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丝和柠檬酸反应产生氢气,
也许葡萄酸和铁丝反应也能产生氢气。”
正在展示科学实验的同学说。
走进肇庆新区中心小学,
除了一应俱全的校园设施以外,
还能看到圈养的
几只母鸡、五感园内的昆虫旅馆,
这里不仅有朗朗书声,
还有浓厚的科学氛围、亲近自然的场所。
近日,鼎湖区中小学课堂改革推进会在肇庆新区中心小学举行。肇庆新区中心小学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课例观摩”“以自然教育融五育探索实践活动展示”“实施新课标:学科实践课例探究圆桌会”等特色交流活动,彰显其鼎和教育“三协同、四空间、五育融合”办学特色。
《寻找植物世界的角》项目课例。
“五育融合”
培育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
随着一声“计时开始”,
同学们纷纷拿着量角器,
寻找身边的植物进行测量,
有的测量枝叶与枝干的夹角度数,
有的同学负责记录相关信息,
还有的同学负责收集落叶
并按一定角度制作贴画……
同学们使用量角器,寻找身边的植物进行测量角度。
这是肇庆新区中心小学五感园内,正在开展的《寻找植物世界的角》项目课例。负责该课例的教师曾金莲告诉笔者:“本堂课把学习知识的场所扩展到了户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在课室的学习与练习形成互补,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会为他们科普光合作用,开发科学思维。”
在推行“双减”教育的背景下,在落实“双新”学科实践基础上,肇庆新区中心小学结合鼎湖本土资源,启动了多学科项目式课例设计探究,重点打造了以自然教育融五育的学科实践课程,把教学内容置于真实情境、问题、任务、项目之中,让学生们“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
小小科学家社团三年级1班的卢子玥为大家展示“柠檬酸与铁丝反应产生氢气”实验。
来自科学科、劳动科、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美术科的六位老师先“吃螃蟹”,以六个项目式学习课例,在特色交流活动中向大家展示跨学科项目探索实践效果。肇庆新区中心小学校长李燕林表示,学校分别在六个学科展示“项目式学习课例”,各学科强调不少于10%课时进行学科实践,这些课例与传统课程相比,主要呈现出三点变化:一是空间变化,即课堂知识延伸课室、校园、家庭、社区四空间;二是内容变化,通过设计驱动问题,注重让学生真实探究所学内容;三是作业形式变化,以作业“学习单”转变为小组合作探索—呈现“作品”的形式,真正让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
以《十自歌》为突破口
促家校社“三协同”出成效
植物世界的学习单和身份证、小宠植的工程笔记、升级版的《十自歌》标本、家校联动的小春游等《十自歌》实践活动的汇报成果,一张张展示在《自然教育笔记之五:寒暑假〈十自歌〉社会实践成长印记册》上。
肇庆新区中心小学三年级三班雷叶文向大家介绍,每个寒暑假我们都有《十自歌》实践,比如帮助外婆喂鸡、做湿地公园小调查、种一棵小蒜苗…这些活动是可以让我们成长的,所以才叫成长印记。
《自然教育笔记之五:寒暑假〈十自歌〉社会实践成长印记册》。
“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对玉米是怎么来的、花生是长在土里的生活常识都不熟悉,我们利用寒暑假带他去田间地头体验学习,现在不仅仅是农作物,其他植物的生长过程他也能说得清。”二年级三班吴玉恒同学的家长告诉笔者,“双减”后,学校施行的这些新理念,契合家长的心理,孩子在学校抓好课业,家长也因为这些活动的驱动力留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加快课堂改革步伐
近年来,鼎湖区不断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加快课堂改革步伐:鼎湖区教师发展中心先后制定了《鼎湖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鼎湖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手册(试行稿)》和《鼎湖区中小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责任分工表》,指导学校制定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扎实有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肇庆鼎湖第一实验学校探索“思维课堂”,推动优质课改;莲花初中在英语、数学、语文、物理四个学科采用“对分课堂”,促进交互式学习;鼎湖逸夫小学推行“152”善爱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们体验课始五分钟、课中25分钟、课末10分钟的全新学习方式;肇庆新区中心小学的《深度学习·鼎力课堂教学范式》,以“鼎和教育”为办学理念,以“鼎力课堂”为抓手,全方位拓展学科核心素养,赋能课堂以问题为导向思维的学习力研究,探究课堂新样态。
课堂教学改革活动开展如火如荼,学校进行了多种课堂的试验,教师改革意识逐步增强,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全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鼎湖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一科一案高效课堂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资料来源 南方+、肇庆教育号
编辑 梁海贤
一审 韦平
二审 马凯勇
三审 颜晓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