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等来二审开庭,“我就是承载单身冻卵议题的人”

南方周末
+订阅

▲ 2023年5月9日,全国首例“单身女性冻卵案”二审开庭前,当事人徐枣枣接受媒体采访。 (受访者供图 / 图)

全文共2922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作为全国“单身女性冻卵案”第一人,徐枣枣察觉到,相比四年前,关于冻卵的国内政策似乎处在一个更有利的环境。

“就算败诉了,也不会影响我继续关注这个议题,做这方面的倡议。”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陈佳慧

南方周末实习生 谢紫怡 刘蕾岑

责任编辑|谭畅

2023年5月9日下午,全国首例“单身女性冻卵案”于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庭审时长约两个小时,结果将择期宣判。

“二审争议的核心点与一审没有太大区别,还是在(医院方)有没有侵犯(原告)徐枣枣的一般人格权。”庭审结束后,徐枣枣的代理律师董晓莹说,二审强调了医院方是否对徐枣枣的身体权构成侵犯,原告方认为,“卵子是身体的一部分,使用它也是身体自主的权利。”

2018年底,当时30岁的徐枣枣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拒绝提供冻卵服务,而后她以“一般人格权纠纷”案由,将该医院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令该医院停止对其一般人格权的侵害,并为其提供冻卵服务。

2019年12月和2021年9月,该案先后两次开庭审理。2022年7月22日,徐枣枣收到一审判决书,医院方胜诉,徐枣枣败诉。一审法院认为,徐枣枣作为单身女性,在本人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向北京妇产医院提出的冻卵服务要求,并非基于医疗目的,也不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其以延迟生育为目的向北京妇产医院提出的冻卵服务要求,并不符合相关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规定。

1

“单身冻卵”已成公共话题

原卫生部于2001年发布、2003年修订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规定,禁止给不符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和条例规定的夫妇和单身妇女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这是医院拒绝为徐枣枣冻卵的政策来源。

“我觉得它该被更新了,差别就是现在更新,还是五年、十年后再更新。我期待这个案子能引起大家的讨论和研究,让更新的时间哪怕提前一点点也好。”徐枣枣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立案四年多来,徐枣枣不停地寻求司法支持自身的冻卵权利。作为全国“单身女性冻卵案”第一人,这些年,徐枣枣接受了上百次媒体的采访,她和不同的人讲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自己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决定的。对她来说,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自我梳理。

徐枣枣的变化被代理律师董晓莹看在眼里,董晓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诉讼过程中,徐枣枣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她变得更加强大了,也更加坚定了。”

外部环境也在改变。徐枣枣察觉到相比四年前,关于冻卵的国内政策似乎处在一个更有利的环境。她举例证明,近几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不少代表委员关注未婚女性生育需求。2023年年初,四川省卫健委简化了生育登记要求,取消登记对象是否结婚的限制条件。同时,国家卫建委正组织征求专家关于放开单身女性冻卵的意见。基于这些变化,徐枣枣对二审判决结果有更乐观的预期。

不过,在政策以外,冻卵还涉及诸多现实问题,比如医疗伦理问题,技术是否存在健康隐患等,也因此使得这一话题始终身陷争议之中(详见相关报道《首例单身女性冻卵案二次开庭,专家详解四大争议》)。徐枣枣也做好了再次败诉的准备,“就算败诉了,也不会影响我继续关注这个议题,做这方面的倡议。”

等待,是她这四年最重要的主题。时间久了,徐枣枣强迫自己把精力从案子上转移走,她开了视频号,建了微信群,交了一群对冻卵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她们常常给予徐枣枣关心和鼓励。

一开始,徐枣枣觉得这是她个人的事,对于朋友的关心她报以感谢。后来,越来越多的女性朋友给她留言,“她们会说谢谢你为我们做这些”,那时,徐枣枣才意识到,“其实我们是一体的,‘单身女性冻卵’早已变成一个公共话题,而我就是承载这个话题的当事人。”

据育娲人口研究智库发布的《中国辅助生殖研究报告2023》,1683份有效问卷中超6成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冻卵保存生育能力,其中30-34岁意愿最高;高学历意愿更高。同时,该研究报告预计2030年20-35岁主力育龄妇女规模将比2022年减少27%,其中25-30岁生育高峰期妇女将减少18%。

2023年5月9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徐枣枣(左)和律师董晓莹(右)。 (受访者供图 / 图)

2

35岁冻卵的女性

一些妇科医生的建议在强调一种年龄焦虑:35岁女性逼近最佳生育红线。医生说,一旦过了这个年龄,就会面临生育状态断崖式下跌,卵子质量下降、畸形胎几率增加、育儿精力不济等等。这种35岁育龄焦虑被不少单身女性视作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徐枣枣的焦虑和恐慌来得更早。29岁那年,很多人告诉她,“你开始初老了,你要为结婚、生育、成家做打算了,你不能只想着自己”。那时的徐枣枣,正处于职业上升期,刚觉得对自己的人生有点掌控力。

她不想在那个时候成家、生育,她对职场上的自己仍有一些期待。关于成立家庭,她觉得自己还没做好准备,“但是所有人都跟你说你的时间不够了”。徐枣枣觉得需要做一点什么,让安全感重新握在自己手里,冻卵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它给我以后留下一个可能性”。

董玉珠在新闻里看过徐枣枣的报道,她佩服徐枣枣的勇气。

2023年初,33岁的董玉珠去国外冷冻了25颗卵子。手术结束后,她的父母给她发来信息,大意是:他们觉得心里有一点着落了,起码以后不用担心她在这个世界上很孤单,会有另外一个生命陪着她。

董玉珠为25颗卵子付了三年冷冻的钱,如果三年里自己没有找到另一半,那么卵子将会被继续保存。董玉珠希望,能让更多女性有机会保存她们的生育窗口期。

张婷30岁时看了女明星冻卵的新闻。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当时决定给自己5年时间,如果35岁前没有找到合适的人结婚生育,就去冻卵。

五年里,她两次恋爱、一次相亲。三段关系里,总会不合时宜地跳出“再不生就生不出来了”的想法,这种想法催促她尽快锁定一个人,哪怕双方的三观、性格并不相合。可最终,张婷没有仓促进入婚姻。

2023年2月,35岁的张婷和朋友一起去国外冷冻了卵子。张婷说:“冻卵结束后,不需要天天担忧再不生就生不出来了。现在我谈恋爱只考虑男生能不能给我价值,能不能让我开心,能不能让我变得更好。”

同为女性,律师董晓莹觉得在生育这个话题上,确实会因为生理结构、女性身份而更有联结感。同时,那种无奈、无力感也能更加感同身受。董晓莹坦言,代理徐枣枣的案子,与自己关注女性和单身生育议题很有关系。

徐枣枣也想过去国外冻卵,但种种现实考量将她劝退。除了经济上的负担,她觉得还存在一定的风险,“虽然冻卵在当地合法合规,但你的卵子在一个山高水远的异国他乡,你很难够得到自己的卵子,没有安全感。”

徐枣枣感知到时间变得越来越迫切。二审开庭前,35岁的徐枣枣去医院做了一系列妇科检查,检查结果很好。她想过如果二审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她要拿着那些检查单,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完成取卵手术。

虽然四年来一直在争取单身女性冻卵权利,但徐枣枣甚至没想好到底要不要生孩子。她觉得自己没有四年前那么抗拒,但是也没有做足充分准备。“可能过几年我结婚了,婚内生;要是依然单身,那可能单身生或者放弃生,都不好说。”

(应受访者要求,徐枣枣、董玉珠、张婷为化名)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