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联农带农,茂名“土特产”增值收益留在农村|乡村深调研②

南方+

卷首语:

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视察调研时指出,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茂名着力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一步一个脚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茂名实践。南方+客户端推出“乡村深调研”系列报道,聚焦茂名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农业合作社联农带农、农房管控“二十四字”工作机制等主题,呈现乡村振兴一线的茂名方法论。敬请垂注。


03:19

(合作社联农带农,茂名“土特产”增值收益留在农村|乡村深调研②,时长共3分19秒)

合作社联农带农,茂名“土特产”增值收益留在农村|乡村深调研②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特色种植业的龙头,也是观察乡村产业振兴的窗口。在茂名,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436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合作社成员10.4万人。

这些几乎覆盖全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主动探索建立联农带农新模式,把农民嵌入产业链条,不仅让“土特产”增值,更让农民“得利”。

在茂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机制 

一家国家级示范社的启示

高州市根子镇柏桥农创园的展厅里,各类精深加工的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农创园园长林常珍说,全村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达1亿元,带动就业3000多人。

与之交相辉映的是展厅门前的两块分量十足的牌匾——“高州市根子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正是在这个国家级示范社的带动下,柏桥村发展荔枝鲜果加工、电商、文旅等业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通讯员   供图

世世代代、家家户户种植荔枝的柏桥村,6800亩的荔枝种植占了村子面积87%以上。柏桥村党总支部书记何郁说,“过去果子质量参差、收购商压价,难题层出不穷。问题就出在家家户户各管各的、各卖各的。”

意识到问题的,还有村中的种植大户、销售大户。“我们决心要变。”根子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社长何达为说。

2007年,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成立以来,着眼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持续培育壮大特色高效农业,同时不断探索联农带农机制,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

工作人员在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内摆放特色农产品。张冠军 摄

工作人员在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内摆放特色农产品。张冠军 摄

——联农,不是几个农户的简单入社,而是核心社员与周边农户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59名合作社社员,带动300多户紧凑型合作农户、2000多户松散型合作农户。合作社自有荔枝龙眼种植示范基地500多亩、社员种植面积5300多亩。合作社成员带动其他荔农提升技术水平,从而先富带后富。

——带农,是系统思维一盘棋谋划发展,更是从“一方带”到“多方赢”的转变。

有了合作社这个主心骨,柏桥全村有组织地种荔枝、卖荔枝。合作社建有1300平方米的荔枝龙眼购销市场和3个保鲜冷库,为周边3000多户果农提供销售对接、果干加工、冷冻储藏等服务,带动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

合作社所在的农创园,提供电商培训、物流、冷链、仓储等一站式服务。“入驻农创园的小微企业、返乡大学生创业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渠道共享,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林常珍说。

合作社还与当地龙头企业丰盛食品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现代产业模式形成后,当地荔枝龙眼实现“统一技术、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精深加工的龙眼干、荔枝干。 

精深加工的龙眼干、荔枝干。 

2022年,合作社组织和帮助销售荔枝鲜果2400多吨,桂圆肉300多吨,营业额达1320万元。柏桥龙眼荔枝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国多家知名厂家的密切合作伙伴,产品摆上各地1700多家门店。

 推手 

千亿农业产业的微动力源

2022年,茂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26.29亿元,居全省地市第一,连续三年保持千亿元以上。

这其中,既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又有“产业平台”和“微动力源”双轮驱动的支撑作用。

“产业平台”,指6个国家级和1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平台。“微动力源”,则在农村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激发农村特色资源的“致富潜能”。

覆盖种植、养殖、农机、加工、服务业等领域的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微动力源”的重要“引擎”。正是他们把农户组织起来,完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链条,实现产业带动就业、就业助推发展的良性循环。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至今,茂名农民合作社发展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从最初的79家发展至现在的6400多家,尤其是2020年以来,合作社数量年增长达8%以上。

“茂名农民合作社由起初的产销一体化服务,逐步向生产服务、购买服务、仓储服务、运销服务和加工服务发展。”茂名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指导科科长梁武说。

作为农业大市,茂名走的是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不仅要“量”,更要“强”,重点解决合作社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和无序竞争等痛点问题。

在2020年至2021年两年时间里,茂名用了一套加减法,既清理注销“空壳社”497家,又建立5个合作社服务中心和100多人的辅导员队伍,为合作社提供工商登记、财务税收、政策咨询等专项服务。

到今天,茂名有国家级示范社37家、省级示范社95家、市级示范社215家、县级示范社236家。

“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精准化的生产、销售、物流等社会化服务,并携手农业企业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茂名农业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梁武说。

 延链 

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说起产业振兴,把“土特产”3个字琢磨透尤其关键。

“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就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

这些年,茂名全产业链发展“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加大力度做特做优荔枝等当家品种,打造荔枝、化橘红、罗非鱼等百亿级产业集群,一批合作社冲锋在前。

在信宜市钱排镇,24家合作社正处一年中最忙碌的三华李收获季。依托三华李特色资源,当地合作社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钱排三华李产值超亿元,农民年均收入近10万元。

当地不仅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还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三华李“冬赏花、夏品果”的文旅特色挖掘出来了,“山水双合”被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钱排镇一品红三华李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子杨是珠三角返乡发展的年轻人。“游客越来越多,合作社已有计划引进咖啡馆、烧烤营地、民宿等新业态。”刘子扬说。

合作社百家争鸣,各领风骚,多元化发展。在政府层面,茂名鼓励合作社积极承担农业社会化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土地流转、乡村休闲旅游等任务,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电白区旦场镇金村种养专业合作社开发撂荒地面积共约200亩,又从其他村流转承包了300多亩土地,用以发展综合种养项目,不仅解决了土地丢荒问题,又给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岗位。半年时间,合作社带动村民就业600多人次,实现村民和村集体双增收。

在茂名,村集体入股,合作社经营、村民参与形成的“土地收益+经营分红”方式,实现经营主体、村集体、村民共同享受土地经营带来的收益,村民也有了“租金+工资+分红”新型收入结构模式。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

链接

乡村深调研①|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茂名“土特产”由散转聚

【统筹】刘栋铭

【主笔】刘栋铭 李阳诗

【出镜】杨金凤

【拍摄/剪辑】李阳诗 邹祥亮

【视评脚本】刘栋铭

【通讯员】李景尧 张庆芳

编辑 苏斯铭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