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一艘小船,游于英利镇潭典村红树林,海面波光粼粼,不时有一群群水鸭慵懒游过;南渡河出海口,连片的红树林沿着河岸分布,守护身后万亩良田;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里,山丘叠翠,鹭鸟扑腾着翅膀,轻盈盘旋空中。
在雷州,一棵棵、一簇簇红树林沿着海岸生长,向上郁郁葱葱,向下深扎海滩,铸就蓝色大海上的绿色森林。雷州红树林面积1319.4公顷,其中东海岸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沈塘、附城、南兴、雷高、东里、调风,西海岸红树林分布在英利、覃斗、乌石、北和、企水、纪家。2022年,雷州完成红树林营造修复面积752亩,目前正推进实施红树林营造修复工程4034亩,并对前几年营造修复的红树林加强抚育和保护。
今年是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开局之年,雷州着重建设绿美雷州,推动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日前召开的绿美雷州生态建设动员部署会提出,到2025年年底,要完成红树林营造1171公顷、修复498公顷,维护红树林湿地各地貌单元的连通性和完整性,筑牢雷州生态屏障。
打造红树林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因其富含单宁酸,刮开树皮后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成红色而得名。
红树林拥有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是物种基因和资源的宝库,也是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中丰富的鱼类、蟹类和底栖动物,吸引了大量鸟类前来觅食,红树林上层枝繁叶茂,招引了大量的昆虫。红树林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使得红树林具备防风消浪、固岸护堤的功能。
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湛江自然资源优越,是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地级市。2021年底,湛江提出打造“红树林之城”,雷州随即响应。
雷州沿海滩涂宽阔平坦,-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滩涂面积达150万亩,为红树林造林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基础。雷州市红树林种类多样,不仅有白骨壤、秋茄、红海榄、桐花、无瓣海桑、海漆等常见品种,也有玉蕊、木榄、榄李、小花老鼠簕等稀有品种。
“现在整个雷州上下都掀起了保护红树林的热情和激情。”雷州市自然资源局局长曾沂斯介绍,雷州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
“第一,我们希望借助红树林对海岸线进行修复,保护海岸生态环境;第二,我们围绕雷州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的建设推进,探索种养耦合模式,试点碳汇交易。”今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的《广东省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将创建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雷州沿岸包含在内。方案提出,在雷州沿岸重点开展红树林+生态养殖+碳汇交易示范,打造集红树林+生态养殖+碳汇交易于一体的红树林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为确保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工作有序开展,雷州成立推进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工作专班,要求专班工作人员深入涉海养殖村庄,了解当地干部群众对创建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的支持情况以及退塘还林意愿和补偿要求,并制定好相关的补偿方案。
此外,雷州出台了《雷州市红树生态修复规划》、保护方案和保护制度,严格红树林用途管制,严守红树林生态空间。在东海岸,雷州将逐步建起红树林营造修复示范基地、红树林科普教育基地、原生国际候鸟栖息地、蓝碳捕捉与碳排放交易追踪实验基地和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一期等。
何盈 摄
退塘还林提升修复水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湛江倡导发展“两水一牧”,沿海地区兴起水产养殖,个别养殖户为围垦养殖塘砍伐红树林,红树林分布逐步呈破碎化。几十年沧海桑田,海边多了不少荒废养殖塘,退塘还林则成为红树林营造修复的一大重点工作。
如何判定哪些区域宜林?雷州市自然资源局林业管理股技术人员解释:“一般可以这样判断,如果海边原本零星长了一些红树林,那可以认为是宜林环境,能用于红树林营造修复。如果是在废弃养殖塘里,则要注意潮水的高低,有的时候海水倒灌导致虾塘积水,新种下的红树小苗可能会被淹死。这种情况下需要起垄再种植,或将红树苗种植在高一点的地方。”
在树种方面,红树林营造时一般会选择本地树种,如白骨壤、红海榄、秋茄、桐花等。技术人员介绍,外来树种如果适应了本地环境,会疯狂生长,对本地树种带来胁迫,占用本地树种的生长空间。“我们在修复时发现了一些外来危害物种,它们有时候长得很高大,会盖住原有的低矮红树林,时间一长可能会造成原本的红树林死亡。”技术人员表示。近年来,雷州新种红树林成活率达70%以上。
前几年,通过退塘还林和宜林滩涂造林,雷州分别在东海岸东里镇、调风镇营造修复了2000多亩红树林,逐步提升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水平。
在退塘还林过程中,种养耦合进入了科研人员的视野。在雷州九龙山某废弃养殖塘,湛江湾实验室科研人员正积极推动种养耦合示范工程建设。红树林种养耦合,即在宜林塘基、堆岛等较高处种植红树林,在养殖塘、潮沟等较低处养殖水产品,形成红树林—水域(潮沟)—裸滩交错的种养耦合布局。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尽可能通过简易的地形改造、水系疏通等措施,并结合当地潮汐特征等,合理设计种养品种及其空间配置比例等,同时融入自然科普教育和景观美学等功能元素,争取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以便于研发的模式。”湛江湾实验室科研人员丁新原说。
科技赋能红树林保护
四面环山,河道九曲十八弯,九条山脉宛如九龙戏水,傍晚时分“万鸟归巢”,奏响动人乐章,这里正是雷州九龙山。
2009年,雷州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获批建设,成为我国首个以红树林命名的国家湿地公园。九龙山红树林湿地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多样,公园内湿地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三大类,面积分别为1037.4公顷、9.8公顷、102.7公顷。
近年来,九龙山红树林湿地公园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累计营造红树林230亩、半红树65亩,岸坡植被恢复250亩,赎买回收具较高保护价值的海岸用地330亩和养殖塘552亩,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人工修复。湿地公园同时实施河道清淤改造工程和堤围加固工程,保护珍稀半红树植物玉蕊,并栽培推广;建设红树林植物种质资源库,种植红树植物8种共20亩,对优良品种种植技术开展研究,掌握并逐步完善红树林迁地保育种植技术;清理外来物种无瓣海桑150亩,逐步恢复本地树种生存生长空间和打造高潮位候鸟栖息地。
何盈 摄
据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何韬介绍,湿地公园通过科技赋能,大大提高了红树林保护的效率。
在清明以及其他高温干燥等防火关键时期,湿地公园利用智慧化监测系统远程监控、无人机空中巡查、主要路口执勤点人员等协同作战,及时互通信息,建立空—地—人立体巡查和防护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在资源管护方面,湿地公园利用无人机技术,加强红树林资源的巡护;在鸟类监测方面,安装智慧化鸟类视频和声音识别系统,通过后端的AI算法对监测物种实现物种识别、目标追踪及抓拍警等功能。
“这套系统通过采集鸟类的声音,基于人工智能算法以及独有的声音大数据库对采集的声音数据进行声纹识别,让难觅踪影的鸟类直观地展示在大屏上,自动收集和整理保护地范围内监测到的鸟类数据。”何韬表示。
该系统能实现对红树林湿地区域鸟类的连续监测,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有利于保护区及时掌握鸟类保护效果,并对未来的保护管理行动方向提供数据支撑,提升监测效率,使得区内丰富的鸟类资源能被更多记录,从而有效加强对种群和栖息地的保护管理。
【特写】
潭典村坐拥雷州最大3000亩连片原始红树林
探秘藏于深闺中的红树林
今年67岁的退休村干部王梦贤,是潭典村6名护林员之一。每天,他几乎都会在海边巡视,眺望一下海上茂密的红树林。若是听到村民反映哪片红树林有问题、有不明外来船只,他便立刻开着小船赶往现场。
潭典村位于雷州市英利镇,坐拥雷州最大的3000亩连片原始红树林,初步统计拥有秋茄、桐花、海漆、红海榄、白骨壤、无瓣海桑等十几个品种。红树林连接着大陆与海洋,潮水日复一日漫过枝干又退去,根系虬曲盘旋于泥滩中,枝干挺拔生长尽显生命张力。在王梦贤的印象中,从小时候到现在,这片红树林变化不大,只是稍微长高了一点点。
莫受智 摄
潭典村村民很早就意识到红树林的作用——既能防风消浪、净化空气,又能养育海边生物。以前,村里人不仅能到红树林里摘果子充饥,还能赶海补贴家用。王梦贤听上一辈人说过,以前每次有外村人到村里砍伐红树林当柴火烧,村里人都会团结起来将他们赶走。
“小时候家里穷,没东西吃,就到红树林摘果子。白骨壤的果子榄钱先煮熟,再泡在水里,最后再炒一下就可以吃,味道带一点点苦,也能做成饼。”王梦贤回忆,自己的童年正是在红树林边度过的,挖海螺、敲生蚝、抓螃蟹,那时村民排着队在海边赶海,每次总能满载而归,带回一筐筐螺、鱼、虾、螃蟹,村里人对红树林总是怀着感恩之心。
1984年当上村干部后,王梦贤便常常在村里宣传红树林的好处。每年在村里的年例上,村干部或乡贤都会号召大家保护好红树林。2018年,他正式成为护林员,常开着电动车在村里巡护。“有一段时间鸟类偷猎比较猖狂,那时候一听到枪声响就要立刻出动。现在随着大家保护意识的提高,护林员的工作相对轻松了一些。”
卓大是潭典村的热心村民,对红树林保护同样怀有饱满热情,也常在红树林旁散步。一次,卓大在散步时,见到红树林里很多鸟窝,幼鸟藏在鸟窝里,成鸟就在旁边,还有许多盘旋在红树林上方。这个画面一下子击中了卓大的心:“这些鸟儿好像感受到我们的善意,并没有飞走。这种近距离的接触,让我感受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如今,许多潭典村村民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红树林监管保护和红树林资源开发利用,让这片红树林能够长久保存下去,也希望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带动文旅产业的发展。作为文化事业从业者,卓大表示,自己将引进更多大学生、文化界人士,在红树林边设立写生基地,通过更多的艺术推广方式,让更多人爱上红树林、保护红树林。
【相关】
从胎生苗到“海岸卫士”
红树苗是怎样种出来的?
穿过一排排养殖塘,如误入桃花源般豁然开朗,便来到位于湛江雷州雷高镇的红树林苗圃。正值中午,海水仍在上涨,整齐排开的红树苗只露出半截身子。种苗基地培育大袋、中袋的白骨壤、红海榄、桐花、木榄等不同规格红树苗木500多万株。
红树林一生与海为邻,种苗基地的选择,要先考虑大海的因素。
“选址必须要有自然的涨潮落潮,海水的盐度在20‰左右、地质含沙量较低且周围污染少的地址比较合适。红树苗木生活在中盐度海水里,长得最好,高盐度则长得慢;低盐度海水中长大的红树苗,虽然生长较快,但生长环境与造林地环境差异较大,会影响造林成活率。”湛江市林业良种繁育场场长周保彪介绍。
郭龙碧 摄
不同的树种,花期不一样,果实、胚轴形状也不一样,如秋茄在三四月采摘、白骨壤则在七八月采摘。白骨壤的果实宛如椭圆的豆子,而红海榄则拥有又长又尖的胚轴。人们常说的红树林“种子”,其实是红树林“胎生繁殖体”。
“红树林采完种后,最好在三天内种下,如果环境好,保障通风透气,不出现堆沤发热,五六天‘种子’的发芽率也能达到70%—80%。”周保彪说。
在人工培育情况下,工作人员首先对红树“种子”进行处理,用杀菌、杀虫药剂将其浸泡1—2个小时,然后进行适当催芽,待到“种子”露白后,再将其点播在从基地就地取泥的营养杯里。
在种植过程中,这些幼小的红树苗需要精心管护。有时候,工作人员需要把“种子”放进大棚里培育一段时间,等长到十几厘米后,再移植到海滩涂上的泥杯里。在红树苗木培育的早期,也要适当用淡水喷灌,这样能保障苗木成活率和苗相整齐。种苗基地里一年生苗,个子能长到50—70厘米。
为了能够人工控制海水水位及红树苗木浸泡时间,为苗木营造更好的生长环境、方便基地生产管理,基地投资建设了两个大水闸,根据苗龄及树种的生物特性来进行水位控制。
从一株小小的胎生苗,到成为“海岸卫士”,红树苗将从基地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南方+记者】林露
【通讯员】黄余武 谭铭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