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见|悬疑剧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南方⁺ 记者

收视高开、一路狂飙,口碑“封神”,豆瓣网上超40万观众打出了9.4分,五星占比75%,被誉为“近5年来评分最高、最好看的国产悬疑剧”……

这便是由《隐秘的角落》原班人马打造的现象级网剧《漫长的季节》。算上今年初以来播出的《平原上的摩西》《回响》《他是谁》《尘封十三载》等剧集,国产悬疑剧近期呈大幅喷涌之势,迅猛得叫人始料不及。

《漫长的季节》海报。

《漫长的季节》海报。

“春潮”澎湃如斯,但悬疑剧的“春天”真的已经来临了?还是说,它们只是刚好“打个共鸣的响指”而已?

01

“用欧洲文艺片的调调拍《马大帅》”

暖秋的阳光下,老式火车从碧绿与金黄的苞米地旁呼啸而过……《漫长的季节》从一开始,就凭借浓烈饱满的视觉色彩,打破了《白日焰火》《双探》等东北题材影视作品偏爱的阴郁、冷峻美学基调。

更大的颠覆,在于讲故事的方式。全剧以一座虚拟的东北重工业小城“桦林”为背景,从“套牌车肇事案”引出18年前的碎尸案。出租车司机王响与妹夫龚彪,原刑警队队长马德胜等人的命运,在那个短暂又漫长的秋天相逢、交织,直至各自原先的生活被一场风暴彻底摧毁。

《漫长的季节》虽然借用了悬疑犯罪小说的壳,但却并不急着追踪缉凶,也不刻意营造戏剧化的冲突、反转,来刺激观众的“烧脑感”。相反,它采用了一种类似拉家常、唠闲嗑的方式,去碎碎叨叨地揭开一桩陈年旧案的骇人真相。

这种松散的叙事方式,配合地道、喜感的东北风味台词,给观众体验和口碑设置了第一道分水岭——不喜欢的人给出的评价是“东拉西扯”,第一集就直接“劝退”;而喜欢的越看越“上头”,沉浸在“中老年探案团”的日常互怼、撕掰中不自拔。

导演辛爽之前受访时曾表示,全剧要表现的是:“时间是怎么平等地穿过每一个人,怎么在他们身上留下痕迹,最终又怎么把这些痕迹都抹掉的。”

辛爽微博。

辛爽微博。

他开玩笑地把创作心得归结为一句话——“用拉斯·冯·提尔 (编者注:丹麦导演,代表作《黑暗中的舞者》《狗镇》)的调调拍《马大帅》”。而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悬疑元素和生活质感的比例调整到比较舒服的状态”,然后是把“生活的质感”尽量还原出来。

这个还原的过程,包括范伟、秦昊等主演,通过大量的“扯闲篇”所展现出的那种剧中人苦中作乐的萧瑟感,也包括全篇“细节拉满” ,为作品注入了厚实、丰沛的“血肉”——考究的道具布景,暗藏玄机的运镜,反复调试的音量音效,以及耐人寻味的配乐——导演以前是乐队吉他手,玩音乐才是老本行。

《漫长的季节》导演辛爽。

《漫长的季节》导演辛爽。

北京读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金马洛谈到自己的观感时,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普通人”

“相较于最初的剧本,《漫长的季节》体现的是一种深刻的文学性而非戏剧性,它把角色身上的猎奇性、反常性尽量都摘掉了。当一群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普通人被命运所裹挟的时候,他们的喜怒哀乐,就会更有一种让人共情的感染力。”金马洛说。

他相信,这种文学性与团队的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注意到,剧组还请来“东北文学三剑客”之一的班宇担任文学策划。剧中原桦钢女工李巧云因少了一个单位盖的公章办不了退休的窘况,据说就来自班宇家人的亲身经历。

而最让青年作家贾飞“意难平”的,还是剧中18年来从未放弃寻找真相的王响。 她说:“虽然我是河南人,不是东北人,但中年王响身上那种被时光困住、孤独、彷徨的感觉,我觉得特别真实,特别打动人心,就像又一次看到小时候父辈身上发生的事情一样。关上电视后,那些画面还在脑子里闪现不停。”

02

 内地推理界的“社会派”与“本格派”

不仅是《漫长的季节》, “回归生活”正成为近期国产刑侦剧的一个共同的选择。《他是谁》男一号卫国平和师傅在澡堂里谈心,自掏腰包买烟查案;《尘封十三载》中卫峥嵘、陆行知师徒二人在路边摊吃面等情节,都营造出一种浓浓的街头感和烟火气。

《尘封十三载》海报。

《尘封十三载》海报。

和王响相似的是,卫国平、陆行知身上也都有被时间烙下的痕迹——无论是借鉴真实案件原型,还是虚构的犯罪手法和情节,剧中的核心案件大都集中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他是谁 》海报。

《他是谁 》海报。

对此,《他是谁》导演鲍成志有着自己的看法: “在一个刑侦科学技术发展还很有限、只能靠最传统的人力办案的年代,所谓的‘抽丝剥茧’的魅力,正是靠着每一个像卫国平这样的办案人员锲而不舍努力,一点一滴垒起来的。”

“更大胆的想象力和制造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固然能吸引眼球,但寻错方向、大海捞针、陷入僵局,才是我们想表现的一种真实。” 鲍成志说。

贾飞眼里的上世纪90年代末,同样是一个“充满想象和叙事张力”的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城市变迁,还有其中凝聚的情绪,都为创作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漫长的季节》“中老年探案团”身上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影子。

《漫长的季节》“中老年探案团”身上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影子。

她举了一个例子,那时候不要说DNA鉴定技术和天网系统还没有普及,就连人们的日常交流,也得依靠留纸条、打传呼,想打电话找个人都得几经周折。“搁现在,就是一个电话、一条微信的事 。”

“就跟素描一样,反反复复地运笔,王响的性格特点就‘立’起来了 。”贾飞说, “探索的过程没有了,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随着近年来影视产业的迅速发展,悬疑剧作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类型之一,其改编速度大大加快。大量作品同时涌现,且聚集于同一时间段的大案要案,同样是主角隔世追凶、打开“心结”、实现自我救赎的情节设置,多条时间线穿插“嵌套”的手法,多少还是给人审美上的相似感和疲惫感。

尽管如此, 广东财经大学影视编导系主任王琳艳并不认为目前国产悬疑探案类剧集陷入了套路化、固定化的危机,因为“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多主创在不断突破自我、打破传统。” 她特别提到了改编自双雪涛同名小说的《平原上的摩西》,虽然讲的也是一桩陈年旧案的故事,但该剧中长镜头的场面调度很有意境,在短剧集领域达到了电影级的视听水准。

《平原上的摩西》改编自双雪涛同名小说。

《平原上的摩西》改编自双雪涛同名小说。

悬疑推理小说爱好者小米(化名)更愿意把这批剧集看成是“同题作文”——貌似殊同归,实则各有千秋。例如,《漫长的季节》借鉴了类似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注重写实的特点,把情节和动机放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揭示和探讨;《尘封十三载》则更多了几分本格派推理的色彩,以环环相扣的逻辑解谜来推动情节发展。

《尘封十三载》改编自娄霄鹏的小说《黯夜之光》。

《尘封十三载》改编自娄霄鹏的小说《黯夜之光》。

让小米记忆尤深的是,后者当中的凶手将受害者遗体摆放成“画作”,以油画《人间乐园》来映射天使、恶魔与人性的交战,作为关键线索的“HB”铅笔,悬念一直保持到大结局揭晓的时刻,“很震撼,也很奇诡”。

当然,有些“类似”就显得有些“狭路相逢,不能幸免”了。由于都是由张译饰演的警察角色,《他是谁》中的卫国平经常被网友拿来和《狂飙》中的安欣相提并论,“神经衰弱VS少年白发,还都被反派的妹妹给爱上,真是太像了!”

回顾整部剧的创作历程,鲍成志言语间也有些无奈:“创作本身就像破案一样,也是个‘看破生活’的过程。很多遗憾和不足也只有在事后才能看清……希望下一次也同样不虚此行。”

03

“至少还要三五十个紫金陈”

辛爽上一部作品《隐秘的角落》在豆瓣上得到了8.8的分数,而 《漫长的季节》则更上一层楼。但他明确表示,并不希望“生活类悬疑剧”成为一种趋势,他期望的是,能让观众不断看到“更新的东西”。

辛爽执导的上一部高分作品是《隐秘的角落》。

辛爽执导的上一部高分作品是《隐秘的角落》。

另据专业人士观察,国产悬疑剧目前已经出现的“撞车”苗头,可能还会延续一段时间。

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副研究员易文翔分析称,首先,悬疑题材本身的内容及定位,决定了一些艺术表现手段使用频率比较高。其次,从产业和市场角度看,网络平台在悬疑剧上加速发力“抢占”市场的趋势并未改变。

王琳艳提到,早在2017年,优酷自制剧《白夜追凶》的海外发行权就被美国Netflix(奈飞)买下,成为首部正式在海外大范围播出的国产网络剧集;爱奇艺继2018年推出“奇悬疑剧场”后,2020年又全新升级为“迷雾剧场”,以悬疑剧集作为网络平台引流的一个重要入口;随着《漫长的季节》的热播,腾讯视频在今年4月26日推出“X剧场”——“X”代表着无限可能、未知探索和先锋表达,显示出在悬疑精品短剧领域拓展版图的意愿。

最后,是大众流行文化所引导的流行趣味,还有观众的反馈,借由发达的信息网络交换变得愈发频密。这些外在的影响,往往早在项目草创阶段就开始介入,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模仿”和“趋同”的倾向。

受访者一致认同的是,优秀的悬疑推理影视作品,无论是原创剧本还是小说衍生物,往往是建立在类型文学的风行和发达基础上。任何一种文艺作品从建立模板,到类型成熟,再到成为颠覆的对象,都要走很长的道路。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只要是涉及青少年犯罪题材的书,似乎都难以逃离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名作《白夜行》的影子。眼下被冠上“中国版《白夜行》”头衔的是郑执的《生吞》,十年前则是蔡骏的《谋杀似水年华》。

涉及青少年犯罪题材的作品,似乎都很容易和《白夜行》扯上关系。

涉及青少年犯罪题材的作品,似乎都很容易和《白夜行》扯上关系。

金马洛称,在《白夜行》小说及影视改编所取得的成绩背后,是日本推理小说过去一个世纪来的深耕细作和根深叶茂。日本仅推理小说就拥有江户川乱步奖、 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横沟正史推理奖等重要专业奖项,每年涌现的获奖作品就有好几十本,“一年到头都读不完”。

相较而言,内地推理小说的作家群还很不稳定,无论紫金陈还是“东北文学三剑客”,其出现还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作品数量上也还没有实现大面积持续、恒定的输出。

借用《漫长的季节》戏中的一句话来说,无论国产悬疑剧集还是原创推理小说,都得继续“往前看,别回头”。

那什么时候才算是“春天”来了呢?金马洛想了想,说:“大概还需要出现三五十位紫金陈,再来三五十部《漫长的季节》,就差不多了吧。”

【南方+记者】郭珊 张思毅

【图片】源于网络

编辑 冯颖妍 周煦钊
校对 曹柏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