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十秒的地震,带来的记忆是一辈子的。”受访者说。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废墟、余震、救援、别离、重建……构筑成不少人脑海中关于这场自然灾难的记忆片段。
我们回访了当年的亲历者、媒体记者、医生、志愿者,15年后,当年亲历地震的小孩都已长大,工作、结婚、生子……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
漫长岁月里,与地震相关的记忆始终留存心底。
记得,是记得地动山摇时的顽强不屈;是记得在危难时站出来的无畏勇气;是记得在救灾一线的万众一心;是记得亲历灾难后那些不灭的光亮。
王普 第一批徒步进入震中映秀采访记者:
2008年的汶川地震,我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与600名铁军穿过五公里生死线挺进震中映秀。
5月13日,都江堰、映秀地区一整天大雨滂沱,山体滑坡,不断有飞石翻滚下来,从都江堰进入映秀的道路受阻,车辆人员根本无法通行。震中通信中断,震区伤亡情况不明。震区外面的人焦急万分,震区里面的人心急如焚。
5月14日天空放晴,指挥部命令原济南军区某红军师600名官兵从213国道步行进入映秀。这支部队前身是“叶挺独立团”,被誉为“铁军”,我临时“入伍”加入了600名铁军队伍中。
从紫坪铺大坝到映秀镇有约30公里路程,余震还时有发生,沿线滑坡不断,徒步不仅仅要翻山越岭,还要面对余震、泥石流、落石,可谓险象环生,一不留神就会有石头从身后或身前滚下。就是这30公里的山路,足足耗费了官兵们十个小时。
傍晚6点多,队伍来到阿坝铝厂,这里距离映秀镇还有五公里,没有想到这是一段最为艰难的路程。由于前面213国道彻底毁坏,救援队伍不得不从阿坝铝厂下面老路绕道行进。这条老路基本上都已被滑坡的山石掩盖,大家只有从滑坡的碎石松土上行走,走的人多了,踩出来一条羊肠小道,小道左边是塌陷的山坡、脚下就是咆哮的岷江。这时如发生余震,引发山上乱石翻滚下来,行进人员要么被砸死、要么就跳江淹死,根本无法跑动躲闪。
这段“生死路”我前前后后走过四趟,事后想想也后怕,那时我才45岁,后面还有几十年,还有妻儿老小,但在那时也根本想不到这些。
在挺进映秀的队伍中,一位小姑娘引起我的注意———她只身一人,什么行李也没携带就往震中映秀走去,她可能见到我年纪有些大,气喘吁吁,行走缓慢,还不时提醒我:“叔叔,走这边,这边好走”,“从这里走,这里不危险”;“走过这段泥泞路就进入映秀了”。
她怎么对这条临时路这么熟悉?一打听,她是映秀漩口中学学生,地震时被同学从震毁的校舍中救了出来。
5月14日,她爸爸从漩口镇赶到学校接她回家,父女俩已走过了这段“生死线”,在阿坝铝厂下方的临时“码头”,已上了部队冲锋舟,准备撤离。
她硬是又跳下船,头也不回地奔回映秀,那里有位同学在等她。我们在“生死路”上相遇,行程匆匆,没有留下双方的姓名,我随手拍下了一张照片记录。
沈雅琴 教育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今年是汶川地震15周年,朋友圈各种祭奠。
5·12这日我在毕节,战友群里当年的战友骑摩托车去了锦阳体育馆(当年北川地区受灾群众安置点),战友们又一次集体回忆了那些日子……
不可忘却的痛,灾难和苦难不应也不能被过度美化,这场灾难于我而言是上天在告知人类是多么的渺小,生命是多么的可贵。
作为广州市团委第一批进北川的心理辅导志愿者,我做好了自我的心理建设,可当面对着一群失去孩子或亲人的乡亲们,我发现所谓的专业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拥抱、倾听或默默陪坐着是最好的共情陪伴。
很多同行问我援川三年有没有崩溃的时候,当然,有过,那种无力感扯着的心痛多年后才慢慢恢复。
若干年后,我慢慢感知这是一场彼此生命的体验,双向的滋养,在痛楚中的滋养。
那几年,也一直有媒体采访,我有选择的拒绝了。可能是自己还在恢复,不想有过多的回忆。
在毕节的深夜,感冒难眠,脑海里不断浮现出那些年的点点滴滴……泪水奔涌而出,没有压抑,放声哭了出来。
翻出北川妹妹发信息的那张照片,“姐姐我一定好好的,好好地活着!”
是的,好好活着。
不可忘却,不是为了回望,而是心存敬畏,好好活着。
侯婷 四川广安市邻水县居民:
汶川那年正是高三毕业季,那天中午我正在装晚餐饭盒,突然间感觉整栋楼都在剧烈摇晃,楼要塌了,立马把正在午休的妈妈喊醒,跑出楼时慌乱中她鞋子都没穿。那时,大地持续摇晃了好久,邻居们都从楼里跑出来,穿着拖鞋、睡衣惊恐地一阵乱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面都很一脸茫然,有人说:“地震,跑上面篮球场去!”那段时间我们连续在外打地铺睡了好多天,通信一度中断,当看到电视的报道知道汶川大地震,看到救援场面都忍不住哭,好多人没跑得出来,还有学校整体倒塌的,死了好多人,人生第一次经历大地震的记忆就是如此刻骨铭心,然而比起这次地震震中的遇难者,多少个家庭的伤痛,缅怀逝者……
赵子周 自媒体从业者:
从中学到工作,只要聊起,身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08年记忆,比其他任何年份都清晰,这或许是因为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留下影像资料最多的伤亡最重大的灾难,愿这个纪录永远也不要再被打破。愿国泰民安,生者坚强。
周雨霜 汶川七一映秀中学教师:
地震的时候,我在乐山市,那时正是初三备考,我们在教室上历史课、讲解试卷,最开始我以为是同学踢自己的凳子,看到饮水机摇晃、墙皮脱落的时候,才惊慌撤离到操场,手里还握着历史试卷和红笔。老师们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地震,都惊魂未定,移动电话也没有信号,老师和同学们就在校长办公室门口排队,用有线电话询问家里的状态。
今年我30岁了,汶川地震15周年,也是我在汶川生活的第12年,在汶川工作的第7年。这些年,我看到因地震受损的山体慢慢修复,也深刻感受到人们慢慢走出悲伤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祖国越来越强大,汶川越来越好。作为震后党费援建的——七一映秀中学的一名教师,我觉得,我既是知识的传递者,是铭恩奋进的践行者,更是家国情怀的传递者。
颜红 原北川中学08级6班学生:
时间过得太快了,快到我亲爱的妈妈今年可能已经是15岁的女孩了,而今的我30岁了,已经为人妻为人母,有了一个两岁的宝宝。宝宝的眉眼像我,她爱笑、爱闹,也爱追着我的后面叫妈妈,在一些场景重叠的时候,我有时也会恍惚,就像那就是我追在您的后面让您等等我。再等等我吧,等我的孩子健康平安地长大,等我再看看这个世界的变化,等我亲手送她出嫁。
倪孝芬 汶川映秀镇居民:
已经15年了,都过去了。
谢海峰 舞蹈演员:
2008年,15岁的我在地震中失去了左小腿。虽然现在我可以很坦然地露出我的假肢,但当年还在上高中的我,害怕在同学面前袒露自己,都不敢穿短裤。直到我后来走上了艺术之路,才慢慢打开了心结。
2010年,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我前往成都学习表演。2012年,我加入了四川省残障人士艺术团学习舞蹈。虽然我起步晚、身体不便,练习时假肢还经常会把膝盖周围磨破,但在长时间的训练下,我渐渐适应了这种痛苦。
2013年,我参演的舞蹈获得了第八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金奖。2015年,我还有幸在香港红馆进行演出。当我在舞台上听到观众的掌声,我感到特别有成就感。我会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意识到戴假肢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甚至是一件很酷的事。去年我还考上了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戏剧表演专业,想要在大学里进一步提升自己。
回顾这15年,我觉得自己一直都是在爱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很感谢一路帮助支持我的人们。虽然我可能会比别人走得慢,步子比别人迈得小,但我觉得不必去在乎身体的残疾或是年龄的大小。我在有生之年一定会努力地学习,努力地前进。
沈玲 原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专职摄影干事:
2008、5·12、汶川…… 这些关键词似乎将会伴随我的一生。
作为一名军事摄影记者,15年前的5月13日,我随部队赶到救灾一线,先后采访了两个多月。那一个个震撼心灵的场面,那一幅幅无法聚焦的画幅,扯得我心痛,多少次,泪水无声地滑落,模糊了我的双眼;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长时间撕心裂肺的痛,分分秒秒刻骨铭心……
我只想用深情聚焦悲痛与真爱,用最快的速度传递救灾信息。一路走来,我见证,我震撼,我感动……
梁杏媚 广东对口援建汶川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
大学毕业时,我也曾为选择怎样的工作而迷茫过,面试了一些公司和岗位,感觉也还行,但总觉得都不是自己心中最想要的,突然有一天看到西部计划志愿者招聘计划,目的地是汶川,感觉心中突然照进了一束光,我想去灾区看看,祖国大爱汇聚的汶川到底重建得如何了?我想去灾区工作,灾区或许比城市更需要我们!就这样,我选择了汶川。
2010年7月,来自广东各大高校的我们从成都火车站到站后,乘坐大巴进去汶川,一路有忐忑,有激动,我们看到了奔腾咆哮的岷江水,看到了沿途破碎的山体和地震崩塌的民房旧址,视觉冲击力非常震撼、直抵心灵。到了汶川县城后,到处都是重建中的欣欣向荣,到处充满了新生的希望,新的学校、新的医院、新的民房和夜色下当地群众的郭庄舞蹈一瞬间让我们对未来也充满了豪情。
工作过程中我看到了、听到了很多地震发生和灾后重建的故事,我经常为广东援建者舍小家顾大家的大爱而感动,为汶川干部昼夜不舍建设家园的奉献而感动,也会为当地群众的淳朴善良而流泪,当然三更半夜时更会思念远方的挚亲、好友。
今年是地震的15周年,10多年来,我参与过汶川的灾后重建、脱贫攻坚、抗击疫情,我在汶川的基层常年防汛防火,我觉得,只要认真付出,也会有所作为,只要心存善念,我们无愧于心。10多年来,我没有一刻忘记过生我养我的家乡,但我也学会了融入我的第二故乡,学会了热爱基层的事业,学会了青年应该如何担当,如何把小我融入大我,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祖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王暾 地震预警研究专家: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曾试图通过电话联系位于距震中300多公里的达州的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顺利地联系上父母。
看到四川受灾的画面,我也为同胞们生命的逝去感到痛惜,当时就想到,为什么地震不能提前预测?我那时候正在研究量子物理学,从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求学,再到中科院和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我完成了两个博士学位,随后到奥地利学术机构参加博士后研究工作。
在发生地震后后,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可以为国家做点什么,在一天内,我就做了决定,踏上了返回祖国的班机,很快落脚在四川成都,开始组建抗震救灾的团队。
目前,我团队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可以在手机中广泛应用,根据距离震中的距离远近,可以提前几十秒预测地震的发生。
回忆起来,很幸运地在汶川地震后选择回国从事地震预警行业,也很幸运回国后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将个人的工作融入到国家的需求中,服务了国家需求,支撑了中国在地震预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刘静林 社会工作教授:
这十五年来,广东、汶川亲如一家,在汶川,新兴的社工力量积极作为,暖心的志愿服务大放光彩,不屈的灵魂铸造了坚毅的汶川精神。在深入汶川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中,汶川成了我的故乡,汶川社工团队成了我的亲人,汶川人民成了我永远的牵挂。地震带给我们永久的伤痛,也考验了我们应对伤痛的能力。从此,我们有了全国防灾减灾日,我们有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有了灾害社会工作等等。在汶川地震中,我们失去了很多,我们也创造了很多。期待大家去新汶川看看地震博物馆,去感受广东援建新汶川的成果,去支持新汶川的持续发展。
荆志花 广东对口援建汶川的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
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我大学毕业时加入了参加服务汶川的西部计划志愿服务,也因此有了在汶川生活11年的过往。
11年,不仅与拥有志愿服务精神的小伙伴的相遇相知,也有我从未婚到已婚生子的见证,亦有对公益事业不断的追求和进步;11年,我从一名志愿者到专职社会工作者,并在专职社会工作者这条路上从社工小白,成长为资深的督导。11年,虽然我看到了自然灾害的残酷,但更多的是看到了人感动人的故事不断上演,体会到了幸福的温度。
因为汶川,我走上了让人感觉幸福的公益之路,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公益的行列,让更多生命影响生命的美好故事被续写。
潘德邻 时任香港红十字会特派骨科医生:
还记得2008年5月13日上午,我前往诊所的时候刚好经过报刊,“汶川地震”的巨大标题一下子吸引了我,才知道四川发生这么大灾难,有那么多人伤亡。当时红十字会已经向所有义工发出动员呼吁,我也报名参加了香港紧急救援队伍,凌晨在机场等候登机。
当时因为地震,通往震中的道路非常堵塞,当我5月14日抵达坍塌的北川中学附近急救帐篷时,四周都是受难者。那里的医生很疲惫,基本三天没合眼。我们接替他们在帐篷救援伤者,伤重的赶紧稳定情况送医院,轻伤地就地包扎医治。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大约救治将近500个伤者,一直到附近有个堰塞湖开始崩塌,部队的人通知我们已经不安全,“再不走可能就走不了了。”我们才不得不撤离灾区。
之后红十字会和四川省残联,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复康会等组织合办了四川省德阳市假肢康复中心,为地震伤者无偿提供中后期手术,假肢装配及康复治疗等工作。我是中心的医疗总监,在那三至四年时间里,我们救治了差不多1700位汶川地震的伤者,做了大概接近500台手术。
5年后我们把康复中心交给当地继续运作,回来后的我跟当年这些伤者一直有联系。他们的假肢或者身体出现一些障碍,我们都想办法帮他们解决。
看到这些康复者慢慢走出来,恢复他们的生活,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大的鼓舞。也正因为有了那次经历,我也花了很多功夫去钻研康复医学方面的知识,现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负责康复科,也希望帮助到更多因各种原因身体出现障碍的患者可以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王嘉恩 香港东源大地有限公司总裁:
2008年,我首次受邀出任四川省政协委员。5月12日地震的时候,我刚从香港飞到成都不久,准备第二天到攀枝花考察,哪知道地震突如其来。
伴随着时不时的余震,整个成都街上都是人,大家都不敢留在室内。我和几个同行的政协委员在研究尽快开展救援工作,一边注意着杯子里的水。一有波纹,就得赶紧冲到室外去,恐防又来大地震。
当时四川受灾非常严重,很多道路堵塞,交通极为不便。我调动公司的车辆,得到统战部等有关部门的信任和大力协助,把赈灾急需物资顺利从深圳运往灾区,并于灾区协助当地安装组合屋,这更成为香港首批送到灾区的物资。
之后,每逢我带着香港的朋友到四川考察的时候,都会到地震灾区的原址,让他们看到地震的灾害及中国人的坚毅。看到当地群众在各方的支援下,慢慢走出地震的阴影,住进了新的房子,重新过上正常人的生活……那种前后的对比,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作为中国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自然的。虽然天灾带给我们伤痛,但也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南方+记者】曹嫒嫒 陈彧 王越莹 吴彬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