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淄博烧烤火“出圈”后,全国各地烧烤都坐不住了,纷纷申请出战:新疆烧烤、东北烧烤、武汉烧烤、四川烧烤……烤炉之上,快乐是滋滋冒油的人间烟火气。在兼容并蓄的广州,烧烤的风味多样。无论是带着丝丝甜蜜的广式烧烤、充满西域风情的新疆羊肉串,抑或是东北、川渝等地风格各异的烤串,都能在这里找到立足之地;而在这背后制作烧烤的大厨们,也有着与烧烤口味一样多元化的人生经历……
将新鲜食材用姜葱蒜等基本调料简单腌制处理,刷上自制的烧烤汁,通过炭火的高温让汁水锁在肉里,再涂上一层蜜糖,烤到微焦,撒上芝麻,一串广式烧烤便可出炉。
在广州市荔湾区西华路一家名为“大档”的烧烤店里,店主家星用广式传统蜜糖烧烤,为街坊邻居提供了老广记忆里的味道。
家星的广式烧烤。
#寻找老广记忆中的味道
家星与烧烤的缘分始于童年。他表示,自己从小生活在荔湾老城区。小时候,父母经常带着他去荔湾湖公园烧烤。一群人围着火炉,将食材用酱油与蜜糖简单调味,放上烤架,便是原汁原味的广式烧烤。这是家星童年的回忆。
“大档”老板家星。
“人很多东西是注定的,我对烧烤就比较敏感。有人觉得烧烤难以掌握,其实烧烤学会不难,但学懂不易。我可以对着炉子四五个小时不离开,不觉得热。”看着炉上的食材在自己的烹饪下变得金黄诱人,家星颇有成就感,“对于我来说,烧烤已经变成了一种爱好”。
2003年,高中毕业的家星便在人民路附近做“走鬼”烧烤,成为流动摊贩中的一员。之后,家星回到校园读书,毕业后进入社会务工,但始终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那时有位前辈对我说,‘周身刀,冇张利’。意思是:满身都是刀,但是没有一把是锋利的。他问我为什么不干脆专注把一把刀磨锋利呢?”
受其影响,2018年,家星再次选择以烧烤谋生并在西华路创立自己的广式烧烤店“大档”。“本想叫‘大排档’,又觉得重名的太多,索性删掉中间的‘排’字,是为‘大档’。”
“相对于其他烧烤而言,我的烧烤比较清淡。”经过多年实践,家星独创了一套烧烤方法。他的烧烤从来不用“科技调料”,烧烤汁也是隔天便花上数小时亲自熬煮。食客一口下去,外表是蜜糖的香脆清甜,内里是肉的软嫩多汁,“既保留了食材原本的味道,又有烧烤的烟火气,是独属于广州的特色风味”。
#见证一对情侣组成家庭
凭借地道口味,家星的烧烤颇受周边居民欢迎。“有一位先生去年在我这点了88次外卖!相当于一年里有三个月都在吃我的烧烤。”家星笑着说。
“大档”出品的烤排骨等烤串,家星会在刷上蜜糖后再撒白芝麻。
除街坊邻居外,“大档”烧烤店还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前来“打卡”。家星回忆道,2019年初,他留意到有一对情侣连续三个晚上都来店里吃烧烤。“烧烤再怎么好吃也不可能天天吃吧?出于好奇,我就去和他们聊天,才了解到他们是从肇庆到广州旅游的。怕回家后吃不到我的烧烤了,才连着三天都过来吃。”
“本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想到后来他们搬到了佛山,经常开车到广州光顾我的生意。甚至结婚生子后,也要抱着刚刚满月的孩子来吃烧烤。期间受疫情防控影响,我们的交流有中断过。”家星说,今年再次见到这对夫妻时,他们的孩子已经三岁了。
#用烧烤“串”起街坊情谊
“在烧烤之外,我最珍惜的就是这浓厚的人情味。”从业多年来,家星早已和常光顾店里的客人们成为朋友。他还养了若干只小猫,大多是周边的流浪猫,又养有一只叫“大妹”的金毛犬,很受客人欢迎。
前几日,“大妹”不小心走丢了。“情急之下,我就在朋友圈里发布寻狗启事,所有街坊邻居、客人都在帮忙转发,一时间大妹的照片便如同网红一般在朋友圈‘刷屏’。不到十分钟,我们便找回了‘大妹’,这让我很感动。”
“这种邻里氛围才是我想要。小时候我和住在同一街巷的邻居关系特别好,相互串门、到处蹭饭。开‘大档’烧烤店后,我又重新找回了这种邻里情。”
今年,因为门面合同到期,家星不得不告别原先的店面。在选择新店面位置时,他的首要条件便是要在旧店面方圆五百米内:“我做的大多是街坊生意,如果搬太远,街坊们去也不方便。”如今,家星开在荔湾路的新店已经装修完毕,距离旧店仅三四百米的距离。新店的面积更大,环境也更好。“这是一个新的地方,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家星说。
家星的新店已经装修完毕。
“我没有太大的梦想,并不是要做到烧烤届的‘天花板’,我只想安安稳稳做好自己的口味。”对于烧烤,家星抱有自己独特的情怀,“广式烧烤在烧烤行业中属于小众,但我还是想坚持做自己的东西,为保护我们广州本土文化出一点力”。
【来源 南都广州新闻部 南都记者 夏嘉雯 梁思华 伊晓霞 黄姝伦 陈卓睿 李竹 实习生 刘雯琪 陈家乐 王雅琪 刘禹 李涵颖 林亦青】
【摄影 南都记者 邹卫 马强 何玉帅 李竹】
【编辑 黄文浩】
【审核 朱敏红、江河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