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近日,一条消息在坊间热议:“吉林、黑龙江打通出海口”,海参崴这个名字又映入眼帘。
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为进一步拓展吉林省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范围,同意增加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为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中转口岸,自2023年6月1日起实施。
中国海关总署公告。
符拉迪沃斯托克,就是中国人熟悉的海参崴港。
重获“出海口”,并不准确
关注这条消息的许多人,首先是被媒体报道中的“出海口”吸引。那先说说所谓“出海口”。
第一,一个冷知识,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没有出海口。
尽管在地理位置上非常接近海洋,但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东面和南面,是俄罗斯和朝鲜的领土,这使得这两个省份成了实际上的内陆省份。
黑龙江、吉林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地理位置情况。图源:百度地图
第二,由于没有出海口,长期以来两省从辽宁大连港等地中转海运货物。吉林、黑龙江到辽宁港口陆运普遍超过1000公里,而绥芬河、珲春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仅约200公里。
吉林省珲春市,与日本海最近距离不足15公里。
距离,意味着更高昂的成本和被压缩的效率。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和商品粮的生产和储备基地。据“海关发布”此前科普,多年以来,由于黑龙江、吉林等地区缺少出海口且陆路运输能力有限,东北地区的物资难以及时运往南方。
这不仅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也使我国其他地区难以有效利用这些重要资源。
多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解读“北货南运”的问题,其中向邻国“借港出海”就成为了重要选项。
第三,注意,是“借”港。对于网友欢呼吉林、黑龙江时隔百年“重获出海口”,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东北亚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笪志刚认为,“重获出海口”和“获得运输中转权利”是有差别的,这种说法并不是十分准确。
“这只是意味着东北获得了在海参崴转口的权利,依然要履行当地海关检查、放验的义务,还需要缴纳相关的物流等费用,这都是应有之义。因此,我认为没有必要过分炒作‘出海口’。”
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图源:视觉中国
在海关总署公告中,对新增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描述为“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中转口岸”。
何为内贸货物跨境运输?
这项“业务”我国2007年就开始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借道”国外港口,部分内贸货物从国内口岸出发,运至另一国内口岸的过程,货物销往国内,相当于在国外“转了一圈”。
这样不仅解决了运力问题,而且缩短了陆路运输路程,也可以节约不少运费。如将货物从黑龙江绥芬河运往江苏太仓港,相比传统运输方式,每个集装箱大约可以节约运费2000元。
从本质上看,这些货物是内贸货物,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海关监管货物,原则上,海关对内贸货物不征收进、出口关税及其他税费。但其进出境涉及海关监管,因此,它属于海关监管对象,海关应当比照现行规定予以监管。
打通港口“兴”东北?
网络上的热度和狂欢,还来源于对“东北振兴”的希冀和展望。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东北GDP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吉林以8.2%的增速与西藏并列居首。这条“重新打通出海口”的消息,不啻再注入一剂“强心针”。
关键主角的跨境中转运输,不是今天才解决的“百年难题”。
在这之前,黑龙江已经通过江海联运的方式,把内贸货物从哈尔滨段的松花江通过俄罗斯庙街进入日本海,运向东南沿海一带包括上海、温州、宁波,甚至更远的广东。
不过,松花江有半年的结冰期,其效益利用和成本并不显著,再加上没有回货,不能实现常态化运输,因此受到较大限制。
打破这一僵局的,也是黑龙江。
据了解,早在2007年,我国就对黑龙江省内贸货物借道俄罗斯海运至我国东南沿海进行试点运作,节约了400-800公里的航程,可以说是一个捷径。
吉林也并非第一次“尝鲜”。2018年9月14日,“珲春—扎鲁比诺港—宁波舟山港”航线正式运行。据统计,和既有运输方式相比,该航线路程缩短300-800公里,运输时间节省2—4天,单吨运输成本可节省10元至20元人民币。
珲春“借港出海”实现内贸外运。图源:新华社
现在为什么又拓展了吉林业务范围?笪志刚表示,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遭到西方国家的联合围堵制裁,俄罗斯“向东看”的姿态日益坚定,合作模式也日益多元,俄罗斯对远东港口和中俄合作的认知进一步提升,比以往更加落地,力度也更大,也是其利用远东港口扩大中俄贸易来缓解西方制裁压力,并稳定自身经济的一种尝试。
“与此同时,这种方式确确实实给吉林以及黑龙江带来了扩大国内贸易的机会,降低了物流成本。”
对这种便利,笪志刚打了个比方:比如从俄罗斯进口的货物,可以在牡丹江、黑龙江简单加工后再进行运输,就成为内贸的货物了。这种方式也为吉林、黑龙江对俄罗斯跨境产业链的相互连接、扩大中俄地方合作带来利好。
中俄跨境合作迎来新机遇
对中国和俄罗斯而言,这一次或是双赢之局。
笪志刚分析,此次海关总署作出的决定,是挖掘中俄之间基础设施跨境的互联互通带来的机遇。
“通过哈尔滨到远东海参崴的滨海一号国际大通道、长春到海参崴的滨海二号大通道,将吉林和黑龙江腹地的产业加工能力和优势,通过沿边的重要节点口岸连接俄罗斯的远东,进而和我国南方发达省份市场连接,甚至辐射至东南亚,形成一个地方多边合作网络。”
俄罗斯也将从中受益。运输成本的大幅降低,实际上会增加东北地区内贸产品及俄罗斯产品加工后再出口至东南亚的成本竞争力。
除了为海参崴港口带来船只使用、运输、海关课税等费用外,更重要的是,中俄跨境产业链的合作未来将为俄罗斯的出口带来机遇。
这种影响是密切而深远的。
“一旦形成产业延伸,口岸地区形成产业集聚,就会形成产业经济、口岸经济,而这无疑需要大量的腹地支撑,实际上带动了哈尔滨、长春这样的龙头城市、牡丹江这样的中心城市、珲春这样的口岸城市,也有利于拓展周边市场,真正形成一种立足国内大循环为主,促进国际双循环的中俄合作示范,带动东北地区和南方省份加快对接。”笪志刚说。
笪志刚表示,当下,地方省份可以抓住机遇,利用地缘和区位条件,拓展对己有利的内贸带动外贸格局,从而壮大黑龙江和吉林的经贸合作规模和水平,也有利于带动辽吉黑联袂实现高水平开放,让东北经济振兴实现新突破。
【南方+记者】吴扬 赵晓娜
【编辑】朱丹
【策划】纪蓓 张哲 张西陆 麦小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