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真的结束了吗?世卫组织和我国这样说……

腾讯医典
+订阅

全世界很多人一直期待的这一刻,终于来了。

北京时间2023年5月5日晚,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1]。

(图源: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1])

通俗地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持续了三年多的“全球新冠疫情”,真的结束了。

5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相关情况。

之所以WHO现在宣布,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2]:

1.近期流行态势

过去一段时间里,新冠病毒的感染人数、住院人数、重症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处于较低水平,并呈持续下降的状态。

根据WHO的数据,近一个月以来,全世界新增感染数和死亡数分别比上月下降了17%和30%[3]。

2.病毒变异特征

和全球多数国家一样,目前我国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也已经更替为XBB系列,占比达到97.5%[2]。

与早期奥密克戎各亚分支相比,其致病力、病死率没有明显变化——也就是说,病毒没有变得“更毒”。

3. 人群免疫屏障

据估计,全球已经接种了130多亿剂新冠疫苗[3],而很多人也经历过感染甚至多次感染。

这让人类对新冠拥有了较高的整体免疫水平,建立起了比较良好的人群免疫屏障。

4. 系统应对能力

各国都加强了医疗救助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包括人力资源、防控设备、疫苗药品等,具备了较好的防控能力。

这些都说明,新冠病毒不太会我们造成更大的危害。

虽然随着人口流动,依然会有局部零星散发的疫情,但是,“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不会对医疗救治和社会运行造成明显的冲击”[2]。

(世界卫生组织:新冠全球卫生紧急状态已经结束)

——不是都宣布“结束”了吗,为什么我刚刚“二阳”了?

——好几个同事都发热了,有几个人还是第一次阳,这是为什么?

网上不少人存在着这样的疑问。

事实上,此次WHO宣告的,是新冠不再构成值得“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

而并不代表病毒已经完全消失,也并不意味着新冠疫情已经彻底结束。

当前,全球每个月因新冠死亡的人数,依然接近2万[3]。

而对于高龄老人、没有接种疫苗的、有基础病的人群,仍然需要避免感染,努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因为,无论是变异株还是二次感染,都会让这些人面临着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2]。

此时此刻,不少人可能正在经历“初阳”或者“二阳”。

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指出,目前来看,无论是二次感染,还是新变异株导致的感染,临床表现都是类似的——以发热和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为主,且主要是无症状或轻型。

如果发现自己“阳”了,不用特别恐慌,一般来说对症处理即可,必要时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同时,仍然要做好个人卫生,包括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等,降低传播和感染的风险。

一般来说,在“阳康”后的3至6个月内,身体免疫水平较高,一般不会再次感染相同的毒株。

但如果本身免疫力较弱,可能不到6个月,就会有再次感染的可能。

研究发现,未打过疫苗者、女性、老年人、超重与肥胖、吸烟(包括电子烟)、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者、感染时症状更重(尤其需要住院)者,感染后出现各种“新冠后遗症”的风险也会更高[4]。

所以,接种疫苗,依然是避免感染和再次感染,避免发展为重症和死亡,以及避免出现“新冠后遗症”的有效手段。

4月初,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指出[5]:

对于已感染者:距离感染≥3个月后,可接种1剂新冠疫苗;

对于18岁以上的未感染者:距基础免疫≥3个月可打第1剂加强针;距第1剂加强针≥6个月,可打第2剂加强针。

相对来说,在夏季,由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导致的大规模疫情的风险,比秋冬季节要低一些。

但与此同时,细菌性痢疾、伤寒、各种胃肠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在夏季非常容易出现。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手卫生),远离不洁饮食或被水源或者虫媒污染的食物,可以有效地降低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

在未来,我们的生活会逐渐恢复正常。

毫无疑问,对于病毒变异和疫情趋势的监测、预警和分析,相关药物和疫苗的持续研发与使用,我们从未、也不会停下脚步。

参考文献

1.https://www.who.int/news/item/05-05-2023-statement-on-the-fifteenth-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health-regulations-(2005)-emergency-committee-regarding-the-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pandemic

2.https://mp.weixin.qq.com/s/HOCsjpQO9-ozUUnX05BPRg

3.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weekly-epidemiological-update-on-covid-19---4-may-2023

4.Groff D, Sun A, Ssentongo AE, et 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Rates of 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Netw Open. 2021 Oct 1;4(10):e2128568.

5.http://www.gov.cn/lianbo/2023-04/10/content_5750733.htm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