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陈女士从粤北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康复出院。在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300多个小时的惊险抢救,共24天的严密监护,科主任彭峰称其“惊心动魄,险象环生”。
突发高热,陈女士命悬一线
3月28日,陈女士因受凉后发热,咳嗽咳痰,伴呼吸困难在该院急诊留观治疗,因症状无明显好转,急诊科以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紧急联系床位,直接将其送入RICU监护治疗。
入室体温40.3℃,神志昏迷、全身发绀,血氧饱和度只有50%,心率每分钟高达150次。胸部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陈女士肺部感染极重,肺功能极差,还合并支气管扩张、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多种疾病。“当时病情极其危重,随时有死亡风险。”彭峰说。
主管医生邓晗立即指挥团队迅速对其行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建立中心静脉通道、补液扩容、镇静镇痛、联合抗感染、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监护室外,陈女士的家人低头祈祷;监护室内,医护团队拼尽全力与死神抗争。副主任医师肖芸与值班护士彻夜守护,终于将陈女士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与死神赛跑的300多个小时
由于肺部感染症状明显,肺功能极差,刚缓过来的陈女士仍游走在死亡的边缘:意识障碍、大量浓痰、连续寒战、呼吸急促、多器官功能障碍……
彭峰带领的团队如履薄冰,对陈女士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并持续监控,及时制定和随时调整治疗策略。护理团队也随之做好有效的配合应对措施,从肠内营养、输血治疗、白蛋白冲击、能量支持、抗生素的配合使用,到气道的有效管理、防栓的应对、全身皮肤护理等。
经过2天的积极治疗,陈女士病情出现转机,氧合指数开始逐步上升。
但入室第三天,她再次出现高热,氧合也频频告急。原发病未解决,氧合指数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指标,病情终将难以逆转。
科室多次组织科内讨论、院内会诊,并积极与省内权威呼吸疾病专家对接,共同制定个体化、详细、全面的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结合药敏及时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有效减轻肺水肿、纤维支气管镜吸痰…… 一切救治有条不紊进行着。
终于,跨越了十几个漫长的黑夜,当陈女士从沉睡中醒来,得知连日来医护团队的努力后,她在白板上写了一封又一封感谢信。
患者感恩送来锦旗
4月10日陈女士成功脱机拔管,11日转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普通病房治疗,20日顺利康复出院。出院当天陈女士与爱人为医护团队送上锦旗,感谢全体医护人员。
彭峰说:“RICU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这里收治的都是病情极其危重的患者,同时,RICU是一个离希望很近的地方,因为有医护团队的齐心协力,在生死边缘游离的患者才有了生的希望。”
据介绍,成立于2022年6月的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是呼吸重症病人和重症感染病人集中监护和救治的医疗单元。室内配有先进仪器设备,标准化的病房结构设计和专业的医疗团队。其拥有的特色医疗技术有呼吸内镜介入治疗技术,如支气管镜下肿瘤治疗(冷冻、氩气刀、高频电等技术);支气管镜支架植入术、气道高压球囊扩张术、内科胸腔镜技术、超声支气管镜等技术,这为救治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提供了保障。
【南方+记者】叶志强
【通讯员】黄春芬 卢艳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