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师面对 | 东艺宫灯进江门一中非遗体验课

江门文旅
+订阅

灯作为照明的工具,驱赶了黑夜带给我们的恐惧,散发出的光亮就是一种希望的象征,但灯在形态的构造上其实早已走出了自己风格“美”,特别是每逢节日庆祝,各式各样的灯被高高挂起,人们将生活的期盼都寄托在灯上。宫灯制作技艺(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是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代表传统灯文化的翘楚,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创新,既充实五邑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也点亮了五邑华人华侨的“乡情”。为传承发扬五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让非遗走进校园,走近青少年,借助非遗的展示与体验活动,丰富和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以非遗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让青少年“零距离”体验非遗的魅力,由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江门市第一中学承办的“非遗大师面对面——东艺宫灯进一中”非遗体验课于5月11日举办。

第一部分

宫灯制作技艺(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体验课和文化课程教学一样,都是从知其名到懂其用再到解其理。东艺宫灯市级传承人李仰东老师为加深学生的视觉记忆,在课程设置上,先是展示中秋灯会习俗的过节画面,从节日场景切入,使学生在对宫灯的了解上解除了距离的羁绊,以“用”转“学”,在授课中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回应。一灯一世界,从老师对宫灯的秘闻轶事、一榫一卯讲解中我们能够发现生活是如此浩渺而细微,有时候带着放大的视角发现细微的一隅,你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样的非遗课堂,你说羡慕不?

第二部分

在李仰东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尝试绘制灯身上的画片并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组装起一盏完整的宫灯,使学生亲身体会到这个非遗项目的内涵与魅力。

画我的灯,许我的梦

老师和学生们互动

学生动情朗诵《青玉案·元夕》

从开始学生对东艺宫灯的新奇,到了解宫灯在江门的传承演变,一副副面孔生出了肃穆和沉思的表情。随着学生朗诵起:“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宫灯高挂的画面让人浮想联翩,其精巧的制作和一笔一划的匠心描绘,足见技艺传承的汩汩深情。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