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七再送新天舟,天舟六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科技能见度
+订阅

00:51

长七火箭点火起飞!天舟六号飞船起航!

北京时间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之后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后续,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将与在轨运行的中国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

天舟六号货运飞船装载了神舟十六号和神舟十七号6名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为提高货物运输能力,本次任务天舟六号货运飞船进行了优化改进,将货运飞船发射需求由1年2次优化为2年3次,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此外,飞船还搭载了大连理工大学试验卫星等项目。

这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8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2次飞行。

此前报道

北京时间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许,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

这是2023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首次发射,也是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发射任务。

作为我国第一型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的中型运载火箭,长七火箭入轨精度是现役运载火箭中最高的,偏差不超过4秒,在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任务中实现了世界最快太空快递“签收”纪录。

目前,长七火箭主要承担天舟货运飞船发射任务,是搭建“天地运输走廊”的“货运专列”,以每年1-2次的发射频率为我国空间站正常运转提供物资保障。

在空间站运营与发展阶段,2023年,长征七号、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先后执行3次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

少装燃料多装货,新型天舟完美亮相

随着我国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对货运飞船的要求也有了一定调整。与前五艘天舟飞船不同,从天舟六号到天舟十一号,这五艘飞船是我国新一批次货运飞船,总体载货能力从过去的6.9吨提升到了7.4吨。

天舟六号飞船和长征七号遥六火箭组合体在转运中。

天舟六号飞船和长征七号遥六火箭组合体在转运中。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孙志斌告诉记者,在现役货运飞船中,相较于美国的龙飞船和俄罗斯的联盟号货运飞船,天舟的载货能力更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天舟六号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其中推进舱用于储存天舟六号飞行所需以及补加给空间站的推进剂。之前的天舟货运飞船,推进舱中有8个推进剂贮箱。

由于空间站的应用与发展阶段不再需要大量推进剂调整姿态,不需要货运飞船携带过多推进剂。因此,从天舟六号开始,货运飞船将调整为以4贮箱的构型为主。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天舟货运飞船系统机械总体主任设计师贾东永介绍,由于推进舱省出来一部分空间,整个密封舱(货物舱)的装载空间和装载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天舟六号是这一批改进型货运飞船的首发船,它对于这一批次飞船技术状态的验证和后续飞船的批量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天舟六号货物舱扩容20%,有效装载容积从18.1立方米提升到22.5立方米,携带了航天员在轨所需的服装、食品、饮用水等物资,并计划为空间站补加约700公斤的推进剂。此次天舟六号的货物清单里,新鲜水果的重量约70公斤,是天舟五号携带水果重量的约两倍,这些水果将同时保障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的食用需求。

一棒接一棒,跑赢时间

38天→31天→27天→25天。这是长七火箭自第一发任务以来,发射场工作流程所需的时间变化。

在外人看来,递减了13天可能不足为奇,但为了这13天,长七型号队伍走了7年。

天舟六号飞船和长征七号遥六火箭组合体在总装中。

天舟六号飞船和长征七号遥六火箭组合体在总装中。

“随着空间站任务的推进,长七火箭的发射密度越来越高,质量和效率成了保证成功的‘两条腿’,失去任何一条,都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长七火箭总设计师程堂明说。

“长七火箭立项阶段设立了发射场工作流程控制在25天的目标,如今,我们顺利完成了阶段性目标。”火箭院长七型号队伍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郭金刚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目标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一组数据可以给出答案:

通过对项目的调整、严密和灵活地组织,火箭箭体状态恢复、产品交接、关键单机等工作的准备时间,从首飞时的5天压缩到了1天;

通过优化测试项目,火箭吊装完成后进行的测量、控制、动力等分系统测试,由首飞的9天缩减到了5天;

在总检查阶段,从长七遥五火箭开始,减少一次总检查,并进一步优化流程,缩减了1天;

从长七遥五火箭开始,加注发射阶段,液氧和煤油两种推进剂从串行加注变为并行加注,使得长七火箭进入发射程序时间缩减4个小时……

4天、1天、4个小时……就这样,时间一点点“压缩”出来。

“7年前,相比于国际先进水平,我们还有差距。现在,长七火箭的发射场工作流程已十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这不是终点,我们还要一棒接着一棒跑,实现从追赶到并行再到赶超。”郭金刚说。

时间的压缩绝非是对流程、步骤的简单取消,而是在吃透技术的基础上对流程进一步优化。郭金刚提到了一个细节,以往团队采用高精度水平测量仪来测量火箭的垂直度。之后,团队以厂房平台等设施为参考,保证了火箭“站立”安全,简化了发射场操作项目,也为火箭整体降本增效作出了贡献。“在型号两总的带领下,类似的流程优化体现在各个专业、系统,这不是一朝一夕的权宜之计,而是系统性、整体性的完善。正是7年的优化流程‘接力赛’,让我们跑赢了时间。”

【南方+记者】王诗堃 刘长欣 段江含 发自海南文昌

后方联动】 徐勉

【统筹】张志超 吕虹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