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频出,掌声不断!
5月13日,
《人世间》作者梁晓声
与出版家李师东
来到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带大家一起走进《人世间》,品烟火温情。
5月13日,梁晓声与出版家李师东接受《珠海特区报》文艺副刊《湾韵》编辑部邀请,在“城市与文学表达——梁晓声文学创作分享会”上,与珠海市民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路,探讨了城市发展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梁晓声是当代著名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小说《人世间》作者,李师东为出版家、文学评论家、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经理,二人为青年学生、读者带来了一场充满书香的精神盛宴。
“珠海这么多大学,
这么多老师学生,
想说没文化都不可能!
除了青春之城,还是文化之城。”
当天,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内,《人世间》作者梁晓声金句频出,在场400余名观众不时爆发出掌声。
关于《人世间》
“我是‘光字片’那样的地方长大、后来才到北京工作的一个人,对于时代的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对谈中,梁晓声针对读者感兴趣的《人世间》创作历程作了分享。“为什么《人世间》里郑娟到大哥秉义家,走进这么好的洗浴间的时候,哭了呢?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才有的体会,曾经的我们只有公共洗浴间啊。”原来,在梁晓声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只能在某个固定时间才开放的公共澡堂去洗澡,遇到长辈或德高望重的人则要让他们先洗。
一本《人世间》,给现代年轻人讲述了“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后,留城青年的生活状态,反映了父辈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如何固守做人的原则,展示了当代中国近五十年的变迁与进程,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在物质资源已经如此丰富的年代,我们如何坚守珍贵的品质,坚守善良?“其实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都受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要做一个君子,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不论在哪个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发挥着劝人向善的作用。”梁晓声说。
一本好书,能够拉近读者与书中世界的距离,阅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伟大的灵魂对话。“书中虚构的人物在这样那样的情况下做出了示范,那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样的情况我们能那样做吗?我们能当周秉坤那样的好人吗?当周秉义那样的好官吗?”梁晓声说,“书本是照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如果拿来当照别人的镜子,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关于理想主义
“受到最初接触的文学底色的影响,我的作品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你看我今年七十多岁了,依旧记得曾经的一篇小学课文,叫《猎人海力布》。”梁晓声在分享会上坦言,“这个海力布为了救村民,把山洪即将暴发的消息告诉了村民,自己却变成了一块石头。他就做到了向善。”
正因为受了这样的影响,梁晓声表示,自己愿意做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并且“总愿意如此下去”,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如果你想要获得别人的温暖,你自己首先得给别人温暖。”
“我最终的理想,其实是对于一个好社会的理想,虽然等到这个社会成为现实时,我们可能已经不在了,但是我多么希望后代生活在好社会。”至于什么样的社会是好社会,梁晓声打了一个比方:“一条马路上,有开豪车的,有小面包车的,有骑自行车的,有走路的,开豪车的会自觉让骑自行车的人,骑自行车的人会自觉让行人,越是处于优越地位的人越有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修养。”
关于阅读教育
在读者问答环节,有一位喜欢了梁晓声二十多年的老读者问到该如何用阅读教育孩子,因为自己的小孩愿意看网络小说,而不愿意看自己推荐的书单。
李师东认为,人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宜强迫孩子放弃某一方面的兴趣,或是一定要对什么感兴趣,如果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帮助孩子扩大阅读范围,增强阅读综合性。
梁晓声(左),李师东(右)
梁晓声认为,与其让孩子去接受家长的书单,不如让家长去读一读孩子推荐的书单。“我有一个老朋友,劝孩子不要染头发去当嬉皮士,一直没有成功,最后他干脆去理解孩子的世界,跟孩子一起去做头发,要加入孩子,孩子觉得不妥,反而乖乖跟他回家了。”梁晓声举例说。
关于苦难、内卷和躺平
“许多年轻人所说的苦难,不过是生活中一点微不足道的小挫折,更多的可能还是恋爱问题。”梁晓声略带调侃地说,“而我们这一代人,许多有知青经历,好多知青也认为我们经历的是苦难,只不过我在写作的时候,把它看成艰苦,艰苦和苦难是两个概念。”
对于梁晓声来说,农民因为自然灾害背井离乡是苦难,而自己经历的则是艰苦劳作的青春岁月,苦难是一个更大的词汇,他不愿意轻易使用。
近日网络上频繁讨论内卷与躺平的话题,梁晓声认为,内卷是一个宇宙现象,星球互相碰撞吞噬,大自然中适者生存。“我们长着一双眼睛,一双手,是为了什么?如果不去使用他们,那我们跟树懒,跟土拨鼠又有什么区别?”梁晓声说,“至于躺平,我相信很多年轻人只是嘴上说说,过过嘴瘾,我们身边的快递小哥,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努力奋斗着。”
两个半小时的分享与对话
让现场观众们意犹未尽,
在读者们最后提的问题当中,
多次被问及,关于珠海,
梁晓声是否有创作计划。
梁晓声表示,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珠海的本土创作,如果可以的话,希望珠海能够有一个期刊平台,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
知多D
据了解,2022年3月28日,为深耕城市文脉与精神传承,珠海特区报特设文艺副刊《湾韵》,通过整合珠海本土文化文艺资源,积极展示推介湾区本土佳作,目前已出版150余期,刊登散文、诗词、评论、书画等多种体裁的作品900余篇。
而本次活动,是《湾韵》开展的线下诗歌诵读会、圆桌对谈、主题展览等品牌系列活动之一,一场与作家的对话,让文艺精品不止停留于纸面,而更能浸润珠海市民的日常生活。
本次活动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指导、珠海传媒集团主办,珠海传媒产业运营有限公司、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承办,珠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中山大学校友会协办。
书香浸染校园,
文化润泽心灵。
一本好书,
带读者走向无限广阔的知识海洋,
一场别具一格的文学分享会,
助推城市文学艺术的发展。
期待文艺副刊《湾韵》
打造更多文艺精品力作,
带我们感受更多文学之美!
文/珠海发布 金璐
图/珠海发布 钟凡
编辑/陈淑娴
责任编辑/谭伟江
三审/张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