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健:放牛娃到前沿科学家,磨练一颗“十万伏特”的心

广东共青团
+订阅

广东的青春涌动在南粤大地的每个角落,大国工匠、技术能手、科技尖兵、新农人、非遗传人……新征程上,青年人们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贡献青春力量。现推出“青年扬帆时”人物专栏,展现广东各领域青年的青春风采,敬请垂注。

秦文健是位青年科学家,这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并不罕闻。

但如此你去看九十年代年前湖南永州乡间的放牛娃,不会料想他有“大出息”。

这是一个关乎尊严、意志和希冀的故事,关于秦文健,这位奋斗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很多人只看到他远赴名校深造、攻下硕博难关、深耕前沿科学的光彩经历,但对他在早年灰暗岁月的奋斗故事知之甚少。

而跨过时间的河流,成为一位科学家的念头,早在蒙昧而窘迫的少年脑中初现雏形,彼时,这条不寻常的晋级之路才刚刚开始。

放牛娃的人生转折

秦文健生于一个务农家庭,在以山丘地为主体地貌的湖南永州,他记得地并不好种。农忙时节父母早上四五点钟出门,他的工作就是去放牛两个小时,牵牛沿着田埂走,寻到一处青草茂生之地就拴着让它吃草。只有六七岁的他也要和大人一起种地,而他还要赶在饭点前回家,给一家人做饭。

他算过一笔账:100斤谷子不打米,仅能卖30块钱,一季亩产800斤水稻,家里分到约四亩地,一年种两季稻收入2000多元,还要除去种子、药水、水电的费用,能余下1000块钱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支付不了学费的窘况让穷孩子秦文健好几次几乎要放弃学业,“上中学学费又涨了,到高中差不多一学期1500元”。若干年后本科毕业时,他总结道:“我来自一个偏僻的贫困农民家庭,在经济上我虽然不如他人,但我在学习上一直很自信。”实际上,在漫长的求学路中他并不常有信心,他的绝望正如他冬天早起走路去五公里外的小学,五点钟抬头所见的天空那样幽黑。

伴随着经济的困顿,全方位袭来的自卑感笼罩着他。秦文健就读的小学是一个祠堂改造的临时学堂,学校在角落里腾出一块地方,用两块砖支起一个小灶台,这就是住得远的孩子们的厨房,每天中午他自己在学校的水井洗锅洗米,从后山上捡柴木来,自己生火做饭吃。上初中,秦文健虽然考到了区里的重点学校,有学生免费的绿皮火车可坐,当挤出乌泱泱全是学生的车站,秦文健又因自己穿的是村里救灾时发的救济衣服和鞋子,觉得无地自容。“实在没得穿,有时冬天脚上还穿凉鞋。”

自卑到极致时,他不愿意和家庭富足的同学同桌,自己搬一张桌子挤在讲台下,除了听课什么也不管。但秦文健一直庆幸的是,家人从来没有让他放弃学业,这在他的小山村里尤为不寻常。初中他因贫血经常会发低烧,妈妈为了给他补身子每周做一次酸豆角炒肉沫,一大早走十几公里路送来学校。但秦文健自己也知道,如果再读下去,整个家都快被他掏空了。

在几乎要放弃学业的时候,有个人拉了他一把。高二的一次月考,秦文健物理考了40多分。班主任朱艳芳约谈说的一句话他至今印象深刻:你想这样贫穷下去,还是想走出来?这句话击中了农村少年脆弱但要强的内心。他说,在每个阶段他都努力向老师证明自己是最优秀的学生。在竹林里痛哭一整个下午后,更要强、更有韧劲的他走回教室。

改变的力量不仅是由内而外的,秦文健不知道班主任怎么总能帮他申请到学费减免。“高考前还经常被学校后勤部催缴学费,好多次我被拉到办公室催,班主任总和我说,你别管,安心读书,我来处理。”

“熬过去,走出去。”秦文健暗暗地对自己说,他的疆域一定要延伸到山岭以外的广袤世界。

秦文健在斯坦福大学

“我还是有个科学家的梦想!”

十几年无法遏止的压力让秦文健高考失手了。

但是有两样东西,让这次失利不至于磨灭接下来人生的光泽。

一个是秦文健的账本,记下他如何每顿饭1元、2元地坚持下来,他相信去读大学也能撑得住。另一个是成年后觉得太稚嫩的日记,竟然写着自己想做个科学家。

秦文健学生时期的账本

他被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录取了,录取到他喜欢的电子信息专业,这是当年最开心的事情之一。还有就是他终于可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到书本上提到的北方。

秦文健回忆,电学一直是他的强项,或许与他喜欢研究家里捡来的电器、停电时动手修复线路的经历有关。小时候甚至有种潜意识——自己以后能靠技术做些事情。

他觉得的“冥冥之中”,其实也并非偶然。从高中毕业算起,目前的历程可以切割成若干段,经过每一个岔路的连接,最终指引向他现在的事业和研究方向。而在每个分岔路口的选择,总是会让他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性变得更大些。

他最终认定,这是一种必然。

上大学起,他再也没要过家里一分钱,靠着奖助学金和假期兼职,3年就修完了所有课程,大学期间一直位列年级第一,获得了国家奖学金等奖励荣誉30余项。当时学院院长、毕业论文指导的老师张芝贤教授称:秦文健是他8年来唯一批准提前选修高年级课程的三个学生之一,所有课程平均分达93分。秦文健原本希望3年就毕业,“毕业早点出去工作,然后赚钱”,但一次偶然又让他获得了读研学习深造的机会。

一天,他无意间在网上刷到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招聘客座实习生的通知,萌生了想要去进一步学习的想法。他通过面试获得了资格,一张卧铺票把他带到了2008年朝气蓬勃的深圳。车窗之外,一座城市和朝阳同时浮现眼前。

最终他选择留在深圳,留在先进院,他在深圳大学的图书馆备考研究生,成为了深圳先进院去筹成立后的第一届硕士毕业生。那时这个新生的研究机构和他一样籍籍无名,但都渴望在广东这片土壤上做出些成绩来。“开放、自由、包容的学术环境,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这让秦文健放下了生活顾虑。

但秦文健坦言,关于是去科研所还是企业的思想斗争从未结束,他拿过很多企业高薪offer,甚至还真去参与创业了一段时间。而最终,做研究的渴望战胜了其他的念头,深入的学习也让秦文健明白了学术是怎么一回事,他感兴趣的地方在哪里。

留在深圳先进院做工程师的第三年,秦文健迎来了博士生涯,随后又得到机会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放射肿瘤系博士联合培养,从事医学影像分割的研究工作。

回国后,一个更明确的方向深深扎根在青年科学家的脑子里:肿瘤图像计算成像与智能分析。他希望通过研究,能让医生通过数字虚拟的人体进行手术方案研究或技术训练,也能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肿瘤的精准诊断和治疗,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自己微薄力量。

他所乘的艇,由此潜入了更加精确、垂直的深海域。

秦文健博士毕业

一颗“十万伏特”的心

秦文健总觉得自己太忙了。

但他一直是个电力充沛的人,接待、学术交流、项目申报、做实验、写论文、项目或论文评审……做完这些,经常到深夜一两点。

所以当院团委让他继续负责管理义工团队的时候,他犹豫了。

但他自己又舍不下这个机会,他从来就是个爱“张罗”的人。甚至在斯坦福大学短短一年的时间,他自发组织了30多起活动,并在回国前举办了一场近200人的学术论坛。

两小时里,秦文健大约提到40次“机会”,他说:“做这些事肯定是会让自己很忙,但同时也是个机会,对吧?”秦文健收学生也青睐综合素质强的,他发现能在做好学术的同时还能做志愿者、学生干部的孩子,也都和他一样电力充沛。

他所说的“机会”,在博士生何佳慧看来,或许就是每次一得空就来实验室和学生们聊天,学业、生活、甚至感情,这些秦文健都能和他们聊得来。秦文健也经常分享他从前的经历,这或许能治好95后、00后孩子们的“精神内耗”。

秦文健课题组团队

有人问他,你到底想干嘛?赚钱?荣誉?还是什么?

他解释道:苦日子过来了,对物质需求也不高。希望通过自己的折腾,自己先做好表率,能多影响到年轻人,或者说能给他们一些启示,这是他最大的目标。

秦文健说出这话并不让人意外,他就是有一颗“十万伏特”的心,他的能量远不限于驱动自己一人。无论是用研究还是自身言行,他都希望一种力量得以传递。

采写:陈宇龙

人物简介

秦文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团委副书记(兼),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阿联酋大学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主任。他交叉运用计算科学、医学物理和生物医学的知识与技术实现跨尺度、多模态肿瘤图像计算的前沿科学突破和临床应用,以第一作者(共一)/通讯(共通)作者在本领域权威期刊/会议发表论文6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7项,基于前期研究成果积累研发了5款国产化肿瘤高端诊疗装备和计算机辅助智能诊断系统,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4项,获得企业横向技术合作4项。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