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说丨李莹:不给人生设限,才能实现更多理想

南方+

李莹,40岁,来深5年,高级教师,深圳市龙华区引进高层次人才,龙华区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校长,目前在河源紫金支教,任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校长。先后获评南粤优秀教师、省骨干教师,2023年获得“深圳十大杰出青年”提名暨“深圳好青年”,是深圳市基础教育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代表。


我心中的新青年:不被自身标签所束缚,用努力奋斗创造生命价值。

我想对深圳说:感谢深圳,为我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和亮眼的发展平台,我坚信一份付出就有一分收获,以拼搏为帆,奋斗作桨,人生方能乘风破浪!

时间回溯到2004年,大学毕业后,李莹在沈阳开启了自己的教育生涯。

在沈阳教书的15年里,她曾5次站上国家级、省级赛课比赛一等奖的领奖台,从一线教师升任集团副校长。但为了迈向更大的教育舞台,她选择到深圳归“零”,凭借过硬的教学和管理能力,获任龙华实验教育集团校长,又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中,毅然带上年迈的父母,前往紫金县开启“委托办学”,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工作。

“委托办学”是2021年深圳市龙华区委教育工委首创的对口帮扶新模式。此模式一改过去“领导挂点、教师分散”的传统做法,以“全口径、组团式、融入式”为特点,真正实现从教育教学到行政管理的全方位帮扶。

作为龙华区派驻紫金县管理干部,李莹先后率领近50名支教教师组建龙华教育“张桂梅团队”扎根山区,全面筹建紫金县12年来第一所新建校和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以下简称“龙紫实验学校”)。

“我从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我特别渴望拥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去丰富自己的人生”,谈及多年来教书育人的心路历程,李莹表示,“爱折腾”的个性,让她能够在自己的专业跑道上倾力奉献,得以实现自己一个又一个的教育理想。

2021年6月29日是李莹第一天踏上紫金县的日子。尽管早有心理预设,但紫金县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水平,还是让初来乍到的李莹感到一丝错愕。

“当时学校的十栋教学楼尚未封顶,教学设施都没到位,甚至没有一条通往学校建好的道路,满是泥泞,而此时距离学校开学已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在李莹看来,学校可以等,但当地盼望优质学位的学生不能等,既然没有捷径可走,那就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

于是在接下来的60几天里,李莹率领支教团队和时间进行赛跑。他们一手抓建设改造,从各项目的设计优化,到工程的进度每日倒排;一手抓入学准备,从首批千名学子的招生、七十余名教师的选调、招考,最终助力学校得以如期开学。当地民众纷纷感叹:这是在紫金县跑出了“深圳速度”。

学校有了,但并不意味着办学就从此一帆风顺。“受限于教育经费紧张,上课用的大屏幕每天都是用完就关,尽量从电费等细节上节省开支”,李莹打趣地表示,来到紫金,一行人学会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李莹深谙创校之难,没有条件,那么就努力创造条件。一方面,她牵头打造一支服务型的领导团队,着力提升学校教职工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办事效率;另一方面,借助深圳先进经验,她因地制宜创设“根脉教育”办学思想,帮助孩子们寻找自身兴趣,培养个人能力。

在李莹及其团队全情投入的努力下,短短一年时间,龙紫实验学校的办学成绩日益显现,首届中考各项指标均超线,创造了紫金县中考的历史。在收获无数赞美的同时,却也为李莹增添了不少“幸福的烦恼”。

“没想到在紫金县待久了,还顺便治好了我的身高焦虑症”,李莹笑着表示,身高1米8的女校长在当地屈指可数,如今的她已“小有名气”,走到县城任何地方都能收获热情的招呼声,大家表达的都是感谢和赞赏,使她内心倍感荣耀。

众所周知,客家人素来有“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地处客家地区的紫金县亦复如是,当地人家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

“以前每到周六日,就有许多家长不远百里,也要用大巴将孩子送往周边的惠州、东莞或是河源市内读书,而孩子们在外地读书后也往往倾向于留在当地,无形中造成人才流失”,李莹介绍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创设龙紫实验学校,与其说是希望创办一所好学校,不如说是要重塑紫金县居民对于本土教育的信心。

一年多过去,在李莹的带领下,龙紫实验学校的实力迅速发展,已成为享誉当地的优质教育学校。并先后荣获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最美阅读空间、河源市“双减”工作示范学校、河源市劳动教育特色校等称号,获得河源市劳动教育成果一等奖,获评县级课程改革示范校并荣获全县年度综合考评双料第一名等。

“其实我们团队刚来的时候也曾面临一些质疑声音,那时有不少家长还是会选择舍近求远,让孩子到外地读书”,但随着龙紫实验学校办学口碑的不断提升,大量外出生源实现回流,“在家门口上好学”已逐渐成为紫金县老百姓的真实写照。

“我们每年会选派20多个富有经验的支教老师和当地100多个老师进行融合,在向当地老师分享深圳先进教学经验的同时,也是助力他们快速成长。”李莹认为,支教的意义不仅是“输血”,更在于“造血”,让学校良好的教学品质得以长久延续。

“紫金支教迈入第2个年头,我们将以龙华紫金实验学校为突破口,借助跨区域集团化办学、片区联动、名校长工作室,至少影响十余所乡镇学校,辐射万名师生。”李莹表示,推动当地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是他们支教团队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以梦为舟,李莹的支教之旅还在继续。“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个东西,一个是价值感,一个是归属感,价值感来自被肯定,归属感来自被爱。何其有幸,这两样东西我在紫金县都找到了。”李莹动容道。

【统筹/策划】张玮

【撰文】潘欣宇

【海报】翁若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孙梦圆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