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诗是广东某师范院校传播学本科应届毕业生,今年参加过国企以及大厂面试,求职路上屡败屡战。“感觉到处都是高学历、实习经历丰富的求职者。”她感叹道。
浩锋是厦门理工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硕士毕业生,目前意向获得“科研助理”岗位。他班里40多名同学,大多已找到工作。
慧诗和浩锋都是今年广东百万应届求职大军一员。据教育部数据,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据去年底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联合召开广东省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介绍,2023年广东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97万人,同比增加25.5万人,增幅达35.6%,加上外省流入和留学回国来粤求职的学生,今年在广东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将超120万,总量和接收毕业生量再创新高,广东毕业生接收量占全国约十分之一。
4月15日,第21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 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 摄
记者通过一个多月采访,分别从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珠三角城市,了解到10名应届毕业生、7名往届生的就业故事,听取了3位高校教师、3家用人单位和1家校友会意见了解到,当前应届毕业生求职受到来自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的大力支持,但受市场需求不同,就业情况存在结构性差异。目前广东制造业正在吸纳更多理工科毕业生就业,而第三产业尤其是传统文科类的就业领域岗位相对较少,与此同时,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倾向灵活就业。
当前,广东全省及各地市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大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帮扶。
理工科岗位相对较多
企业对学校、专业要求更严
实习,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仍是获得就业机会的重要手段。
浩锋告诉记者,虽然他就读的是一所普通院校,但珠三角拥有电子信息万亿产业集群,就业机会较多。他在深圳某科研机构实习近一年,参与了若干项目,最终意向获得“科研助理”岗位。班里40多名同学大多已找到工作。
记者了解到,受整体形势影响,有的地方理工科岗位待遇,相比三年前有所下降,企业对求职者的学校等级、专业背景等要求也更加严格。
“过去学校推荐到大厂实习的同学,一般有较大的转正机会。这届却寥寥无几。这可能和大厂缩招以及求职人数井喷有关,企业更偏向于招聘名校专业对口毕业生。”浩锋说。
“班里不少同学通过实习,找到直播带货或语言老师方面工作。在多家媒体单位实习后,期望通过‘坚守’,入职心仪岗位。”广东白云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届毕业生美淇表示。
刘威回忆,在整个求职过程中,他大概投出50份简历,最终斩获八九个offer,成功率将近20%。他认为,“学历是影响求职的重要因素,但实习经历也起到了较大帮助。”
刘威是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应届硕士毕业生。早在2021年,刘威就在明阳集团实习了大半年。“和同事相处得不错,工作与自身专业比较对口,也喜欢公司整体的氛围。”综合考虑后,刘威选择入职明阳。
面对就业市场上文科岗位求职者多、岗位相对少情况,不少应届生调整求职策略。据记者了解,今年有一名C9文科专业应届硕士研究生,找工作时发现其专业对口岗位就业范围窄,薪资也不理想。后来凭借本科车辆工程专业背景入职一家车企。
随着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广,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变得尤为重要。
清晰的职业规划,让毕业生择业更加笃定。
冉高峰是湖北恩施人,2021年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后,入职立信染整机械(广东)有限公司(下称“立信染整”),负责设备研发设计工作。在他眼中,珠三角制造业发达、机会多,中山生活宜居、发展前景也很好。因为早就明确职业规划,甫一入职,他就“泡”进生产车间,学习如何操控机械设备,后来参与设计染整机器。
入职立信染整后,冉高峰参与了设备研发工作。 连婉晴 摄
立信染整每年都会到目标院校招聘,年薪能开到10万元。“企业陆续出现211、双一流院校毕业生身影。”立信染整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陈俊杰表示。
找工作更多通过求职软件
学校也会提供帮助
距离校不到两个月,仍有不少文科生在找工作。部分毕业生降低薪资预期或选择推迟就业。
“去年毕业生未完全消化,新的毕业生加入求职大军。加上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足,客观造成就业紧张。”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解读。
线下线上双结合招聘带来更多求职渠道。“辅导就业的老师会在毕业生群分享就业资讯。”思月是茂名人,就读于北京某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今年计划回广东求职。她手机早已下载好BOSS直聘、实习僧等求职软件,时刻关注专门整理就业信息的小红书博主以及发布校招信息的公众号。
“截至4月,班里找到工作的大多为运营岗位,剩下的同学多数选择考研、考公或者留学。”慧诗介绍。慧诗收到两家中小微企业发出的工作机会,但业绩压力太大,她拒绝了。“虽然就业很难,但大家心态还是积极的。”她说。
去年以来,林飞飞先后参加四次教师编制岗位考试,广州地区三次录取比例分别为1:50、1:60、1:80。经历三次尝试,他把目光投向清远,最终以1:20录取比例获得教师编制岗位。
3月25日,“粤就业”广东省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见面活动珠海专场在北理珠举行。 南方日报记者钱文攀 摄
林飞飞是广州某高校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他告诉记者,有的同学家庭条件较好,能够花更长时间择业。也有同学暂时选择到培训机构兼职,获得与全职相当甚至更高的收入。这部分同学并不是不能就业,而是暂时不想就业。
中山大学哲学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李现告诉记者,从入学起他就没有毕业后就业计划,而是制定明确考研计划,如今成功上岸。其他求职同学也因目的性强,通过提前规划,一早拿到录用通知。
“美术类专业学生就业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岗位较少,签约率相对较少。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具备相当专业技能,能够较好满足产品设计等市场需要,倾向灵活就业。加上多数同学忙于毕业展,会把找工作计划推后。”广州某高校美术与设计学院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外省毕业生来粤数量增加
看中大平台和待遇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变革,选择专业变得尤为重要。“班里同学选择来广东找工作的很多。”陈翔是湖南科技大学应届硕士研究生。她表示,求职以来接到了几个录用通知,但整体质量不高。班上好多人都选择去考公、考编、考博,部分人选择稳定性更高的工作。
今年3月,思月投递了多个在广东的心仪岗位,却没收到回复。如今,思月常常搜索实习单位竞品公司招聘需求,提前准备好多份简历,场场不落参加进校宣讲会。
广州快消品牌企业比较多,是一座能够吸引外地年轻人奔赴的城市。“接下来,会尝试在广州找一些快销公司的市场或品牌策划岗位。很多家在福建、湖南的同学,都希望到广东求职。”思月表示。
随着毕业生数量增加,大城市正成为研究生求职的主战场。这也预示在广州、深圳等城市工作,需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供需见面活动,企业与求职者面对面交流。南方日报记者钱文攀 摄
林凡是广东肇庆人,是一所985高校中文系硕士毕业生。流利的粤语、清晰职业规划加名校背景……让她的求职之路还算顺利,4月份已获得广州一家心仪出版社录用通知。
林凡表示,第一份工作会比较看重平台,大平台会有更系统的培养机制和上升体系,能帮助她对行业有更开阔的理解。广东待遇不错、机会多,又有“大平台”,自己很多同学都将就业第一站选在广东。
外省学校也会借助在粤校友会资源,为应届生提供就业帮助。南开大学广州校友会执行秘书长李珍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含泛华金融服务集团等在粤企业参加母校举办的校友企业春季招聘会,释放就业岗位同时,为毕业生做“公司招聘最注重的是什么?”等就业分享。
广东制造业企业
释放大量就业机会
记者采访发现,业内认可度较高的理工类高校,就业形势依然向好。
“珠三角机械与汽车产业规模较大,企业较多,学院无论在专业实力还是校友基础,优势都比较明显。毕业生就业去向以珠三角制造业企业为主。”广东某理工高校机械与汽车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从低年级就开始为同学做职业生涯规划培训,邀请业内知名校友回校作讲座,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上月,广东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2023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部署市场岗位拓展、基层人才引导、政策岗位快招等十项行动,全力以赴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位于中山的明阳集团,今年校招提供了200多个岗位,招聘人数高达800人以上。该集团人力资源招聘负责人透露:“我们主要面向的是985、211高校的硕博人才,招收机械、电气、材料力学、船舶等专业毕业生。”
“广东的就业机会比较多,中山是一个宜居的城市。身边同学不少去往新能源、金融等不同行业,还有同学考选调或者当教师,择业面还是很广。”入职明阳集团的刘威表示。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车间。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 摄
东莞凭借产业优势,受到毕业生欢迎。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大学生向东莞用人单位投递简历数量同比增长294%,增幅居全国之首。陈翔已签下三方协议。她表示,最终选择来东莞,一是专业理想使然,二是出于对东莞宜居、宜长远发展的整体判断。
“今年深圳继续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对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小微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对在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个人给予一次性3000元补贴;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符合条件高校毕业生在整个创业扶持周期最多可以享受11.4万元创业补贴,申请个人最高6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深圳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智荣告诉记者。
“领到3000元就业补贴时很开心。”入职深圳文冠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焦华用这份补贴,交了新选修补习班费用。深圳光呈智能科技公司的新职场人金亮,用基层就业补贴交了房租。
从数量上看,解决就业主力还是第三产业。“政府要加强引导,在坚持制造业当家同时,推动吸纳就业能力更大的第三产业发展。”胡刚认为。
“不管就业市场需求如何变化,提升自我仍是求职重中之重。”一名澳门大学金融学毕业、目前任职广州某金融机构的往届生吴军表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慧诗、浩锋、思月、美淇、陈翔、李现、林凡、焦华、金亮、吴军为化名)
【南方+记者】朱紫强 谢麦诗 苏芷妍 李定 洪钰敏 尤丹娜
【策划】郁石 朱紫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