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历史悠久,江海汇聚,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地区的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肥沃的土地孕育了无数名人才俊,抒写了许多动人故事,也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值此节点,记者走进吴川市博物馆,在或斑驳残缺、零圭断璧,或古色古香、精巧别致中,探寻吴川悠长而厚重的历史文化。
18日,吴川市博物馆将举办“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新时代美好生活”图片展活动。通过展览,让文物走进生活,提高全社会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推动吴川市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活动以图片展示形式,共展出吴川市46个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级保护单位11个、湛江市级保护单位10个、吴川市级保护单位25个)及三级文物17件套保护的基本情况。展出时间为5月18日至5月20日。
展品丰富 看城市沧桑变化
吴川市博物馆位于吴川市海港大道南段,地处美丽的博茂海海边。该博物馆于2013年10月9日落成开馆,为吴川“文化强市”十件大事之一,其投入使用对挖掘、保护、展示和充分利用吴川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据介绍,该博物馆(含报告大厅)总投资3900万元,占地面积904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600平方米。博物馆共建4层,分A、B区。A区一至三楼共设6个展厅,可利用作展览阵地面积共1460平方米,现有吴川市城市规划展厅、历史文物展厅、吴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书画(摄影)展厅、吴川通史陈列展厅和吴川历史名人展厅。四楼为行政办公区。B区为961个座位的多功能报告大厅。
吴川文化底蕴深厚,多次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汇聚了古越文化、汉闽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因子,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孕育出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本土文化,也创造出大量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吴川飘色、吴川花桥、吴川泥塑被誉为“吴川三绝”。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一件件精美的服饰、盔饰有序摆放于观赏台上,无任何遮挡物,人们可以近距离仔细观赏其做工。橱窗里的月饼制作模具、烂镬炒粉所使用的灶台则展现着吴川灿烂多彩的美食文化。
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对面即是书画(摄影)展厅,这里集中展示了吴川新闻摄影工作者岩松多年来积累的有关吴川历史变化的图片,展览内容较广,有先进人物、企业生产、农村新貌、体育成就、文化活动等。作者用数十年的岁月,通过手中的相机,生动记录了吴川的沧桑变化。
人文荟萃 状元行书今犹在
自古以来,人杰地灵的吴川培育了许许多多的名人才俊,既有文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如粤西地区唯一状元林召棠、中国驻美公使陈兰彬等。据统计,吴川历史上曾出状元1名、文进士7名、武进士1名、举人56名、武举人17名、恩赐举人25名。
千年浪沙淘尽,一件件文物成了辉煌历史的重要印记。唐青黄釉碗、南宋褐釉大陶缸、汉褐釉罐、清同治封诰圣旨卷、清林召棠行书页……走进吴川市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厅,琳琅满目的历史文物令人目不暇接。
吴川市博物馆内三级文物唐青黄釉碗。受访者供图
吴川市博物馆内三级文物南宋褐釉大陶缸。受访者供图
吴川市博物馆内三级文物南朝灰陶双耳罐。受访者供图
站在陈列厅入口,玻璃橱窗里的四个大字“致静慎动”格外显眼。吴川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林召棠的行书,于20世纪80年代被评定为三级文物。“粉红色洒金纸,右边行书‘致静慎动’四个大字,左边小字撰文。落款处阳文章一方。残破,污迹,墨部分脱落。”由于年代久远,能查阅的资料不多,只有这寥寥数语介绍着这份行书的现状。
吴川市博物馆内三级文物清林召棠行书页。受访者供图
“林召棠的书法以楷行书见长,以欧体为骨架,赵体为血脉,温和静穆,平淡秀雅;观其书法,让人如沐春风,宠辱不惊,心旷神怡。”对于林召棠的书法造诣,吴川市政协委员凌剑飞分享了其最直接的感受。
圣旨常出现在各种古装剧中,但你见过真的圣旨吗?吴川市博物馆的历史文物陈列厅收藏着一份清同治封诰圣旨卷,卷分别为灰、黄、白色绢,分别用汉字、满文撰写。圣旨留有污渍,有许多字早已模糊不清,但落款日期“同治元年閠捌月初玖日”却依然十分清晰。
据介绍,目前吴川市博物馆共有17件三级文物。不久前,吴川在高铁、机场等建筑工地新出土了一批文物,正摆放于陈列厅内,待专家进一步审定。
吴川市博物馆17件三级文物分别是:唐青黄釉碗、南宋褐釉大陶缸、南朝灰陶双耳罐、汉褐釉罐、南朝青黄釉八耳罐、宋青黄釉魂罈、清铁炮、清石龟、汉北流型铜鼓、清梅菉圩义塚碑、清同治封诰圣旨卷、清陈兰彬行书八言联轴、清林召棠妻孙宜人画像图轴、清林召棠夫妇画像图轴、清林召棠行书七言联页、清林召棠行书页、清林诒燕行书经文轴。
【南方+记者】 麦思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