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谭臻 李凌峰
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好广东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更高站位、更强决心、更大力度助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和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2023年2月17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文联、省剧协主办,广东粤剧院承办,广东广播电视台岭南戏曲频道协办的“湾区有戏·2023戏曲新年盛会”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隆重开演。广东省内外十三个剧种的艺术家同台献艺,共贺新春。晚会以经典展演、跨界融合、戏歌联唱等构成内容,将创新的舞台构思与传统戏曲表演相结合,致力于为戏迷朋友们呈现一台传统雅致、新颖独特、兼容并包、匠心独具,富有大湾区人文特质的艺术盛宴。
2月18日,“湾区有戏·新时代粤港澳戏剧发展研讨会”在广东粤剧院举行。与会领导、粤港澳三地戏剧艺术家、戏剧界知名人士齐坐一堂,共议湾区戏剧盛况,展望湾区文艺新气象。
中国剧协原党组成员、秘书长,戏剧评论家 崔伟
以守正创新实现戏剧高质量发展 绘就广东戏剧精彩画卷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高质量推进广东各项事业发展,文化事业部分特别提到了广东文化和广东韵味。我认为文化、戏剧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看到新面目、新做法。昨天的戏剧晚会,既有流行演唱和传统剧艺的结合,又有地方剧丰富多彩的交融展演,还有不同年龄梯队演员的整体展现,立体地呈现出当代广东戏曲艺术的生态和风貌,表明广东戏曲不仅仅源于生活传统,还有丰富的现代活力。
这场晚会展现了广东戏剧艺术的大团结、大合作。展现了丰富的广东戏剧资源,它有一种常规晚会不具有的时尚感和青春感,让大家感觉到广东戏曲家敢为人先的创造力,也体现了广东戏曲在当代生活中的担当和前行。晚会还展现了广东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戏曲是地域文化的艺术化体现,也是老百姓风土人情的艺术化记载,还是历史感、地域感和鲜活的生命力的结合。
“湾区有戏”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继续打造:
第一,举起品牌大旗,把“湾区有戏”做成剧目生产和剧院发展融合的文化品牌。
第二,“湾区有戏”要每一年都有新的特点,可以是新戏剧成果、新人才涌现、新戏剧现象的呈现,或是每一年广东省戏剧成就亮点的一次集中展现,做成“湾区有戏”的系列演出,让它成为舞台上广东戏曲活的年鉴。
第三,注重传播方式与观众审美的结合。除了戏剧家和戏剧本体之外,要在形式上有突破,同时拥抱互联网、拥抱青年观众,打破语言壁垒,打破剧种局限,形成一幅立体的广东戏剧画卷。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豫剧表演艺术家 李树建
主动拥抱新媒介 跨界破圈出精品力作
现在戏剧市场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一是老年观众多,年轻观众少;二是政府买单的公益演出多,商业演出少;三是演出送票的多,买票的少。
我建议:第一要把“湾区有戏”做强做大,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第二要积极拥抱互联网,打通传统戏剧传播媒介,让传统的小舞台变为新时代网络的大舞台。第三要尝试跨界交流、跨界演出。时代呼唤着我们,观众期待着我们,戏剧也需要破圈。要以艺术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用演唱的方式做宣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耕沃土出精品,扎根人民出力作,为彰显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广东形象、广东精神再做贡献、立新功。
广东省文联原一级巡视员、省志愿者协会主席,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 李仙花
打磨擦亮戏剧品牌 推进湾区戏剧百花齐放
昨天的晚会将广东13个基本剧种都呈现了出来,特别是较少和观众见面的花朝戏、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采茶戏等。
“湾区有戏”这个名字取得好,一语双关。湾区不但有戏剧,而且有希望、有意义、有苗头、有盼头,各方面可以融合的东西很多,完全可以打造成为剧协又一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但同时也要注意进一步擦亮广东梅花戏剧团、广东省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等传统品牌。
针对广东戏剧发展不平衡、部分剧种濒危、观众流失较快的现象,全省戏剧界要团结一心,强院要扶持弱团,让戏剧平衡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广东戏剧的明天更美好,更上一层楼。
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挂职副主席 郝勇
吹响时代文艺号角 用戏剧讲好中国故事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今天,我想到三个关键词: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
一是要用走向全国前列的光荣感投身广东戏剧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我们要充分团结好广大戏剧艺术家特别是各剧种、各专业领军人的旗帜和头雁作用,充分发扬岭南戏剧的审美特色和艺术特点,在“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二是要以建设人文湾区的责任感搭建粤港澳戏剧交流发展的桥梁和纽带。要以戏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桥梁,凝聚人心,继承并弘扬粤港澳三地文脉相亲、人文相近、同根同源的历史纽带,以高质量的戏剧艺术和戏剧活动,助力人文湾区建设和湾区人文精神的塑造。希望省剧协新一届领导班子将“湾区有戏”品牌朝着全国知名品牌的方向努力打造,持续深入策划和宣传,不断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是要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和广东故事,打造湾区戏剧的平台和载体。广东戏剧是粤港澳以及很多海外华人华侨共同的乡愁,我们要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审美追求和价值观念,以戏剧作品、戏剧活动和戏剧产品的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三级调研员 夏泽和
塑造湾区文艺生态 展现湾区戏剧面貌
今天听了这么多大家、名家的发言,我有几点体会:
第一,塑造湾区生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上第三大湾区,有三个特点:一是文脉相融,二是民俗相近,三是人缘相亲。大湾区戏剧有它天然的生态基础,在此生态基础上,要重点发展创作、评论、展演、宣传的全链条。要利用好艺术节,把戏剧板块做好,利用戏剧板块把原创的剧目、青年人才推出,同时,为名家设置专场,让她们在戏剧板块里面发挥作用。
第二,自信发展。戏剧天生的写意、虚拟美是任何手段都取代不了的。湾区戏剧发展要自信,利用好新手段,同时又要把传统文化的底气拿出来。
第三,倾情服务。我们鼓励支持剧目生产,并将稀有剧种也纳入文艺扶持的视野之内,只要是原创的剧目,且具备打造成大戏精品的潜质,我们一定会提供全程的帮扶,用情、用心、用力做好服务。
广东省剧协主席、广东粤剧院院长 曾小敏
打造戏剧展演平台 书写湾区戏曲新篇章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广东拥有粤剧、潮剧、广东汉剧、雷剧四大剧以及西秦戏、白字戏、正字戏、花朝戏、采茶戏等稀有剧种,让广东梨园散发着无穷魅力。粤港澳大湾区是戏剧的沃土,广东各剧种深受鼓舞,出精品、出人才,焕发勃勃生机。
2022年广东省文联和广东省剧协策划创立了“湾区有戏”戏剧联盟平台,旨在展现湾区戏剧的精神风貌,彰显湾区戏剧未来发展的无限潜能。一方面,我们希望将其打造成每年一度的戏剧盛会,把这个品牌做实,包括把“湾区有戏”的系列演出推向全国,把大的剧种展示在北京等各城市巡演;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把“湾区有戏”打造成为一个线上的互动平台,所有剧种都可以通过“湾区有戏”平台将好的剧目、人才推出去,这是广东省剧协主席团各位同仁的共同目标。
中国剧协理事、广东省剧协副主席 穆欣欣(澳门)
同台对戏技艺融合 孕育多维度戏曲空间
“湾区有戏”在疫情之后的春天应运而生,我说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于品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仅是经济的湾区,还是一个人文的湾区,以岭南文化为代表、为底色的人文湾区,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借助新时代的生机,“湾区有戏”可以打造成类似“昆山百戏”这样的盛典品牌,平台发展潜力很大。
关于传播形式。应在讲好湾区故事的同时,思考如何顺势而为,利用科技手段去传播好湾区的故事。正如好演员不仅利用舞台的空间,更懂得在舞台上制造空间,让空间成为一个无限的宇宙。
关于戏曲空间。戏曲是一个空间,在这个全新的空间里面,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培育观众,戏曲的传承不仅仅是从业者的技艺,其最终目的是运用新媒体把观众吸引到剧场里真正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戏剧人应该清楚认识:新的传播方式对戏剧作品质量、个人的素质有更严格的考验。但无论形式手段怎么样变化,内容为王的核心无法改变,戏剧传递的是内容和价值观的认同。而这一切的前提都需要戏剧人自强素质,守正创新,同时从作品的内容、价值、美学风格上去树立高度。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上德:
多元融合促进各剧种互鉴 在中国故事中注入新活力
“湾区有戏”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整合剧种资源的新平台,其中有三个重要关键词:剧种展演、剧种互鉴、剧种活力。
第一,剧种展演助力提高剧种表现力。以粤剧《红头巾》为例:其处理故事的手法是以虚代实、虚实相生,虽然“哥哥”这个形象没有在舞台上出现,但这一形象是鲜活的、有在场感的。古代的戏剧基本上是小说叙事而不是戏剧叙事,人物不嫌多,线索不嫌多。五十年代“戏改”以来,戏剧舞台更多地转向了戏剧叙事。例如,粤剧《山乡风云》就是戏剧叙事,而小说叙事时间跨度又很大。粤剧《红头巾》刚好将二者结合,在借鉴传统小说叙事的前提之下,贯彻戏剧的写意的审美特点,以虚代实,获得了很大的表演空间。
第二,多元融合促进各剧种互鉴。多元融合可以避免剧种固化。在这个过程中,要在坚守本剧种的内在规定性、应有审美特征的基础上,融合、充实、守正创新,既避免固化,也可以传承非遗,一举两得。
第三,以中国故事注入剧种活力。我们现在讲中国故事、讲广东故事要寻求一条路径,即寻求和中国故事的民族性、丰富性、地方性相匹配的剧种叙事方式,输出我们的软实力。在这方面,戏曲可以雄心大一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剧种表现力突破出一个新的艺术增长点。
深圳市剧协主席、深圳大学研究生导师 王维斌
科技赋能艺术 挖掘戏剧艺术疗愈功能
在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之外,戏剧还有疗愈功能。2000年前,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戏剧的本源性是治疗功能、疗愈功能,观看戏曲不仅是利他、利社会的审美,也是利我的一种心理健康,这启发我们思考跨界融合,开展艺术数字化产品的研发与应用。艺术是交互产品,将科技电影、科技艺术也融入到戏曲当中,可能也是一条出路。
疫情下,推进戏剧大众化,可以尝试心理实验戏剧,用戏剧去疗愈在疫情下受到伤害的人,用艺术去净化别人的心灵。戏剧疗愈从国外传入,而中国戏曲的城市化、写意、投射、隐射和隐喻的力量更大。现在在中小学里传播戏曲、话剧很难,不妨植入心理疗愈概念。
广东省剧协原主席、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粤剧表演艺术家 倪惠英
担负时代责任 加强传统艺术传承保护
粤剧是粤港澳三地的独特艺术。2009年,在三地联合申请下,粤剧成为继昆曲后第二个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汉族戏曲剧种。
粤剧艺术受中原文化的滋润,又受外江班、本地艺术和当地老百姓审美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一个非常繁杂的剧种,其中既有昆曲缠绵悱恻的诗意,又有草根的艺术性,还有着近代以来岭南文化的品行——改革开放、包容创新。
这几年我在做《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我越做越敬畏,因为传统的东西是学之不尽的。同时也感受到每一个剧种都有必要保留自己的特色,如果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的艺术很可能会在不断地学习和剧种交融当中迷失,甚至会被同化、异化。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目前已经出版作打卷、唱念卷和音乐卷,接下来还有剧目卷、舞美卷。《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编撰工程,是一次老中青三代人对粤剧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一次对粤剧艺术的回望与捡拾,我们认识到:让古老的粤剧活在当下,面向未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上海市剧协理事、昆曲表演艺术家 沈昳丽
探索戏剧边界 走优雅的创新之路
传承与创新是硬币的正反面,当下各剧种都在这两方面下功夫,在实践中探索戏剧的边界。例如昆曲《牡丹亭》可以变成现代版、交响乐版、爵士版、实验剧场版等等。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把《牡丹亭》可能呈现的样貌、面孔展现给大家,在触碰边界的基础上尝试创新。
我们在小剧场戏剧的创新上也进行了一些尝试。疫情前,我们和香港文化中心做了三年实验剧场创作,也采用了《牡丹亭》剧目。此次广东粤剧院的《白蛇传·情》也同样在用一种诗意的表达走一条优雅的创新之路,这和我们是相通的。
因时间关系,部分参会专家简要分享了对粤港澳大湾区戏剧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丁凡认为:应关注戏曲发展不平衡现象,重视地方剧团建设,增强各地域、各剧种、各平台交流互鉴,有意识地培养戏剧观众。
香港粤艺研修会副会长陈韵红指出要增强粤港澳三地戏剧交流互鉴,推进传统戏曲文化在三地传播推动。
广东省剧协顾问、雷剧表演艺术家林奋回顾了自己的艺术生涯,表示戏剧艺术工作者一定要在戏剧艺术中坚持奋进,担当艺术传承创新发展责任。
广东省剧协副主席、潮剧表演艺术家张怡凰,西秦戏代表性传承人吕维平、粤剧青年表演艺术家彭庆华、广东汉剧优秀青年演员嵇兵认为:应加强对小剧种发展现状的关注,通过品牌联动及戏剧平台建设更好推动各剧种特别是小剧种的传承与发展,统筹边缘地区稀有剧种,以广阔平台推进剧种传承发展,并为戏剧演员提供更多机会。
广东省剧协主席团成员、潮剧表演艺术家林燕云,汕尾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白字戏表演艺术家吴佩锦,湛江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雷剧表演艺术家唐金凤强调要抓住传统戏曲的根,接住传承稀有剧种的重担,让传统戏曲发扬光大。
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秘书长陈艳冰以“剧种齐全,阵容鼎盛,呈现精彩,编排精心,跨界融合,前景可期”总结本次晚会,提出未来应加强政策扶持,强化剧本创作,推动人才建设等发展对策。
广东省文联《粤海风》期刊主编,书法与文艺研究院副院长卢瑜认为: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艺类型,与文学、电影、现代科技既有紧密关系,又能在艺术融合发展中保持独特的风骨。“湾区有戏”立足于湾区文艺的当下,联通过往,面向未来,在催生戏剧艺术进一步繁荣发展上具备丰富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作为一本保持观察湾区重要文艺现象的理论评论期刊,《粤海风》责无旁贷,将从文艺评论的方位,助力广东戏剧繁荣发展。
会议由广东省剧协专职副主席林金洲主持。广东省部分院团代表和省剧协会员列席研讨会。
(2023年3月22日整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