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知识话你知(第2期):古诗词中的计量单位你了解吗→

珠海市场监管
+订阅

在2020年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中华诗词大赛》第七场,有这样一道题:请问下列哪一项中的长度单位最长?

A、“白发三千丈”中的“丈”

B、“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

C、“千寻铁锁沉江底”中的“寻”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A。古代“一丈”等于十尺,而“一仞”等于八尺(也有七尺之说),“寻”与“仞”相当。

长度单位很多,并且在古代诗词中经常用到,为中华诗词增添了很多光彩。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华诗词,下面就中华诗词中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做一介绍:

丈、寻、仞

这三个计量单位在古代诗词中较为常用。

丈--唐代李白《秋浦歌》大家最为熟悉:“白发三千,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丈,《汉书·律历志》:“十尺为丈。”古典诗歌中描写愁的很多,而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比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心的奇句,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寻--唐朝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讲:“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诗中用“千寻”形容铁锁之长,暗喻大江之深。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寻、常原来都是长度计量单位。一寻为八尺,一常等于两寻,等于十六尺。经过不断发展,寻常变成了普通的意思。

仞--唐代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最为广泛流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用“万仞”来表示很高的山。再如宋代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有一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用来形容华山之高

你学会了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