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之畔,微风徐徐
位于长堤大马路的广州市真光学校
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矗立在安静的校园
100多年前
这里是广东省各县罗姓族人
集资兴建的合族祠——豫章书院
历经百年沧桑后
如今化身为广州市真光学校图书馆
百年旧书院在学校的保护、活化利用下
焕发出新的风采
旧时为罗姓族人集资建成的合族祠
走进广州市真光学校,绕过挹翠园,眼前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青砖墙石脚,红柱瓦屋檐,头门的石额“豫章书院”四个字苍劲有力,它出自清朝左丞相大学士李鸿章的手笔。
豫章书院深三进,主体建筑有下堂(头门)、中堂和上堂(祖堂),原东侧还有衬祠。该建筑具有清代广东书院建筑风格,木雕、砖雕、石雕相当精细,可以说这里是研究广州书院建筑很有价值的实体。
豫章书院更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价值,这里曾成立了广州各界联合反对沙面苛例大会执行委员会。
据《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记载,1924年6月19日,越南革命者范鸿泰在沙面维多利亚酒店刺杀法国驻越南总督麦尔林不遂,拒捕投江,壮烈牺牲。为此事,沙面英法租界当局颁布了限制中国人进入沙面的《新警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24年7月,周文雍等人联系工人积极分子发动沙面租界3000多名洋务工人罢工,抗议《新警律》苛例,并在豫章书院内召开会议,成立了广州各界联合反对沙面苛例大会执行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豫章书院内,周文雍、陈铁军等一群年轻的革命者经常在这里集会、讲课。
经过努力,这次斗争取得了胜利,迫使帝国主义者废除《新警律》,后工人们又在豫章书院召开了复工庆祝大会。这次工人罢工在中国工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豫章书院具有重要革命历史价值,现在是广州市越秀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经百年沧桑,现为学校图书馆
广州市真光学校副校长林小敏介绍,豫章书院经历百年,饱经沧桑,它曾作为教师宿舍使用。
2002年7月,豫章书院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越秀区政府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修缮保护该书院,下堂两次间以砖墙和隔扇分隔成房间,搭木阁楼,上堂加建阁楼,再现其清代岭南建筑风貌。
该建筑现为真光学校图书馆使用,其功能包括书库、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等,成为校本阅读课程的专用场室,充分提升了它的使用价值。
2017年,广州市真光学校在建校145周年之际,于豫章书院建起校史馆,展示学校办学历程。校史馆内展出了丰富的资料图片、历年获得的荣誉证书、各类比赛的奖杯奖状等,充分彰显“尔乃世之光”的校训、“德爱行美 为世之光”的办学理念。
充分利用资源,开展类型丰富的活动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在校内设置了宣传长廊,介绍豫章书院的革命历史,同时还培育学生讲解员,用好红色资源。”广州市真光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杨连妹介绍,利用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学校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开展清明祭扫英烈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除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真光学校还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笔礼、《长堤风华录》新书首发仪式、孔子学堂、中国旗袍及礼仪演学、元宵节猜灯谜活动等。
“同时,我们还在豫章书院举办不同类型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们接受书香浸润。”该校团委书记陈梅冰介绍,为了更好地开展阅读项目,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学校从2019年致力开展“百天百读,千天百本”阅读项目,并借助周边图书馆资源,积极开展各类“送书进校园”活动,同学们可以在这里借阅喜欢的书籍,尽情地遨游在书海之中,让书香陪伴自己成长,让书香溢满整个校园。
古韵悠悠,百年芳华
跨越时间的长河
豫章书院既保留了古建筑的古朴典雅
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今,它就静静地矗立在校园一隅
无声诉说着百年真光的教育故事
编辑:何韵虹
校对:曹玥
责编:翟晓雪
编审:詹苹苹
签发:刘荣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