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徐朝艳:在成就病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徐朝艳  南方+ 许舒智,张梓望 拍摄

徐朝艳  南方+ 许舒智,张梓望 拍摄

2012年前后,我在中山一院输液中心当代护长。有一个“知名”的病人,护士们都很怕他。

这位病人患有多发性皮肌炎,皮肤的情况非常差,血管很难找,扎不准、打几针是常态。病人的态度也不太好,护士常被他批评。

有一天刚刚洗完手准备下班,这位病人又来了,护士问我怎么办,我说没事,我来打。第一针失败了,第二针还是失败。看着病人骨瘦如柴的四肢,不忍再继续打第三针,也为了避免引起纠纷,想换另外的护士接手,但病人却一直在给我信心,“护长,打不上不怪你,我的血管确实不好找,你接着打,我相信你。”第三针终于穿刺成功。我能为他解决实际的难题,也很有成就感。

后续几天,这个病人来输液,还是找我打,态度也缓和了很多。这里面的差异,可能就在沟通方式上。护理工作是专业技术的要非常高,但技术只是一个层面,而沟通能力、换位思考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病人来医院是想看好病,决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出自内心地为他们解决问题,病人是能感受的,哪怕结果不完美,他们也能理解我们的工作。当我们付出真心,在为病人解决的问题,实际上也在成就自己。

这类例子在临床中非常常见,也是每一位护士从新手成长为专家的必由之路。帮助病人和家属走出困境,可以说就是我的护理初心。

我是怀抱着医学梦想从中国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毕业的。读书的时候,前3年半是护理学生和医学生一起上课,护理相关的课程学得没有现在的护理学生多。在那个年代,护理本科生的培养还处在发展阶段,每年招收人数也很少,我们班当时只有16名同学,护理本科生分到医院工作的,就更少。

26年前,我刚到中山一院时,全院全日制本科学历的护士不足10人,不像现在,我们医院护士研究生毕业的都有上百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队伍越来越壮大。

毕业后完成2年的轮转后,我主动选择到急诊工作,这里的病人随时都游走在生和死的边缘,我在快速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也愈发认识到护理工作的意义。每次把患者从死难的边缘救回来,那种喜悦完全覆盖了为了抢救病人而加班的疲劳。

我从毕业到现在,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专业技能提升,没有停止过学习。这个过程中确实要放弃一些东西,比如逛街、唱K、陪伴家人的时间,但凡事有舍才有得,这是一个自我综合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成就病人的同时也在成就自己。

这个过程一定是苦的,没有苦难哪来成长?年轻人不要怕自己不够优秀,青春因为奋斗而更精彩,时间会给你答案。护理工作虽然平凡,但只要努力钻研到极致,能作出很大的社会贡献。

后来我读完硕士、博士,还是选择回到临床。临床是护理的根基、土壤,要在病人的实际需要中发现问题,在临床上真切地解决问题。临床也是检验护士合格与否的标准,“爱病人”是护理的关键,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走上护理的道路,一定要爱病人,否则只是一个只懂护理操作的“工具人”。

我们的团队深爱病人,在疫情三年体现得尤其深刻。去年底,很多医护人员陆续倒下了,一个病区至少得有8名护士才能运转,我们一度只剩1-3个人,怎么办?

那段时间,护士们只要退烧了就跟我说,主任我没事,我可以回来上班。抗疫三年,尤其是去年,大家都备着一个行李箱,他们把箱子都拉回了医院,拼尽全力要回来上班。

越是困难,向心力就越强。疫情到了最吃劲的时候,却是护理部调配人力最容易的时候,因为没人往后退,大家都在主动往前顶。

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发展护士队伍,改善护理服务”。相信每一名年轻护士只要立足临床,以病人为中心,发自内心地关爱每一位患者,主动思考,致力于解决病人所关注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温度的诊治护理服务,在成就病人的同时,必然能成就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成长为有温度、深度、广度的护理专家,继而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跃升。

点开链接,为她点赞>>

真心话大挑战!广州11位护理部主任有话说

【南方+记者】钟哲

【通讯员】彭福祥

编辑 蒲思伊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