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先生们》由莞城图书馆、东莞市意图创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该纪录片推出后受到国家、省市媒体的高度重视,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率先转发该纪录片。据了解,作为“东莞市文化精品项目(委托项目)”,本片历时两年筹备制作,先后奔赴北京、武汉、广州等地进行采访拍摄,收集整理了一批莞籍名家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补充,于2022年年底完成制作。《东莞的先生们》口述采访工作仍在继续,迄今为止已采访三十余人,并整理出版《东莞学人口述史》一书。
历史人文纪录片
《东莞的先生们》简介
先生,既是一个称谓,也是一种修为,更是一个地方文化积淀的投射。纪录片《东莞的先生们》聚焦十一位曾任教高校的莞籍知名学者,以口述的形式,展现他们的人生经历、故土感情及家国情怀,彰显了东莞作为岭南人文荟萃之地、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全片近60分钟,是一部突显莞邑文化的人文纪录长片。
本片主要依托“莞籍名家口述历史项目”采访成果,选取其中曾在高校任教的“先生们”,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毛炳权、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苏夏、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锦全、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胡守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德树、全国优秀教师杨宝霖等。他们当中有中科院院士、有国家工程的核心人员、有知名高校的创建者、有学科奠基人,他们是国家的栋梁。
全片分为七个章节,从口述者儿时踏上求学之路起始,呈现一代东莞学人务实求真、严谨治学、终成“先生”的历程,以个人的人生经历,映射出大时代的变换。从他们身上可以窥见一座城市崇文重教的底蕴,可以看到时代更迭下被唤醒点燃的精神意志,可以发现“东莞的先生们”所共有的宝贵人格与精神财富。
附:
人物简介
(按出生时间先后排序)
1
苏夏
(1924-2020)
东莞虎门人
原名苏学衡,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1948年毕业于南京音乐学院作曲系,1949年参与中央音乐学院建院筹建工作。历任中央音乐学院讲师、作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1984年成为首批中国音乐学科博士生导师,曾培养出不少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优秀作曲家、作曲理论教育家。2005年,获得中国金钟奖终生成就奖。主要音乐作品有舞剧音乐《东郭先生》、歌剧音乐《阿诗玛》、电影音乐《水上春秋》等,著有《实用对位法》、《歌曲写作读本》等理论作品,并主持编纂《马思聪全集》、《江文也全集》等。
2
李锦全
(1926- )
东莞莞城县后坊人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历任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广东儒学研究会会长、广东岭南理学研究会会长、广东朱熹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等,2011年评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哲学思想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领域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版个人专著、合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著有《人文精神的传承与重建》、《李锦全自选集》、《思空斋诗草》、《简明中国思想史》(合著)、《简明中国哲学史》(合著)等,其中与萧萐父主编的全国高校统编教材《中国哲学史》曾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3
胡守为
(1929- )
东莞莞城阮涌人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植物学家胡适宜之弟。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弟子、助手,历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国历史学会理事,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历史学会会长等。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研究方向包括魏晋南北朝史、岭南古史、陈寅恪教授史学成就和学术思想等,曾主持完成《汉唐时期岭南区域史研究》等多项国家、省部级社科项目。著有《中国历史大辞典(魏晋南北朝卷)》(主编)、《岭南古史》等多部学术著作,主编出版《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等
4
陈德树
(1930- )
东莞莞城人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历任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力工程系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工学科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电工学科组成员等。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安全控制从原理到技术均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2017年荣获“顾毓琇电机工程奖”(我国电力领域的最高奖)。著有《计算机继电保护原理与技术》、《微机继电保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研究文集》等。
5
毛赞猷
(1930-2021)
东莞莞城人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教授,曾任国家遥感中心技术培训部副主任,师从陈述彭教授研究航空遥感制图技术,多年从事地理测绘和遥感应用学科的研究。曾主持参与内蒙古毛乌素沙漠调查、青藏公路选线考察、内蒙古生态和再生资源摸底调查等重要科研项目。任教四十余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地图学和遥感应用技术骨干,1999年荣获中国国家遥感中心颁发的“遥感开拓奖”。出版整理有《内蒙古自治区资源系列地图》、《新编地图学教程》、《东莞历代地图集》、《东莞历代地图选》等。
6
李汉仪
(1932-2019)
东莞莞城人
当代雕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和雕塑家。历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南美专)雕塑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创作教研组组长,雕塑艺术研究室副主任,雕塑艺术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等。代表雕塑作品有《搏斗》《珠江岸边》《烽火年代》《浴血淞沪》《旗峰四英雄》等,其中《搏斗》获1956年湖北省青年美展一等奖、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花岗石雕《烽火年代》获“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展”优秀奖。出版有作品集《李汉仪雕塑选》、《李汉仪作品选》、《故乡颂——李汉仪雕塑情结》等。
7
冯炜权
(1932- )
东莞莞城北隅人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化学教授、我国运动生物化学学科奠基人之一。历任国家体委运动医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营养生化中心客座主任,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北京体育科学会常务理事兼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运动医学会委员,国家体委教材委员会运动生化教材组长等。长期从事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科研方向为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和运动员运动疲劳,5次获部委科技进步奖,多次在全国性体育科学学术会上作专题报道。参与主编有《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原理》、《运动训练生物化学》等。
8
毛炳权
(1933- )
祖籍东莞万江新和
曾祖父迁居莞城迈豪街,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分子化工专家。历任北京化工研究院课题组长、主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先后就读于大连化工厂学院、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烯烃聚合工艺和聚合催化剂的研究,曾主持研究开发“聚丙烯络合II型催化剂制造方法及聚合工艺”“以炼厂气为原料的千吨级聚丙烯技术”“聚丙烯新型高效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等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为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9
赖敏儿
(1936- )
东莞道滘人
历任清华大学水利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副主任、系学术委员,国际水利机械研究协调中心理事,三门峡水电站汛期发电技术顾问等。长期从事水力机械研究与教学,曾在清华大学水利系三门峡基地工作长达八年,主编了水力机械水力计算教材,参编过流体机械概论等多种讲义与教材。在传播国外水电、水力机械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表和编集交流的资料达二十多万字,出版包括《英、德、法、荷、中水力与水电工程词典》(合著)、《清华大学学术专著普朗特纪念报告译文集》等
10
杨宝霖
(1936- )
东莞莞城西门人
东莞文史泰斗,广东特级教师,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先后任教于广宁县第四中学、东莞县常平中学、东莞中学、华南农业大学等。1989年当选东莞政协常委,后为东莞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2004年被东莞市政府授予首届东莞市文学艺术玉兰大奖之“东莞文化特别贡献奖”。2008年至今,担任莞城图书馆荣誉馆长,主编《东莞历代著作丛书》。在文史、农史及考据学方面造诣颇深,编写的《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于1999年获第二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类二等奖,著有《袁崇焕集》、《自力斋文史农史论文选集》等。
11
张遐龄
(1936-2022)
东莞篁村人
电子通讯工程专家,东莞理工学院首任院长。195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通讯与广播专业,留校工作。1991年参与创办东莞理工学院,1993年4月起任东莞理工学院首任院长,兼任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与自动控制研究所副所长等职。长期从事通信理论与技术的教学与研究,自1980年以来在国际、国内会议以及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词条的编写以及参加编写《数字通信原理》,曾获省级科学大会奖以及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一审 | 许小文
二审 | 刘定富
三审 | 叶新源
*任何媒体及微信公号若要转载本文,应提前告知本号,获得授权后请清晰标注出处为微信号“东莞文联”,否则一律举报抄袭并追究法律责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