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粤港澳大湾区迎来了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合龙,这意味着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已全线合龙贯通。自2016年12月28日深中通道主体工程西人工岛开建至今,深中通道建设时间已超过2300天。按照官方公布的建设时限,深中通道已进入最后一年的通车冲刺期。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就在深中通道桥面全线贯通前后,珠江口跨岸交通网络建设掀起了新一轮“狂飙”:连接广州、中山和珠海三地中心城区的南珠中城际动工建设;自西向东贯穿深圳、东莞、广州、中山、江门等地的深江铁路隧道盾构段掘进过半;连接广州中心城区和香港的琶洲港澳客运码头投入运营,全程用时约两小时……珠江口跨岸通道群现形,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融合获得新动能。
作为深中通道在珠江口西岸的着陆点以及多条湾区交通要道的交会点,翠亨新区处于珠江口跨岸交通建设和湾区一体化融合热潮的浪尖上。如何借“路”融湾,当好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支点,是翠亨新区的一道重要命题。
今年3月以来,珠江口多个重点交通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3月30日,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万顷沙至兴中段项目(即“南珠中城际”)工程,在位于翠亨新区的香山站和广州南沙十涌站选址地,同步动工。这是一条足以改变中山乃至珠江口城市发展格局的轨道交通线路。南珠中城际是中山首条进入中心城区核心区域的城轨线路,同时也是接入大湾区的重要通道。建成后,南珠中城际将与广州地铁18号线贯通运营。乘客不需要换乘,从中山中心城区(岐江新城)到广州中心城区(珠江新城),用时仅需45分钟左右。此外,通过对接广州地铁18号线,南中城际向北可与广花城际、芳白城际实现互联,线路还往东预留了接轨深中城际的条件,未来可接入珠江口东岸轨道交通网络。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交通是先行者。为加快区域融合,大湾区交通网络建设不断提速。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下称《建设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包括南珠中城际、深圳机场至大亚湾城际深圳机场至坪山段、中南虎城际中山至塘厦段、穗莞深城际南延线、佛穗莞城际等18个轨道铁路项目被纳入“近期开工项目”清单。目前,南中珠城际,深圳机场至大亚湾城际深圳机场至坪山段、穗莞深城际南延线等一批项目已进入施工建设阶段,珠江口天堑正被“缝合”。
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示意图。
按照《建设规划》,到202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将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到203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按照《建设规划》,大湾区内主要城市间将实现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不断加密的轨道交通网络让大湾区的有效通达范围变得更大。
放眼“黄金内湾”,跨珠江口的交通连接是最需要补齐的一块短板。每逢“五一”等出行高峰,拥堵的虎门大桥让老司机们谈“虎”色变,这正是珠江口跨岸通道缺失的缩影。
近年来,弥补珠江口跨岸通道短板的行动正在实施。这是一场更立体的行动。除了深中通道、深珠城际、深中城际、中南虎城际、深茂铁路等一批陆上通道,水上通道体系也正逐步完善。5月4日,琶洲港澳客运码头首航,该码头是粤港澳大湾区标志性直连交通设施之一,也是广州中心城区连接香港的唯一客运码头。位于翠亨新区的中山港新客运码头(马鞍港区)正在建设中,未来将开通至香港、澳门的航线,增加深中海上往返轮渡班线。
正如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造就奥克兰这个美国西部交通运输体系中心,伴随湾区跨岸通道出现的是新的区域枢纽。
在珠江口跨岸交通建设热潮中,翠亨新区是绕不过的支点,翠亨新区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一个新枢纽。据初步梳理,目前已有4条高速公路、9条干线公路主干线和次干线、3条轨道、1条“水上交通大动脉”在翠亨新区交会,翠亨新区的枢纽角色已显现。
深中通道的修建,拉通了一条全新的跨珠江口东西岸的直连通道,也为深圳这座超级城市打通了第一条直接连通珠江口西岸的陆上通道。深中通道进入西岸的第一站就在翠亨新区,珠江口东西两岸交通枢纽角色由此突显。
深中通道。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南珠中城际等交通项目落地,进一步强化了翠亨新区的枢纽角色。南珠中城际、深中城际和中南虎城际等线路建成后,珠江口将形成由“深中城际—南珠中城际—中南虎城际”的城际铁路闭环,深圳、广州、中山将首次以轨道铁路的形式相互直接连通,翠亨新区将是这个闭环的交会点之一,成为深圳、广州两大都市圈辐射交叉覆盖区域。
就在南珠中城际动工前一天,3月29日,南沙港铁路黄圃货运站正式通车投入使用,这是中山首个铁路货运站场。南沙港铁路是一条连接国际海陆货运体系的“双能”线路:一方面通过南沙港对接全国乃至全球航运体系;另一方面对接中欧班列,接上国际货运铁路网络。通过南沙港铁路,中山更加直接地接入国内国际供应链货运体系中。
由于水域条件限制,中山没有深水港码头,但在中山周边10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南沙港、蛇口港、盐田港等一批优质港口资源。在此背景下,“共享”周边城市的港口资源,成为中山航运发展的重要策略,对接南沙港铁路就是其中的探索之一。此外,中山已与深圳市蛇口港、盐田港探索建设“组合港”,通过信息互联互通、海关监管互认等举措,让两个分属不同关区的港口“两港如一港”。
在翠亨新区,交通资源共享的探索在水陆空三个交通运输层面均有体现。
陆路方面,与广州地铁18号线并轨运行的南珠中城际已进驻翠亨新区。未来,通过深中城际等线路,翠亨新区还有望接入深圳地铁网络,同时共享广深两大都市地铁体系。
水路方面,正在建设的中山港新客运码头(马鞍港区)将连接深圳、香港、澳门等地,引入湾区极点城市的资源。
空运方面,翠亨新区周边分布着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等5个机场。目前,翠亨新区正谋划设立深圳机场、香港机场翠亨新区候机楼,并依托深中通道等通道,加强与周边机场对接,拉近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等机场的服务辐射半径。
深中通道。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融合的交通成为区域融合发展的“先锋”,产业和人流随着交通而来。如今,翠亨新区已成为中山市内深圳产业元素最多的区域之一。去年,中广核等一批产业领军力量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山服务基地等行业资源先后落户翠亨新区,翠亨新区上的深中联动已逐步从单个项目落地的“1.0”版本向产业链条联动的“2.0”乃至更高级别的版本发展。
伶仃洋上,深中通道长桥卧波,主体架构日益清晰。马鞍岛上,南珠中城际香山站、中山港新客运码头(马鞍港区)、中开高速等湾区大交通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交通网络逐渐加密。以交通为牵引,更多湾区一体化融合的探索将在翠亨新区上演。
【南方+记者】 雷海泉
【摄影】叶志文 李姗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