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去过八大行星吗?”“我们所在的地球,就属于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5月9日下午,深圳大学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嫦娥四号任务科学研究核心团队成员丁春雨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特点为600余名学生开展了两大主题科普讲座,带领世外学子们向星辰求索,激发世外学子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此次南方报业小记者“科技强国”青少年定制研学科普讲座由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广东鸿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东莞市高埗世外实验小学协办,高埗世外实验小学副校长曹有龄等领导出席。
飞天探月 梦向星辰
科普讲座上,丁春雨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以“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飞天之旅”为主题讲述中国探月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引发世外师生的情感共鸣,全场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中国探索月球的能力在不断进步。2020年12月17日,中国探月向世界提交了一份优异成绩单,“嫦娥五号”探测器飞入太空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并成功采集月壤返回,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画上圆满句号。但是,为什么要采集月球样品呢?
来自月球的样品,可以帮助进一步研究月球内部物质组成,研究月球的起源与演化,研究月球外来物质和能量的信息……“‘嫦娥五号’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其带回的1731克月壤科学产出‘最年轻’的区域、‘失踪’的克里普、月幔是‘干’的三大研究成果。”讲座上,丁春雨教授自豪地分享我国月球探测的重要成果,让世外学子们深切体会我国科技的进步、感受宇宙的壮美、领略天文学的魅力。
追星逐梦 续写传奇
茫茫宇宙,奥妙无穷,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欲也在不断增长。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首次火星航天探测任务“天文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地点火升空。这段由中国人谱写的火星探测新篇章,让世界为之瞩目。
“火星‘天问一号’探测任务的‘所见所闻’”主题科普讲座上,丁春雨教授通过趣味动漫、影像、视频展示了“天文一号”奔火之旅,为世外学子们介绍了中国第一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和“祝融号”探测器的任务概况、相关数据和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中国未来深空探测计划。
高埗世外实验小学副校长曹有龄表示,此次邀请丁教授开展讲座,既是学校切实推进“东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20条”落地的有力措施,也为开拓同学们眼界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听讲、做好记录,争取学有所获,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埋下种子、奠定基础。
中国航天人对火星的探索,远不止于此。“未来中国航天事业是你们的!”讲座最后,世外学子们纷纷向中国航天工作者致敬,表示要砥砺奋进、勇于探索,争做新时代追梦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