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首次写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广东河南双双成立预制菜出海联盟,广东预制菜新春销额超128亿......今年以来,全国预制菜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各地预制菜产业园先后“开园”,多省多举措入局竞逐预制菜产业万亿新赛道。
近日,艾媒金榜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各省预制菜产业发展水平排行榜》。榜单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各省预制菜产业发展水平前10名分别为:广东、山东、河南、上海、福建、江苏、湖北、四川、河北、浙江。值得注意的是,与《2022年度中国各省预制菜产业发展水平排行榜》相比,前三名省份仍是广东(94.04)、山东(93.83)、河南(87.49),上海(83.87)升至第四名。
在群雄逐鹿的预制菜战场,广东再次成为发展尖兵。回望过去三年,广东开全国先河,率先组织化、系统化推广预制菜,三年创下全国“十个第一”。同样带火这盘“民生菜”,还有长期紧跟第二的山东,以及“后起之秀”河南,这三个走在前列的省份都有哪些发展优势?
农业资源优势明显。不难发现,三省均为农业大省。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粮食粮食产量1291.54万吨,增长0.9%,实现“四连增”,为近10年来最高水平;山东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产品加工大省,2022年山东农业总产值达1.2万亿元,稳居全国首位;2022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57.87亿斤,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对预制菜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广东于2022年率先全国发布“菜十条”,政策贯穿预制菜全产业链,支持力度大,含金量足,发展空间广阔,推动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紧接着,山东出台16条措施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抢占预制菜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一批产业高地和产业集群;同样,河南起草了《河南省加快预制菜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地方政府也发布了多项预制菜细分产业相关政策,做强做大预制菜产业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园区。
预制菜企业数量庞大。数据显示,早在2022年第二季度,广东省预制菜企业数量就超过了6000家,排名全国前三,仅次于山东省和河南省。政策和市场利好推动下,广东培养了一大批知名预制菜企业,广州酒家、温氏股份,以及水产食品巨头广东恒兴、国联水产、何氏水产、远宏水产等企业;在企业方面,山东预制菜企业数量近8500家,为全国第一,其中有7家上市企业,分别是春雪食品、龙大美食、得利斯、双塔食品、东方海洋、惠发食品、好当家,不少农牧类企业转型主攻预制菜产业;反观河南,现存预制菜企业数量超6400家,有双汇、众品食业、三全食品、千味央厨、思念食品等,在预制菜领域表现较好。
按此趋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广东和山东将持续成为预制菜南北方领头羊进行竞争,两省各有发展优势。而河南近期举办的新乡预制菜产业大会,会上签约、投资金额达到235亿元也引发业内关注。
此外,上海、湖北、四川、福建等实力亦不容小觑。其中,上海首家预制菜产业发展协会成立,助力预制菜驶入健康快车道;四川正着力加强品牌建设,创建“预制川菜”公共品牌,推动与盐帮菜、嘉州菜、江湖菜等区域品牌融合,构建“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产品品牌”的预制川菜品牌矩阵;湖北预制菜行业也开始整体发力,包括周黑鸭、湖北神丹在内的首批30家头部企业抱团打造原料基地“叫响”品牌,力争“楚味”出圈;同样,福建拥有安井、圣农、海欣食品、海文铭等一批预制菜头部企业,代表性闽菜“佛跳墙”、“沙县拌面”等已以预包装形式热销于市场。
而在一些新兴的预制菜产区如云南、贵州等省份,预制菜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则会加强科技创新、品质提升等方面的工作,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预制菜行业的未来发展将需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来提高市场竞争力,预制菜行业方可健康有序发展。
【记者】黄俊杰
【来源】南方农村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