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护理部主任于红静:希望年轻护士多对专业问题发表见解和看法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我的职业轨迹有些与众不同——先是全院轮转5年,然后从事重症护理工作10年,后到护理部工作至今。

我毕业于新疆石河子大学,2001年大学毕业后就到广医二院工作了。入职后的五年轮科,这段“颠簸”经历是我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不仅让我熟悉了不同专业的护理,也可以感受不同护士长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技巧,更让我对医院的整体运作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五年轮科结束后,我就跟护理部沟通,提出定岗重症监护室的想法,因为重症患者的病情重且随时变化,对护士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要求极高。骨子里,我还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专业的人。

在ICU工作期间,我有幸去香港学习危重症专科护士,经过系统的培训,学习ICU专科方面的知识,我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入。

职业生涯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我刚从香港学习回来接手管理的一名重症患者,他一直高烧不退,体温持续维持在39摄氏度以上,多器官衰竭合并感染性休克,整个人基本处于昏迷状态。

我主动申请护理这位患者。针对患者当时出现胃瘫的情况,当时我借鉴了香港医院护理的做法,比如营养的评估、及时评估胃潴留情况,动态评估患者血糖、综合解决患者营养及肠内营养补充的问题,结合预防感染的综合措施、肺部早期康复训练等。一周后,病人醒了。让我最难忘的是,当他醒来时的第一句话是:“小于,我终于见到你了。”原来他一直知道我在他身边,只是因为说不了话,所以无法表达。

临床一线和管理的不同之处有很多,护理队伍的素质对医院的影响很大。在ICU做专科护士时,我专心照顾患者,把一个个病人从“鬼门关”拉回来的成就感是很难用语言形容的。而管理则是需要时间沉淀的,需要从系统层面完善结构、重视对结局的测量,但并不忽视对整个照护过程的评价,这其中还需要带领同事从管理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改变管理的方式,这一过程需要花费的时间更长,也许短时间看不到效果,但是作用和影响却更大。

作为护理部主任,培养人才和关心护士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我常常告诉护士们,要建立临床思维,懂得分析患者症状和体征,主动做出护理决策,只有提出专业的见解和看法,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在香港进修时,护士不是简单打针拿药,而是与医生共同参与到临床病例的讨论中,医生也需要询问护士的意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广东省护理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更多的护士参与医护合作包括MDT诊疗,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希望广东的护理人专业的路越走越宽。

护士的心都是非常柔软的。我曾遇到一个年轻的护士,她实习时护理一位白血病患儿,最终患儿医治无效去世。后来,她迟迟无法走出来,此时我就对她进行疏导,告诉她要建立心理的“隔离墙”,所以我们在关爱病人的同时,也会关爱护士,我想对年轻的护士们说:“生命很宝贵,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尽力了,就会有收获和成长。”

点击链接,为她点赞>>

真心话大挑战!广州11位护理部主任有话说

【南方+记者】黄锦辉

【通讯员】许咏怡

编辑 牛攀 陈梅玉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