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 考上清华时他在搬砖,如今毕业选择回“大山”

+音
+ 订阅

+音 | 考上清华时他在搬砖,如今毕业选择回“大山”

00:00/00:00

南方有“+音”,每周末晚10点与您准时相约。

4年前,云南宣威市阿都乡小山村的林万东在工地和母亲“搬砖”时,得知自己被清华大学录取。这一幕被媒体报道后,打动了不少人。

那时的他戴着一副厚重的黑框眼镜,身材瘦弱,皮肤黝黑。林万东腼腆地解释道:“读大学前只有90斤,现在比之前重了20斤。”

近日,林万东被拟录用为云南省2023年定向选调生,去向单位为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委办公室。消息一出引发议论。

图片

01

选择回乡,“想找到自己的根”

衣着整洁,留长的头发,中等身高,这是现在的林万东。

“不是所有清华的学生都适合做科研,我没有做科研的兴趣和天赋。对我来说,当公务员又比去公司上班要好一些。”

林万东坦言,对他来说,毕业后无非是三条道路——读研、去公司上班、当公务员,他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职业道路而已。

云南省2023年定向选调生拟录用人员公示。

云南省2023年定向选调生拟录用人员公示。

刚读大学时,他从未规划过未来。后来,他了解到选调生的信息。大四上学期,他才真正下决定参加考试。

身边的同学大多都选择继续读研,也有不少人进入了知名企业。之所以选择云南的公务员岗位,林万东有两点考虑:

“一是想离母亲近些,二是想找到自己的根。”

林万东现状。图源:九派新闻

林万东现状。图源:九派新闻

高中期间,他每月回家一次。读大学后,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长大后,和母亲相处的时光更是珍贵。没有家人在身旁,他常常感到没有归属感,渐渐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甚至不认识自己是谁。

林万东说,考上清华只能代表自己善于做高考题目,而漫长的人生却是个复杂的命题。

有人质疑“读书无用”,林万东却不这么想。他认为,是读书让他考上了清华,读更多的书,有了不一样的思考方式,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希望。

02

高考对完答案,知道自己“稳上清华”

4月底,北京的气温还算凉爽。

林万东想起高考前,为参加自强计划的面试,堂哥陪同他从云南来到清华大学。

虽然两人都是第一次来清华,但在校园内转了几圈后,林万东默默在心里记下了学校各教学楼、食堂、宿舍的分布地点。

那一年,宣威六中的高考生接近1000人,只有3名同学可以获得自强计划的笔试资格。林万东得知可以去参加笔试时,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参加这个比赛的都是大神级别的人物。我不觉得自己有多厉害,一开始没抱太大希望。”他说,他不仅顺利通过了面试,在高考时也超常发挥,这一切都让他非常意外。

考完后收到班主任发来考题答案的那天,他和表哥正在昆明的一个花园散步,得到消息,他等不及回家,站在原地对答案,一共只错了3个选择题。

“当时是最激动的,觉得自己稳上清华,真正出成绩时反而不激动了。”

图片

2019年8月底,作为大一新生的林万东来到清华大学报到。在真正踏入校园后,林万东却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很多来到清华的同学都是天才,而我却绝不可能称得上。”他说。

4年的时间,赶上他们了吗?林万东说,在他拼命追赶时,其他同学也在不停奔跑。“在清华,没有人会原地踏步。

来北京后,林万东想念家乡的美食,常点一份小锅米线或炸洋芋。舌尖被辛辣的刺激覆盖,将他的思绪拉回阿都乡的小山村。

图片

小时候,吃的食材都是家里种的,他数不清家里种了多少地。

读小学时,父亲因家里建房子,不小心伤到了腰椎,后来又查出脑梗。父亲身体虚弱,家里的重担全落在了母亲一个人头上。

不上学的时候,他会到山上去锄地、种庄稼,回家后帮着割草。高中后,母亲去了工地打工。高考一结束,为了赚取学费和生活费,他立即跑到工地帮母亲一起搬砖。

图片

读大学后,清华大学给林万东免除了学费,并提供生活补助。

我每个月的主要花销是吃饭,在食堂吃一餐不超过15元。来到北京后,我没有因为经济条件而自卑过,能满足一日三餐、生活需要就可以了,其余的花销也没有太大意义。”

图片

他想过多赚些钱,尝试做过家教兼职,每周末从海淀区跑到朝阳区,还在学校参加了不少勤工俭学的项目。

老师知道后,建议其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思虑再三,林万东决定听从老师的建议。

03

在大山拥抱“希望的田野”

2020年,林万东的父亲因脑梗和其他身体问题去世。提及这件事,他一直保持的笑容瞬间消失。

他把头埋在电脑后面,再抬起时,眼眶已微微泛红。

“我很少想这件事情,好像强制自己不去想,就不会难过。”他说,他从未和任何人聊过父亲去世。

每周,林万东都会和母亲视频通话,大多时候是母亲主动联系他。母亲常问:“你是不是不想我?是不是把妈妈忘记了?”

“这些年我们家经济条件有一些改善。可能是身为母亲,她总想为我们多攒些钱。每次寒暑假回家时,我常看见妈妈在工地加班到很晚。我们多次劝她找份轻松的工作,但是劝不动她。”

他决定,等毕业回云南工作后,一定不让母亲再去工地干重活。

图片

对于林万东的选择,有人点赞,回乡当公务员既能建设家乡还能陪伴母亲,遵从内心的选择,应该得到祝福;有人则认为清华学子去基层工作是大材小用,“走出大山怎么又回去了”……

无论如何,这是林万东选择的人生。

今天的“大山”,处处也都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正如那年高考结束后,林万东曾到昆明的一处工地陪母亲一起打工。他在日记中默默写下:“唯有自强不息,我们才会有日后的无限可能。”

图片

“你育我长大,我助你发展。”“大山的孩子”走出去又返回来,亦可是一场激昂的双向奔赴。

期待更多人与家乡一路同行,站在田埂上拥抱未来,描绘出最美的奋斗图景。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 | 九派新闻、北京日报、新华社

主播 | 张家驹

录制 | 黄泽伟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 朱丹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