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庆峰
现在一提到“中国小商品城”这六个字,大部分人可能首先联想到的就是浙江义乌。这不过是浙江的一个县级市,但却经历了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的彻底蜕变,创造了从“马路市场”到“外贸传奇”的市场奇迹,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义乌发展经验,把义乌作为长期观察县域发展的一个重要“观测点”,多次强调要深入学习推广义乌发展经验。当前,广东正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动县域振兴。如何深入认识和借鉴义乌发展经验,激发广东县域经济活力,将“短板”变成“潜力板”?日前,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走进浙江义乌和广东普宁,实地探寻两座商贸名城“以小商品撬动大市场”的成功密码,寻求振兴县域经济的发展之道。
小商品里面是大市场,小生意背后是大世界。这是义乌给人最直观的经验,蕴含着独特的经济学思维,就如同9.9元包邮产品一样,任何事物做到极致,小就变成了大,少就变成了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江苏杭集镇常住人口仅3万多人,牙刷年产量75亿支,占全球市场的40%;2022年,湖南省邵东市出口打火机35.2亿个,约占同期全国打火机出口总量的一半;在广东云浮,不锈钢餐具产品远销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近100亿元……
有不少人认为,牙刷、打火机、餐具等传统制造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粗制滥造、上不了台面”,盲目鼓吹“切换赛道”“追逐风口”。但事实上,在义乌市场流通的各类小商品如棉纺制品、袜类、纽扣、玩具、饰品等,往往都代表了细分领域中最高标准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从贩卖商品到自产自销,从仿制到创新,从贴牌生产到自有品牌,义乌这些年坚持兴商建市,无数企业通过做某类小商品,已经在某些领域形成了全产业链优势,不少已成为单项冠军。而这正是中国制造业演变升级的生动缩影。
和义乌一样,普宁是广东省服装产业集群中总产值最大的县级市,享有“衬衣第一市”“时尚衬衣王国”等美誉。当前,普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快速增长期,前途无限、未来可期。今年以来,从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到重点推动全产业链的提升,普宁动作频频。对照义乌的发展路径,服装产业要继续做大做强,必须主动融入全省、揭阳市发展大局,认真学好用活省、揭阳市出台的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形成更强大的竞争优势。
“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制造业承载了人类衣、食、住、行等需求,它不会过时,只会与时俱进。在行业细分内做到最好,把规模体量优势转变为创新应用优势,小商品也能找到“大舞台”,焕发新光彩。
【更多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