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理想是什么?”
“做一个万亩智慧农业基地,研发出适合南方耕地的农业机械,让农民们赚到钱。”
“距离实现还有多久?”
“快了。”
春风尤度“有缘人”
5月中旬,佛山今年的春耕已经完成。手脚快的农民抢抓农时,早早下田耕种,佛山种粮大户梁庆斌是其中一个。
他自行研发的6.6米双折叠水田打浆机,以每人每天作业超300亩的速度迅速耙田,待土地平整后插秧机上阵种入育好的秧苗,完成春耕任务不在话下。
梁庆斌等人研发出来的打浆机。受访者供图
公开报道显示,这套设备配套动力100马力,平均每小时可耕田超25亩,是目前广东省内耕宽最大的农机。
事实上,水稻种植从耕地、育秧、插秧、田间管理、丰收,每一个步骤都有农机的身影。2019年,梁庆斌引入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使用机械化育苗生产线,解决了制约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最后一道关隘。
自此,梁庆斌家的粮食生产实现100%机械化作业。今年春耕,梁庆斌种的粮食就用上了育苗生产线,一棵棵水稻秧苗“身材”匀称,穿着绿油油的“均码”外衣。
这是梁庆斌完成的阶段性目标。
在高明区更合镇平塘村里一个隐蔽角落,藏着梁庆斌开的明丽农业有限公司和他承包的千亩农田,一同藏着的,还有他心里的理想。
11年前,梁庆斌刚从机电工程师改行种地时,看到家乡的田里,新型履带式水田打浆机每人每天只能耕作20亩。尽管这在当时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技术,但在理工科出身的梁庆斌眼里还是非常“低能”。
慢、太慢了,一台机器一天至少要能耕作200亩!盘桓在梁庆斌脑子里的想法挥之不去,他要让家乡农业机械化的效率提升起来!
“刚开始我是种植蔬菜,直到2016年才开始种水稻,这中间的原因很复杂。”早年间,农民们习惯以田埂为界,大片农田被纵横的田埂切成无数小方块,大型农机想要上阵就必须拆除田埂,而这会导致农民担心后续无法认回自己的土地。
梁庆斌查看水稻长势。王蓓蓓 摄
“他们担心我不租以后,自己的土地面积会减少。”梁庆斌理解村民们怕吃亏的心态,只好躲在自己的小工作室里做一些简易装置,琢磨日后的种田计划。
转机出现在2016年。彼时,佛山正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这股土地确权风刮到了高明,给梁庆斌带来了希望。
“土地确权受到农民的欢迎,大家再也不担心打掉田埂会造成认不回自家农田的问题。”再加上返乡种菜的几年,梁庆斌按时交租,时常帮助村民解决困难,积累了良好的信誉,越来越多村民找到他,希望把自己丢荒的土地交给他。
梁庆斌立马购置大马力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各种农机,公司里的员工由原本的80人减少至10人,极大节约了种地成本。
机会往往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近几年,佛山市通过实施种粮补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撂荒耕地整治、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落实农机补贴等全方位夯实粮食生产的基础性举措,在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的同时,大幅提升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怎么看,梁庆斌的春天都来了。
“一亩田”承载大梦想
“现在6.6米的打浆机你们觉得很大了?我以后还要挑战12米的,以后人均每天耕作1000亩。”梁庆斌平时就住在公司里。与其说是公司,不如说是一个简易房屋,里面放置的大量农机都让他如数家珍。这些设备有他购置的、有自行研发的,以及跟外地公司合作开发的。
种地是件非常辛苦的事,农民懂种地,但不懂机械;制造设备的厂家懂机械,却不懂种地。二者之间的信息差,让农业机械化效率难以提升。
农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设备,什么样的设备又适合南方的耕地?懂种地又懂机器的梁庆斌满足了这两点要求。
“我自己种地、自己使用设备,很容易发现设备的问题出在哪里,要怎么改。”梁庆斌举例,从北方购置回广东的开沟机、起垄机,农机手基本上都要进行改动。
但并不是每个农机手都有梁庆斌的知识背景。电脑仿真模拟机器工作、拉力计算……即使有了设备,提升种田效率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旋刀入地的角度、多少马力的拖拉机匹配多大的机器才能让动力更足、承重只有5吨的机器怎么才能更快?机械上的事梁庆斌无时无刻不在钻研:“住在公司里,我每天盯着这些设备看,搞不好就会想出个点子。”仅仅是机械的刀盘,公司就拿到了5、6个专利。
德国的机械、意大利的设备,国内最先进的农机是什么样,梁庆斌心里都有数。“70后”的他几乎每天都在学习,有时候需要看英文,他就找在香港读研的女儿帮忙翻译。
2016年,梁庆斌已经开始使用小马力机器,2018年开始,为了“种粮大计”他开始使用大型机器,希望能够在日均耕地20亩的基础上提升至100亩。
“前前后后光是研发一个机器就用了3年时间,到2021年我们已经可以做到每个人每天耕地超过200亩,去年提升到300亩,我们发现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他说。
但是越“快”的机械要求越“大”的土地。
在明丽农业有限公司的简介上,有一个“五年计划”。
梁庆斌计划从2021年起,用2年时间完成生产装备设施建设,项目资金1500万元,其中投资300万元建设高标准育苗工厂,设计批产20万盘秧苗,能满足1万亩水稻育秧及2000亩蔬菜育秧需求;1200万元购置先进拖拉机及相关农机农具,培养新型农机手,五年内建成万亩级别的智慧农业生产基地。
如今,水稻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梁庆斌开始琢磨蔬菜的机械化育秧,让蔬菜生产标准化。
未来,梁庆斌的育秧工厂将促进蔬菜生产标准化。王蓓蓓 摄
在佛山,种植菜心平均40-50天就可以收成。如果在工厂里育秧,就可以让“幼小”的蔬菜免受风吹雨打,等到秧苗长到能抵御风雨的时候再移植到大田里。
“这样一来,蔬菜占用大田的天数就可以大大缩短,而且我们可以多批种植,生产效率高,蔬菜长得会很标准,精品率高。”梁庆斌说,种植菜心的人工费用差不多是一块钱一斤,如果把费用降低到2、3毛钱,农民的收益就会更高,蔬菜的价格也会降下来。
新农人的“领路人”
距离梁庆斌的水稻种植基地6公里,是弟弟梁庆权的大豆种植地,也是佛山市全力打造的大豆千亩示范基地。最开始,梁庆权更早投入农业,可以说是哥哥的“领路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力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其中就包括抓好粮食生产、加力扩种大豆油料。近日,农业农村部还部署开展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其中要将产能提升中最为迫切、单产提升潜力最大的大豆和玉米作为今年单产提升行动的重点作物。
事实上,大豆一般会生长在温度较低的凉爽北方,适合在土壤肥沃降水量适中的地方生长,由于南方的降水量过高,因此,大豆一般种植在我国东北地区。
“一方面东北广泛种植大豆,成本比广东低很多,导致市场上的广东大豆没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佛山种植大豆的人少,导致品种几乎都是当地土品种,性状、产量、蛋白质含量都不高。”广东鸿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年益多说。
去年,鸿景农业与南海区里水镇合作建设鸿景里水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年海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以基因编辑技术为核心打造育种芯片,为佛山种植大豆提供了“最强大脑”。
去年,梁庆权就开始与年海等人合作,一个出地一个出技术,首批试验的大豆亩产400多斤,相比于之前的普通大豆产量直接翻倍。今年,梁庆权果断扩大种植面积。
3月,梁庆权在种植夏威夷果的山头上套种了1000亩的大豆,用的就是年海团队研发出来的新品种大豆“华春2号”。
今年,梁庆权在高明的山头上种了1000亩大豆。戴嘉信 摄
“一亩地才种25颗夏威夷果,实际上土地使用率很低。现在一亩地差不多有90%的地方都可以种上大豆。”坚果的生长期有好几年,在这几年的时间里,种植大豆不仅可以固氮,改良土壤肥力,收获的大豆也可以卖出不错的价钱。
这几年,国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这种在山地上套种大豆的方式,是南方大豆种植模式的一种创新探索,放在全省看都是一件“稀罕事”。佛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这一模式成功,将为全省扩大大豆种植创造有益经验,为全省粮食保障提供坚强支撑。
年益多也十分看好这样的套种方式,等未来推广开来,农民增产增收会有所保障。
“在山地上,农民们可以直接推着压动式多功能播种器播撒种子,速度非常快,一个人一天能播10-15亩。”梁庆权说。再过一个多月,大豆就将迎来收获期,但收割机、控干机还没配套好,怎么收割让人头痛。
梁庆斌也开始操心弟弟的收割问题。
“1000亩的豆子都长在山地上,收起来是个大工程,一定要想个办法用农机解决,否则没办法在高明推广开来。”尽管两兄弟在农业领域琢磨的方向不同,但理想一致——
他们希望,未来的农业不再是不赚钱的工作,而是有广阔前景的智慧农业、数字农业,这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这个梦想正在逐步实现,代代新农人接续奋斗,必能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南方+记者】王蓓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