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岑桑老先生的“出书”缘

南方⁺ 记者

●黎向群

我从小喜欢阅读,放学、节假日都会到学校附近的书店逛一逛、看看书。1979年,我偶然从湛江市新华书店购到岑桑先生的《当你还是一朵花》散文集,从此喜欢他的散文。同年4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主办的《花城》杂志破土而出,与读者见面。当时文学刊期相当稀少,实在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只好托邮电局的熟人才能订到,我收到创刊号时,喜出望外,随即翻开版权页,“岑桑”一名,映入眼帘,再次“认识”岑老先生。到广州工作以后,缘于拙著《岭南历代书法名家》《岭南篆刻》先后在《岭南文库》出书的缘故,有幸得到岑桑先生提携和指点迷津。从而拓宽了我研究的思路和视野。此情此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2002年春,我经过多番周折,调到了省书法家协会工作。刚到不久,协会安排我参与策划协助两项重要活动,一是省书协成立四十年系列活动,我主要负责《岭南书论—广东近五十年书法论文集》《广东书坛四十年》《佟绍弻书法集》《阮退之草书》等系列丛书的组稿、搜集资料、撰稿及编辑工作;二是省政协、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书协等联合主办的广东历代书法展览,并出版了系列丛书,旨在为岭南书法文化正名。

从广东美术馆到北京中国美术馆,从新闻发布会、押运作品、宣传、开幕式到研讨会,我几乎都全程参与。这次展览共展出岭南历代书法名家精品和青铜铭文、印玺、钱币、陶文、碑刻、摩崖拓片以及汉晋文物、丛帖、学术著作近千件,篆、隶、楷、行、草五体俱全,内容丰富,形制多样,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粤京两地的专家学者此前认为,岭南书法被书学界以为广东只有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胡汉民、何香凝、叶恭绰的寥寥数家,当他们参观了作品展览后,在中国美术馆召开学术研讨会上,他们无不感叹原来广东书家群体如此庞大、地域书法那么有特色、风格那么的鲜明,在中国书法史上应有其一席之位。不少学者认为,广东书法在明末清初和民国时期可以和京沪两地并驾齐驱,并出现一批能跟中原、江左媲美的书家,广东书法在国内的学术地位得以提升。

其实,岭南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自明清以来,名家辈出,地域特色很鲜明。只不过岭南偏一隅,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岭南文人个性内敛,多厌弃浮名,不事自曝,另外,广东书学界对他们艺术成就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推广。

我从北京返穗后,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虽然广东历代书法篆刻历史文化底蕴如此深厚,书法篆刻名家众多,但还没有一部图文并茂介绍岭南历代书法家的研究专著。2004年底,我回到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工作,将岭南书法篆刻史、书家群体以及书家个案作为研究方向。我陆续在《书法报》发表了岭南书家的赏析文章十余篇,引发我以《岭南书法百家》《岭南篆刻》为研究项目的选题。一部书法历史,首先是书法家的历史,因此,我以历代书家作为研究对象,由于资料和精力有限,拟从清末民初至现当代遴选一百位书家。

《岭南文库》自1994创办以来,以有关岭南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传记等方面作为研究的定位和出版对象,一直是我省人文社科出版的品牌。时隔三年,我在撰写《岭南书法百家》一稿时,我对标《岭南文库》历年出版的选题多为岭南历史文化方面,而只有陈永正1994年出版的《岭南书法史》以及2004年出版的《岭南书法》(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两部著作,却没有一部岭南书法家个案研究的专著。文库丛书的作者均是广东高校知名教授、社科院以及文博单位专家学者,因此,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携书稿前往《岭南文库》编辑部,当时接待我的是原编辑部主任赵殿红博士,我将书稿的内容、构架提纲以及部分章节提交编委会作选题论证。

赵主任看了书稿后并建议:“黎先生,你最好请陈永正老师审稿并写一份推荐函给广东人民出版社。”不久,赵主任约我到出版社编辑部,将编委会论证通过选题的消息告诉我,交稿时间不受限制。他并转达执行主编岑桑老先生的意见:“黎先生的《岭南书法百家》选题很好,但黎先生只是研究近百年的书法家及作品,我建议黎先生一次做历代书法家研究,选题将来还可以补充和延伸。如果是著名书法家,还建议将‘书法百家’改为‘书法名家’,这样可以提升岭南书法家的知名度和地位。”

《岭南历代书法名家》

《岭南历代书法名家》一书赶在北京奥运会前问世。2016年,广州图书馆启动了阅读广州——“广州文库”评选活动历时一年,按公众、专家荐书、基础书目推荐、公众投票、专家评选审定、主办方项目组反复审核确定等程序,拙著入选《阅读广州—“广州文库”(1978—2016)入选书目》(共选100本),还入编《珠江文化史》文学艺术成果篇,引起史学界的专家和读者广泛关注和认同。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梁凤莲女士推荐理由:

“《岭南历代书法名家》属于岭南文库系列,第一次对岭南书家进行全面系统的扼要推介,可称岭南书法史上的一件大事。”

《岭南历代书法名家》入选《阅读广州—“广州文库”(1978—2016)入选书目》

《岭南历代书法名家》入选《阅读广州—“广州文库”(1978—2016)入选书目》

2010年, 我在研究岭南书法篆刻史的过程中,发现广东只有篆法、摹印、印人传记和古文字的专著,还有书法美术史章节,但却没有一部完整篆刻发展史专著,便发心在《岭南历代书法名家》的基础上,着力搜集历代印人生平履迹、印人群体、印章、印社、印谱、印论、印学著作等资料并进行整理和研究,逐步梳理了岭南篆刻史的发展脉络。两年后,携《岭南篆刻》书稿到《岭南文库》编辑部,接待我的是沈展云主任。该选题经岑老审定后并建议:“此著规模虽小,可作为岭南篆刻发展简史体例来撰写,这样可以收到以小见大的功效。”

《岭南篆刻》一书终于在2013年11月正式出版。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先生认为,此著是岭南第一部岭南篆刻发展史,并为亲自用缪篆题写书签匮赠。西泠印社社员、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篆刻中心主任陈道义在《西泠艺丛》201 8年肆期“文著解读”发表的《通识为基石,深研则由兹—〈岭南篆刻〉述评》一文中评曰:

《岭南篆刻》

“《岭南篆刻》以历史年代为纲,以广东地区出土的古玺印和各时期的篆刻家及其作品为目,对岭南篆刻的源流尤其是明清及近现代岭南篆刻名家及其作品风格进行了缜密的梳理,使我们对近两千年的岭南篆刻艺术发展史有了全面而清晰的了解。作者经过长期积累与艰苦搜寻,对岭南篆刻的历史资料占有丰富,并注重学术考察和论证,能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清晰地勾勒了岭南篆刻之起源、发展、勃兴、兴盛、繁荣等不同阶段的亮点与脉络,使读者系统地认识到岭南篆刻发展的全部过程。”

岑桑先生于2022年2月26日离开了我们,享年96岁。他生前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岭南文库》《岭南文化知识书系》执行主编等职。2022年12月9日,广东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永远粲然一朵花——南粤文化出版名家岑桑回顾展》。

我与岑桑老先生虽然从未谋面,但我仿佛与岑老面对面的倾谈,聆听一位慈祥老者对晚辈的教诲。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老一辈出版家对一位既年轻又是首次出书的作者的关爱!岑老虽然离开我们一年多,但他的道德文章、情怀人格让我敬佩不已,他对我的提携之恩,让我终生难忘!

(本文作者系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图书馆原馆长、书法史副研究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 吕虹 张志超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