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亲人离世前留下的“天书”,何以让我们泪流满面

南方周末
+订阅

▲ (IC photo / 图)

全文共202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当即将离世的人已经不能如常叙述和手书时,挣扎着写出的只言片语,就是他们在人间最后的印迹、最后的表达。那些字即便含糊非常,也是一个人在撒手人寰前对于活着的人发出的托付与祝福。这些内容,浓缩于逝者全部的爱,因此开启了一份永远的念想,一场永恒的对话。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伍里川

责任编辑|陈斌

有人说,世上最难辨认的字迹是医生开的方子。其实未必。近日就有一位博主发帖称,经常有人因为认不出亲人离世前留下的字迹而发到网上求助,“每一次看到心里都会酸酸的,像披上一条永远潮湿的毯子”。博主罗列了一些字迹图,写字的人已无力写出正常的字,那些字要么层层叠加,要么笔画残缺,要么字样变形,一如“火星文”般难以辨识。

这些临终前用尽全部力气写下的字迹,代表了一个人在生命尽头的留恋和叮嘱,成为活着的人通过破译“密码”和逝者进行心灵对话的直接凭据。逝者的亲人在苦苦打探字迹意思试着和离世的人对话的过程中,往往感受到了莫大的痛苦和慰藉。

一位网友写道:爸爸走了,从此我再也当不了孩子。临终前爸爸拉着妈妈的手说话,妈妈听不懂,让他写出来,写了一行,妈妈说看不懂,又写了一行。这是爸爸最后留下的只言片语了。有姐妹可以认出来吗?有人跟帖给出答案:不要难过,我想你坚强。上千网友点评了这个答案。我根据“破译”者给出的提示,也认同这个答案。“不要难过”,这是一个丈夫在万般不舍时对妻子的交代。相信这个求助网友的人,在得到这个答案后也会如释重负。

还有一位网友求辨认外婆临走前写的字,有网友答以“老应死,无须伤心的”。这条跟帖也获得了一千多条点赞,说明这个答案是靠谱的。

字迹再难辨认,都有人辨识出来,至少给出了一个相当接近原意的提示。这说明,即使是“天书”,也存在着某种供人追寻的线索。你看见的“凌乱”“无解”,在逝者的笔下,却曾经是异常清晰的一个愿望、一句关照。我们以为的“看不懂”,总有人看得懂。我们以为的“人间不值得”,其实值得。

不得不说,这些破译了“火星文”“天书”的网友,是人间最有爱的“译者”。如果没有了他们,那些网友每天面对着亲人的遗言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该是一件多么扎心的事。

人们在破译前进行各种尝试,在破译后泪飞如雨,无数网友说自己“哇哇哭了”“真的泪崩”。一群活着的人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真诚、坦荡,传递出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激之意。

所有的生命告别方式,都以遗言为重。当即将离世的人已经不能如常叙述和手书时,挣扎着写出的只言片语,就是他们在人间最后的印迹、最后的表达。那些字即便含糊非常,也是一个人在撒手人寰前对于活着的人发出的托付与祝福。这些内容,浓缩着逝者全部的爱,因此开启了一份永远的念想,一场永恒的对话。

人之将死,所有功能都慢慢消失,唯有心灵间的密码可以留下。

多年前,当我先后经历爷爷奶奶离世前竭力想说些什么却终于没有说出来的遗憾,越发明白,那个时候得一字亦是幸运。十年前,我也曾被行将离世的老大哥用手久握,迟迟不放手。当他已无法开口说话时,仍然可以用一个眼神告知他对兄弟们的眷念。一个人,唯有在这样的时刻,才会体悟到让逝者留下点只言片语,好在苍茫的生涯里不断回味、呼唤的意义。

两年前,我的老班长给我发了最后一条微信:“大出血,弟弟,这一次我可能真的见不到你了”。他在危境里一字一字摁着手机打出的这些字,两年来无数次地闪现在我的心里,让我产生一种既恍惚又特别真实的感觉。它所带来的“他并没有死”的幻觉,令我更深切地记住了他的音容笑貌。我们彼此之间字短情长的牵挂和怀念,是拉长生命记忆的内在力量。

逝者对活着的人有一份交代,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有一份期许。我的旧日村庄边上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殡仪馆。我在火化间等候区的墙壁上,看见过笔书或刀刻的数不清的话语,例如,“奶奶,我想你”“妈妈,我要你回来”“来生我们还要做父子”。

留在人间的人,和“走了”的人,在物理意义上永隔着,但在精神意义上却并没有失去联络。前几天,00后小伙用AI复活奶奶音容笑貌,谁也不能否认一个人怀念逝者、与去世的亲人进行精神交流的合理性。这让人想到,电影《流浪地球2》中图恒宇在女儿因车祸去世后,设法将女儿的记忆上传至虚拟世界中以此“续命”,这个桥段,提出了一个命题: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记住爱、记住温暖,即使不幸永别,也要把记忆延续下去。

无论是“见字如面”,还是“刻字思亲”,都属于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的范畴。

“死亡不是终点,被遗忘才是”,生命的界限并不以肉体生命的结束为划分标志。当珍惜眼前人、怀念已故者成为共识,成为我们致敬生命、致敬真情的凝重方式,我们就能让生命的广度、情感的长度得以延伸。悲伤也不全是面对死亡的全部意义,当我们一同分析那些“火星文”的本义,一同打开个体叙事的空间,从而找到合力取暖的路径时,我们也有理由以更为坚强、更为开放的态度直面生命的变故。

(作者系媒体人)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