阮应祺在硇洲岛进行田野调查,听闻有湛江渔民出海抓龙虾时,在台山下川岛海域发现海底有多门大炮,一艘船拉不起来,便用炸药炸碎其中一门铜炮,把碎块打捞回来作废铜卖给了废品站。
听到此消息,阮应祺立马跟随渔民至废品站了解情况。然而当阮应祺抵达废品站,工作人员却告知其碎炮已与其他废金属品一起装车运往霞山火车南站,并准备从铁路转运到外地冶炼厂。阮应祺听后心急如焚,快速赶往霞山,最终在火车南站寻回几大块炸碎的铜炮,并运回博物馆。
此后,阮应祺又找到硇洲岛上园村的渔民,委托他们下次出海摸龙虾时帮忙打捞完整的铜炮。不久后,上园村的周妃山、周妃奇等14名渔民,分乘两艘船到下川岛西侧摸龙虾时,在20多米深的海底岩石上发现了这门荷兰东印度公司铜炮,由于铜炮较重,渔民以两艘船合力才将其打捞出水,并安全地运达湛江市博物馆征集收藏。此后,市博物馆向市人民政府申请专项资金奖励参与打捞铜炮的渔民。
以上川岛为核心的上下川岛海域是古代南海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上川岛早在明朝之前就是中国与东南亚、欧洲等国家海上往来商贸的一个重要港埠。依据台山市博物馆调查资料显示,1772年因台风袭击,荷兰东印度公司“莱茵堡”号船在上川岛海域沉没。湛江电白渔民在该海域打捞出的铜炮,炮身的徽章考证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所铸造,与沉没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莱茵堡”号船相吻合。后经国家文物专家组鉴定,荷兰东印度公司大炮为一级文物,现珍藏于湛江市博物馆,为研究南海丝绸之路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物证。
唐青釉三注辟釉砚:
才高博学者最钟爱
唐青釉三注辟釉砚。来源:湛江市博物馆
唐青釉三注辟釉砚,又名为“唐青釉三注辟雍砚”,1978年出土于高州良德水库,由于当时高州属湛江辖区,因此出土归属湛江市博物馆收藏。其通高12厘米,口径22厘米,侈口,砚心凸起,中央微凹,露胎。口沿与砚心之间一周贮水凹槽。口沿处立置二筒,中间置一盂。砚座圆足,足外撇,饰凸栅纹。施青绿釉,绿中泛白,釉质润泽。
据湛江市博物馆原馆长陈志坚介绍,瓷砚乃文房四宝中用高岭土瓷泥制作的研墨器具,流行于南朝陈隋至唐时期,至今传世者稀少。而“辟雍”本为西周天子为世子及贵族子所设立大学之名,在于郊外,四周有水环绕,形如壁,故称“辟雍”。据蔡邕《明堂月令论》解释辟雍之名乃“取其四面周水,圜如壁”,辟雍砚正是以此为造型而制,有四水聚于明堂,寓之才高学博者会集一堂之意,深得学者书家青睐。
叶彩萍告诉记者,1977年夏秋间,湛江地区博物馆组织了一支有十来人参与的文物调查队伍,数次到高州县开展野外调查工作,采集到一批汉代至明清时期的陶、瓷碗罐、窑具等器物。前两次的调查范围从附城到乡镇,其中包括高州良德水库库区。同年10月底,调查小组在库区冼庙背岭分头搜寻的时候,在一处地面散落了很多墓砖和陶器碎片的斜坡上发现一个缺顶的长方形残墓,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青釉三注辟雍砚便在其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史树青到湛江博物馆调研时看到青釉三注辟雍砚,叮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这种器型的砚较为少见,要把它作为国宝级文物对待。”
【雷州市博物馆】
宋雷州窑青釉褐彩“金玉满堂”荷叶盖瓷罐:
极具粤西特色的瓷艺精品
宋雷州窑青釉褐彩“金玉满堂”荷叶盖瓷罐。来源:雷州市博物馆
1983年12月,宋雷州窑青釉褐彩“金玉满堂”荷叶盖瓷罐于雷州市雷城上坡出土,目前收藏于雷州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瓷罐盖子为荷叶形,圆锥形纽盖上绘卷草纹和莲瓣纹。罐身为短颈,溜肩,鼓腹,平底,下腹渐往下收,外施青黄釉,釉下绘褐彩纹饰。
宋元时期雷州窑发展到鼎盛阶段,这时期生产的青釉褐彩瓷是其代表之作。褐彩罐集中了雷州窑几乎所有彩绘装饰艺术,是雷州窑褐彩瓷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类。宋元时期,彩绘装饰流行满身绘彩,纹饰分主题和陪衬纹饰、层次较少,主题纹饰占有绝对的比例。而雷州窑的主题纹饰只占器身的三分之一。纹饰由粗细不同的弦纹组合,把器身分成若干纹饰带,纹饰一般都在4层以上,多的达到8层。从“金玉满堂”荷叶盖罐中便可窥知一二。
罐身肩部饰三层纹饰,从上至下分别是钱纹短弧纹,方格圆圈纹,带状钱纹;罐的腰部也绘三层纹饰,中间一层纹饰是主体纹饰,用短直线分隔成八个方形开光,内部相间绘有折枝菊花纹和题写“金玉满堂”四字。在主题纹饰的上下两层均饰带状钱纹,在罐的足部、有二层纹饰,分别饰卷草纹和双重莲瓣纹,器盖也绘二层纹饰,与足部纹饰相同。主体纹饰在器身的显要位置,纹饰层次虽多,但主次分明,布局合理,繁而不乱。
“金玉满堂”荷叶盖罐的纹饰集中呈现了诸多雷州窑褐彩罐的独特装饰艺术。以开光装饰为例。除了在创烧阶段和衰落时期,雷州窑褐彩罐的主体纹饰几乎全部采用开光装饰。这种装饰在其他窑口同类产品中是极少见的。采用开光装饰,能使主体纹饰在繁密的纹饰中凸现,起到突出主题,充分表达作者意念之效果。
盛开怒放的菊花纹也是雷州窑彩绘纹饰中别具一格的形象。在雷州窑彩绘纹饰中,菊花纹占有绝对比例。菊花纹并以主题纹饰出现在器物之上或缠枝或折枝,都是盛开怒放形象,这种形象在其他窑口是没有的。
此外,带状钱纹也是雷州窑彩绘瓷极具特色的纹饰。广东省文物考古院研究馆员邱立诚在其所著《粤西“陶瓷之路”考识》一文中提到,雷州窑彩绘瓷中独有的带状钱纹的运用,可能受粤西地区铜鼓纹饰的影响。秦汉以后,雷州半岛汉、骆越和俚僚杂处,汉文化与土著文化互相交融,汉唐时铜鼓多在腰部或鼓面饰以带状钱纹。
【遂溪县博物馆】
南朝窖藏金银器:
雷州半岛与波斯密切交往的珍贵物证
波斯萨珊王朝鱼草纹鎏金器。来源:遂溪县博物馆
1984年9月29日,遂溪县附城乡边湾村女青年邹银在平整建屋基地时,在距地表深十五厘米处发现一件带盖阔口大陶瓮,瓮内装有许多金、银、铜器。
其中,一件波斯萨珊王朝鱼草纹鎏金器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该器物是铜制,表面通体鎏金,器物圆形尖底、敛口、深弧腹。器物表面錾刻花纹,从口沿至底分为五组环绕花带,饰忍冬纹、鱼、人首鸟身、飞凤、莲瓣纹等,具有西亚特色。其纹饰精湛,堪为精美珍品。
瓜棱腹海棠口银碗。来源:遂溪县博物馆
另一件有铭文的“萨珊式银碗”也很珍贵,即瓜棱腹海棠口银碗。其口径18.5厘米,底径7厘米,高7.2厘米,重744.7克。经专家考证,其埋藏时间大致在南朝晚期。银碗器身作十二瓣花形,因而也被称为十二折银碗。银碗上刻有阿拉美文字,这种文字曾使用于萨珊王朝时东伊兰地区的粟特。
据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姜伯勤研究,银碗的题铭与伊朗北部德·拉曼、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汗近郊契列克出土银碗所题的阿拉美文题铭相吻合。此外,日本学者吉田丰解读出上面的粟特铭文“恰奇”,即石国制造。该国建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6世纪时成为丝路要道。
粟特人是一个以经商著称的民族,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器物的出土表明雷州半岛古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已与波斯等国之间有了交通贸易往来。
姜伯勤在《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伊兰人:论遂溪的考古新发现》一文中指出,遂溪窖藏及20枚萨珊波斯银币的发现,其重要意义首先是填补了南海中国与伊兰关系史研究中的若干空白。
【徐闻县博物馆】
“万岁”瓦当:
徐闻海外贸易繁荣的力证
“万岁”瓦当。来源:徐闻县博物馆
徐闻县博物馆展厅中有一“万岁”瓦当,其直径12.3厘米,通高5.5厘米,重580克,边沿残缺。据徐闻县博物馆原馆长冯驹介绍,该件“万岁”瓦当是21世纪初大汉三墩旅游景区建设时,施工单位于二桥村采集,后徐闻历史纪念馆将其移交至徐闻县博物馆。
据戈父编著的《古代瓦当》记载:“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屋檐顶端的盖头瓦,俗称瓦当头。”由于瓦当使用区域广泛,沿用时间长久,因而被视作研究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
“万岁”瓦当迄今在广东省只有两个地方有发现,分别为徐闻和番禺(今广州)。1990年出版的《广东文博》中的《徐闻县汉唐遗址调查记》一文中提到,1990年5月31日,广东省文管会办公室徐恒彬、尚杰,省博物馆文物队朱非素、邱立诚,会同湛江市博物馆阮应祺、钟绍益,徐闻县文化局邓开朝,县博物馆吴凯等专家,前往徐闻县五里乡二桥村、仕尾村进行考古调查,在仕尾村汉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上下饰有“万岁”二字的瓦当。
此后多年,在徐闻还陆续挖掘出多件“万岁”瓦当。据考究,徐闻的“万岁”瓦当与汉长安城遗址、广州南越国官署遗址出土的“万岁”圆瓦当以及福建崇安汉城遗址出土的大有不同。徐闻“万岁”瓦当偏小,边轮阔,中间圆钮双圈,内有十字界,“万岁”两字呈上下摆放,外左右两格有双山纹(或可考为船帆纹),“万岁”两字的写法不同,笔画粗壮。
在古代,能使用“万岁”类吉祥语瓦当非寻常事,“万岁”瓦当象征着使用者高贵身份与崇高地位,因此“万岁”瓦当的发现是徐闻海外贸易繁荣发达的有力证据。
【廉江市博物馆】
云雷纹六蛙四耳大铜鼓:
古代俚人在秦汉时期繁荣活跃
云雷纹六蛙四耳大铜鼓。来源:廉江市博物馆
廉江市博物馆珍藏着一面云雷纹六蛙四耳大铜鼓,鼓面直径121厘米,高70厘米,鼓身全都饰菱形雷纹、圆涡云纹与波连式云纹的云雷纹,具有雷州半岛出土的北流型铜鼓的地域特征。1982年8月21日,廉江林场飞跃林队职工在廉江石城镇的荒岭上植树时,挖出此鼓。
鼓面边缘有六只立青蛙,两两相对排列。鼓面中央饰太阳纹,光芒八道。自中心阳纹内向外有6晕圈,由3弦分晕。各晕的花纹互不相同,1晕圈内中心饰阳芒纹与菱形雷纹,2晕圈内饰圆涡云纹,3晕圈内饰菱形雷纹,4晕圈内饰圆涡云纹,5、6晕圈内相间饰菱形雷纹、圆涡云纹、波连式云纹组合式。
鼓身分胸、腰、足三部,自上至下以三弦分晕,共二十五晕,饰以精细的菱形几何纹。胸部最大径偏下,胸、腰之间有一道凸起圆线,分界处有一条凸折棱,足底有折边。胸、腰之间有四个耳环,饰以缠枝纹,两两相近,为对称的两组。
据陈志坚介绍,云雷纹北流型铜鼓,彰显了雷州文化的特质。北流型铜鼓为俚僚人所铸造。古时的雷州半岛是百越族俚僚人聚居之地,俚僚人崇拜雷神,铸造铜鼓并把云雷纹装饰在铜鼓以表敬酬雷神。在徐恒彬所著的《俚人及其铜鼓考》一文中,也提到“古代俚人崇拜雷祖旧俗,至今仍然保留在广东雷州半岛一带。云雷纹作为本部族标记,是俚人喜爱的纹饰。因而构成了北流型铜鼓的花纹特点。”
2020年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专题片《中国影像方志(广东卷·廉江篇)》中便介绍了这面鼓,影片中提到“这面铜鼓在西汉时已有”,“这件重300余斤的云雷纹六蛙四耳大铜鼓,鼓形巨大,造型精美,花纹繁缛,在北流型铜鼓中较为罕见”,“云雷纹六蛙四耳大铜鼓的出土,表明廉江在秦汉时期,就已是南越政治、经济与文化要地。”
【吴川市博物馆】
清林召棠行书页:
粤西唯一状元的手迹
清林召棠行书页。来源:吴川市博物馆
吴川市博物馆馆藏一清林召棠行书页,粉红色洒金纸,右边行书“致静慎动”四个大字,左边小字撰文。落款处阳文章一方。该页残破,有污迹,墨部分出现脱落现象。除此行书页外,该馆还有“清林召棠妻孙宜人画像图轴”“清林召棠夫妇画像图轴”“清林召棠行书七言联页”等与林召棠相关的馆藏。
“林召棠是粤西唯一状元。”吴川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林召棠出身书香门第,于道光三年在殿试中写出了横扫癸未科场的天下第一策,被道光皇帝钦点为状元,名扬天下,成为粤西地区古往今来唯一的状元。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林卓才在《林召棠的书法人生及晚年书迹考评》一文中写下如此评价:“林召棠一直被学界公认为诗人和教育家……从林召棠的书法艺术来考量,林召棠尊为清代书家,实不为过。”
据林卓才考证,林召棠书法的启蒙老师是其母亲陈太宜人。早年他以楷书为主攻的方向,到了晚年,移情于王羲之《兰亭集序》和赵孟頫的行草书法帖,取法真行相通的晋人和赵体的笔法和结体,逐步摆脱了颜、柳顿挫之笔以及唐楷法度深严之体势,追求一种自由轻松、顺任自然的气息,遂形成了秀美遒劲、雍容大方的艺术风格。
据湛江收藏界的专家介绍,林召棠早年和中期在外游学和任教,作品流传各地,现在能见到的墨迹,大多是其晚年隐居家乡时所作。林卓才认为:“代表林召棠书法艺术风格的作品,仍然是其晚年的行楷书作。”工作人员介绍,写有“致静慎动”四个大字的行书页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然而因时代久远,与其相关的资料已难以查找,是否为其晚年所书仍有待考究。
【英利镇博物馆】
双肩制作树皮布石拍:
古代用树皮制布技术相当成熟
雷州市那亭村出土的双肩制作树皮布石拍。来源:湛江市博物馆
2002年5月雷州市英利镇那停村居民洪良建屋挖基时,挖出一双肩制作树皮布石拍,其通长28.5厘米,拍身长14.5厘米、宽7.5厘米、拍身中部厚4厘米、拍尾厚3厘米,拍的两侧有线条勾状纹,拍柄长14厘米、宽5.5厘米、厚3.5厘米,石拍形状完整,现收藏于英利镇博物馆。
2004年,《广东文物》期刊刊载了一篇关于陈志坚调研该石拍情况的短文,引起了各地文博专家的关注。2006年2月,时任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邱立诚研究员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德国考古研究院通信院士邓聪教授专程来到雷州,与陈志坚共同前往英利镇博物馆对双肩石拍作进一步的鉴赏研究。
邓聪在《雷州文化》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据考察,那停村的石拍是一件棍棒型带有石柄的树皮布加工工具,重量达到1533克。这是我所知道出土石拍中重量最重的一件。”“石拍上部两面的台面,分别有11和10条的沟槽,是拍打树皮过程中开松植物纤维的构造。从此件石拍台面上的沟槽痕考察,可见曾长期拍打使用磨耗的痕迹。”
据陈志坚介绍,在广东地区迄今为止的二十多处遗址发现的石拍,都是装柄式复合型的石拍。而雷州市英利镇那停村出土的石拍是棍棒型带柄的石拍,弥足珍贵,与海南、越南、东南亚地区范围内出土的双肩石拍,构成了一处别具特色的树皮布文化圈。
陈志坚表示,当时邓聪捧握着石拍爱不释手,反复鉴赏考究,笑容满面地说:“这件石拍是我目前研究人类用树皮制布工具最完整的棍棒型带柄石拍,是 3500—4000多年前古越族人用树皮制布的工具。石拍的出土,对研究古代用树皮制布技术向海外传播路线具有很珍贵的价值。”
【雷州石狗陈列馆】
明颈系铃铛坐式石狗:
重达千斤的“石狗王”
明颈系铃铛坐式石狗。来源:雷州市博物馆
雷州石狗陈列馆中收藏着一尊明颈系铃铛坐式石狗,被称为“石狗王”。其长55厘米,宽40厘米,高98厘米,重约千斤,特征为仰视,凸额,竖耳,凸眼,凸鼻,张嘴,吐舌,露四只獠牙,颈系铃铛,前坐脚踩法旨,前右脚着地,后腿弯曲,雄性生殖器硕大、坚挺,尾巴上翘并紧贴后背。
雷州石狗历史悠久,由于是多民族文化的融会产物,其造型具有时代性,民俗性与地域性。在陈列馆中,从民间收集的石狗约1100多尊,它们有的憨态可掬,有的面目狰狞,有的鼻大耳肥,或坐、或蹲、或趴,堪称“南方兵马俑”。
据陈志坚研究,古代雷州曾是俚僚傜僮人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由于生产力较落后,人们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各自喜爱的图腾神兽之上。傜人在从事生产的过程中驯服了犬,并以其为图腾。后在雷州特殊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傜人对狗图腾的信奉,逐渐为雷州古越族人所认同,最后形成共同对狗的图腾崇拜。
雷州石狗的雏形,其雕刻年代约于秦汉。早期的石狗造型是平头方脸,昂首朝天,是古代“天人合一”的图腾感生与古巫术意念的崇拜物象,具有百物之形。后由于人们追求繁衍生息,体魄健壮的犬逐渐受到崇拜,带有硕大生殖器的石狗形象由此产生,石狗被视为呈祥报喜的灵物。
汉闽人南迁至雷后,带来了汉人宗教信仰。融会了宗教色彩后,雷州石狗逐渐成为守护神。它们端庄地蹲伏在村口、路边、巷头、门旁,其形象脸目不是狰狞与威严,而是昂首咧着笑嘴,和蔼可亲,给人齐之以礼的仪态。
雷州石狗的历史跨度大,其造型纹饰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深远的考古价值。如调风、雷高、南兴、杨家一带地域的石狗,身上都饰有云雷纹与风火纹,而云雷纹是俚僚人敬雷崇雷的纹饰,二者的结合是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体现;石狗颈上围着树叶,脚踩渔网则反映了穿叶为衣、渔猎为生的时代生活;哈巴狗狮形石狗则是雷州地区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体现,反映了对外通商史迹。
【对话】
湛江市博物馆原馆长陈志坚:
发掘文物价值底蕴
守住本土文化根脉
自1971年参加工作以来,陈志坚从事文博工作近42年。多年来,他扎根乡土,深入研究湛江文化,足迹遍及雷州半岛众多古村落,经手多件珍贵文物,发表了大量论著,致力挖掘整合雷州半岛历史文化遗产。如今已72岁的他,仍时常辗转各地研究推广湛江文化。
问:在您多年的工作经历中,经手过数不胜数的文物,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
答: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尊明颈系铃铛坐式石狗,是2001年我们在雷州市覃斗镇一条已废弃的古村落—北村的甘蔗园中征集到的,重约千斤,保存完整,我们称它为“石狗王”。
2000年7月1日,我就任雷州市博物馆馆长,先是花了几个月整理馆藏文物资料,到当年底,湛江市委宣传部通知我们对雷州石狗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于是从2001年起,我们从雷州市英利镇、调风镇、覃斗镇开始,分成三个小组走访各个村庄征集石狗。
我从小在雷州长大,石狗在当地很常见,但是没有深入了解过石狗的起源等知识,直至开始研究,才发现石狗中藏着大名堂。由于历史跨度大,雷州石狗的造型纹饰丰富多彩,能反映出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风俗民情,对于研究雷州半岛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问:请问您对湛江文物的研究与保护有什么建议呢?
答:我建议加强对湛江本土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文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时代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史前文化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本土文物反映着雷州半岛各个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与社会民俗,有着本土的独特性和生命力,是研究雷州半岛历史变革的重要依据。
以雷州窑褐彩瓷为例。雷州窑褐彩瓷是在学习长沙窑、磁州窑和吉州窑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褐彩艺术,它与上述窑口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例如盛开怒放的菊花纹饰在雷州窑瓷器中被广泛应用,这在其他窑口是没有的,北方窑磁窑以牡丹为主,南方磁窑以莲花为主。这与雷州半岛气候炎热,人们喜爱饮用菊花茶不无关系。
湛江哪个“镇馆之宝”的故事你最爱,来投票吧!(可多选) 唐青釉三注辟釉砚 荷兰东印度公司铜炮 宋雷州窑青釉褐彩“金玉满堂”荷叶盖瓷罐 南朝窖藏金银器 “万岁”瓦当 云雷纹六蛙四耳大铜鼓 清林召棠行书页 双肩制作树皮布石拍 明颈系铃铛坐式石狗 提交
【南方+记者】林日清
本文参考资料:
1.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遗办公室编:《海上丝绸之路——湛江文化遗产》上册,岭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印刷
2.: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遗办公室编:《海上丝绸之路——湛江文化遗产》下册,岭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印刷
3.雷州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雷州石狗》,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印刷
4.湛江市博物馆,雷州市文化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雷州窑瓷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印刷
5.徐闻县历史文化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大汉徐闻两千年》,商务印书馆,2014年印刷
6.黎向群著:《岭南历代书法家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印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