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投票!南沙黄阁这些村的“美名”,你最中意哪一个?

南方⁺ 记者

抢救历史村落,保存一份乡愁和保护村庄原始风貌是人们亘古不变的使命。

最近,网上掀起了一波“哪个小县城名字最好听”的讨论热潮,不少网友纷纷留言写下自己心目中最好听的地名。

在黄阁,也有不少名字好听的村,笔者从中筛选了一批,揭开它们的历史起源和最初的文化意蕴,快看看有没有你中意的?也欢迎广大读者留言参与讨论。

黄阁这些村的“美名”,你最Pick哪一个?(可多选) 莲溪村 东里村 大井村 大塘村 南涌口村 亭角村 坦尾村 蕉门村 东湾村 乌洲村 留东村 新海村 小虎村 沙仔村 提交

莲溪村

位于黄阁镇的中心地带,是黄阁镇中心城区四大村之一。东邻东里村,南靠大塘村,西接鱼窝头长莫村,北至乌洲村和留东村。

始建于宋末。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因战乱及传闻皇帝失妃事件,南雄珠玑巷麦氏先祖麦必达兄弟5人惧祸及而携家眷200多人南迁到此建村。1959年,设莲溪大队;1984年,设莲溪乡;1987年,改设莲溪村。因曾用名“莲塘坊”而得名莲溪村。

东里村

位于黄阁镇的中心地带,是黄阁镇中心的四大村之一。是镇政府所在地。东邻东湾村,南接大井村,西靠大塘村,北至莲溪村。村域环绕鸡谷岗,周边是平原地带。

村落始建于南宋末年,因中原汉人南雄珠玑巷麦氏兄弟携眷南迁至黄旗角定居而形成。原名田头坊,由于田头有田土之意,合字为里,且位于镇区东面而取名东里,曾用名“东里坊”。1959年7月,设东里大队;1984年,设东里乡;1987年,设东里村。

大井村

位于黄阁镇的中心地带,是黄阁镇的四大村之一。东邻东里村,南接亭角村,西至南涌口村,西北达大塘村。村落位于大山乸脚、蚝头山脚、榕山脚之间的平原,南涌河在村南面流过。村内水库有大井水库。

村落始建于宋代,麦氏必达公长子六二公于宋朝咸淳年间迁到大井村定居;后有东莞张氏始祖张蚬公七世孙张友良于宋末元初由东莞博厦迁徙南沙东井,再迁来黄阁大井定居。因南宋开村时,先祖在现大井直街南端开挖一口村中最大的水井供全村村民饮用而取名大井,曾用名大井坊。1959年7月、设大井大队;1984年,设大井乡;1987年,设大井村。

大塘村

位于黄阁镇的中心地带,是黄阁镇四大村之一。东邻东里村,南接南涌口村,西临西涌,北抵莲溪村。村境坐落于求雨山、大仁山和鸭仔山周边地带。

村落始建于南宋,因李氏祖宗桂窓公随宋帝昺到新会的崖门,后迁至黄阁大仁山之下居住而形成。据传是因为在村中李家祠前有一口大水塘而取名大塘。

1959年7月,设大塘生产大队;1984年,设大塘乡;1987年,设大塘村。

南涌口村

位于黄阁镇西南部。东邻大井村,南接麒麟新城,西至东涌镇长莫村,北抵大塘村西涌。坐落于大山乸西面、蚝头山南面和骝岗水道东面的平原地带,有南涌河位于村的北面。习惯上把南涌口分为1队(东华街)和2队(中华街、南华街)两部分。

始建于清代初期,由张、麦、黎、冯、何等姓氏从异地迁来居住而成村。因位于河涌的出口而得名涌口,曾名张家涌。后人为避免与大石、沙湾等镇的涌口村重名,且因该村位于黄阁之西南,更名南涌口。1959年,属大井生产大队;1961年,从大井生产大队析出,成立涌口生产大队;1984年改设南涌口乡。1987年改设南涌口村。

亭角村

位于黄阁镇南部。东与蕉门村相接,东南与坦尾村相邻,南临蕉门水道,西北与南涌口村及万科南方公元商住区相依,北靠黄阁大山乸。

该村坐落在大山乸南面的山脉下尖峰山山脚,周边有燕子傍樑山、飞天凤山、大环山、二环山等十多个山丘。村前的梅山外,蕉门水道、西沥和骝岗水道在此汇合。

该村原名“乐郊”,因建村时在村口建有一个门楼,门楼横匾上刻有“乐郊”二字,现今尚存。村后有一座小山叫“尖峰山”,又名“金字山”,从远处望去,这座小山亭亭玉立,后改称为“亭角”。在清代《香山县志》的“黄旗都图”中,将亭角村标称为“田角村”。村落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大井张氏开村。后繁衍到第十四代传汉字辈,先后有19支汉字辈到乐郊开村繁衍。村落划分为亭角与梅山涌两片。人民公社化时,亭角村、坦尾村、涌口村与大井村合成大井红星农业社。1961年从大井红星农业社析出,成立涌口生产大队。1980年,从涌口生产大队析出,设亭角生产大队。1984年,设亭角乡;1987年,改设亭角村。

坦尾村

位于黄阁镇的东南部。东邻南沙街,南与横沥镇七一村以蕉门水道相隔,西接亭角村,北为蕉门村。坐落于蕉门水道与蕉门滘交汇处,地势平坦,村境内主要山岭有炮台山。

此村因处于坦头村延伸到此地的一条沙坦的尾端而取名坦尾。村落有梁姓、何姓、冯姓、陈姓、张姓等先祖从顺德、万顷沙、金洲等地迁至这一带聚居而形成。人民公社化时,亭角村、坦尾村、涌口村与大井村合成大红星农业社。1961年析出,成立坦尾大队;1984年,改设坦尾乡;1987年,设坦尾村。

蕉门村

位于南沙区黄阁镇东南部大山乸脚下。东邻东湾村,是蕉门河一河两岸中心地带,南与坦尾村相接,西至亭角村,北面与大山乸山相靠。进港大道、凤凰大道、金蕉大道、金岭一横路和金岭二横路贯穿其中;境内有地铁4号线蕉门站。今为广州市南沙区府所在地。有一水道出口在今蕉门村附近,穿流于南沙黄山鲁山与大山乸山之间,取名蕉滘。到明、清时期河口向东南延伸12千米,称蕉门滘(即今从蕉东水闸至蕉西水闸的蕉门河)。该村是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庄。

村落辖旧村、新村两个地域。1959年设蕉门生产大队;1961年撤销蕉门生产大队,并入新设立的坦尾生产大队,1978年析出,复设蕉门生产大队。1984年改设蕉门乡,1987年设蕉门村。

东湾村

位于黄阁镇东南部。东与南沙街沙螺湾村蕉门河相隔,南邻蕉门村,西靠文笔山,北与黄阁镇东里村相连。村内的东湾涌自西向东走向,一头经东湾水闸出蕉门河流向小虎沥,一头经吸水脚村流出蕉门河的蕉门大桥附近,还有一头流向黄阁西涌水闸出骝岗水道。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黄阁人由上四顷围、五顷围、上三顷围迁入,在此围垦建村。因该村成陆前是黄山鲁、大山乸两山之间的海湾,且处于黄阁镇之东,故称东湾。1984年,设东湾乡;1987年,改设东湾村。

乌洲村

位于南沙区黄阁镇北部。东临小虎沥,南邻莲溪村,西靠丰田汽车城,北接新海村。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分成乌洲东、三益围、显南围等地域。2014年,因南沙区大开发,全部土地被国家征用,辖区再无农业。原村已经全部拆除,建作广汽丰田三期厂房,全村居民搬迁到麒麟新城安置区。

乌洲村在清代初期还是个小洲岛,四周是汪洋大海,后来沙坦逐渐露出,筑围成田形成村落。因村旁的小山常年有乌鸦栖息而得名“乌洲山”,村亦同名。又一种说法是因为该村泥土乌黑肥沃而取名乌洲。1959年设立乌洲生产大队;1984年,设乌洲乡;1987年,改设乌洲村。

留东村

位于黄阁镇西北部。东邻新海村,南接乌洲村、西临骝岗水道与莲溪村隔水相望,北与东涌镇庆盛村毗邻。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辖区有大围、第五岗和新滘三个自然片区。2006年因南沙开发,新滘地区全部农田耕地及房屋被征,搬迁到麒麟新城安置区。

此村坐落于骝岗山下的平原地带,乌洲涌在村中流过。原属乌洲,称“乌洲大围”。曾取名“骝东”,后简称为“留东”。1972年从乌洲生产大队析出,设骝东生产大队;1984年,设留东乡;1987年改设留东村。

新海村

位于南沙区黄阁镇北部。东邻东风农场,南接乌洲村,西靠留东村,北至东涌镇沙公堡村。村落位于临海地带,小虎沥北段西侧,沙公堡河在村的北面流过。

村落始建于清末,因围垦开村而成。因临近海边而取名为“新海”。1959年,属番禺县黄阁公社乌洲生产大队,1970年从乌洲生产大队析出,成立新海大队。1984年改新海乡;1987年设新海村。

小虎村

位于黄阁镇东北部。东临狮子洋与东莞市沙田镇西大坦村相望,南与东湾村相连,西与乌洲村接壤,北与沙仔村为邻。在村的东边和西边分别被沙仔沥和小虎沥河涌环抱。因村内有一座外形像老虎的石山而取名小虎。小虎山主峰为“马髻顶”,海拔115米。小虎村下辖大湾、联和围、联福围、新地塘、洲头、坑仔、南湾洲7个自然区域。据《番禺县镇村志》记载,19世纪初,此地就有人建立村落开始定居。1959年人民公社化,设立小虎生产大队;1984年,设小虎乡;1987年设立小虎村。

沙仔村

位于黄阁镇东北部的一个小岛上。东临珠江狮子洋水道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西、南临沙仔沥与小虎村相望,北临八塘尾水道与番禺区石楼镇相峙。

沙仔村有着优越的海岸线,水产资源丰富。村里的上围和下围中间有沙仔涌,田畴广阔,风景优美。

清代筑围成田,由番禺石楼黄氏在此开村,其时因邻近石楼镇大沙尾而得名沙仔。后由东莞管辖,划属小虎村,改名为小虎沙。曾被划给小虎村。1972年从小虎大队析出,设立沙仔大队;1984年设沙仔乡;1987年,改设沙仔村。

【南方+记者】任燚

【来源】黄阁新声

编辑 梅雅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