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女子喝中药一周发现成分为蟑螂”的话题登上了热搜。
“小强”这种天天见的小动物
我们不妨多了解一点
关于蟑螂及其他昆虫作为药物/食物的那些健康知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李丽明,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卞华伟,这样说——
作为药材的蟑螂
李丽明介绍,“蟑螂”为俗称,它的学名叫“蜚蠊”,泛指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的昆虫。世界已知蜚蠊有5000多种,我国约有250多种,而热搜中提到的药品取材于“美洲大蠊”——
没错!就是那种体型巨大、善于疾走、能够近距离飞行,广东人俗称“小强”的大蟑螂。对外地的朋友来说,这种会飞的大蟑螂无疑是南方的噩梦。
看多了美洲大蠊的养殖和科研新闻,人们很容易以为只有美洲大蠊可以入药,但其实现代入药用的蟑螂是蜚蠊科的多种蜚蠊。比如《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6年版)》中收载的“蟑螂”,来源为蜚蠊科昆虫东方蠊或美洲蠊及澳洲蠊等的全虫。
李丽明介绍,蟑螂自古就是一味中药。
蟑螂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文是这样的:“蜚廉,味咸寒。主血瘀,癥坚,寒热,破积聚,喉咽痹,内寒,无子。生川泽。”
李丽明解释,《神农本草经》中以中医的取象比类法来描述蟑螂的药性,因为咸能“软坚”,腹背俱赤能“入血”,所以认为蟑螂可以治瘀血,能通利血脉;而且蟑螂的外形“有壳”,能攻坚,可以治疗癥瘕积聚;加上蟑螂繁殖能力强,所以能治不孕不育。
《唐本草》则记载:蜚蠊,主治癥瘕积聚,小儿疳积,喉痹,乳蛾,痈疮肿毒,虫伤咬伤等。
《本草纲目》中记载:“今人家壁间、灶下极多,甚者聚至千百。身似蚕蛾……”,李丽明分析“腹背俱赤,两翅能飞”,大多数就是指美洲大蠊了。
《本草纲目拾遗》始以蟑螂名称收录。
总的来说,在中医眼里,蟑螂性味咸,寒,归肝、肾经,能破瘀、化积、消肿、解毒,可用于癥瘕积聚、疔疮、喉蛾、痈肿、小儿疳积等症的治疗。
而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美洲大蠊的肌肉水解后生成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苏氨酸、甘氨酸-丝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赖氨酸-胱氨酸等多种活性成分,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功能、抗辐射、对细胞有修复能力等作用。
已有部分中成药如康复新液、心脉隆注射液等以美洲大蠊为原料。除此之外,像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肝龙胶囊,也以美洲大蠊提取物为主要成分,说明书显示“每粒0.3克,含有美洲大蠊提取物0.15克;用于缓解原发性肝癌症状的消癥益肝片,成份亦为“蜚蠊提取物”。
常用的药用昆虫了解一下
昆虫入药其实很常见,像蜈蚣、蚯蚓、蝎子、水蛭等,都是人民群众熟悉的中药材。
李丽明介绍,因为昆虫有钻爬的特性,古代中医用取象比类法来这样总结昆虫的药性——
清代名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认为“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善飞者如蝉蜕,性升而上行;地行者如地龙、全蝎性降,性善下走,能攻坚破积。
又如“邪留经络,须以搜剔动药”“借虫蚁搜剔以攻通邪结”,所以常用全蝎、天龙(这里指蜈蚣)、地龙(蚯蚓)等来治疗久痛积聚,而这些也是治疗肿瘤的常用中药材。
《本草纲目》记载:“蝎乃治风要药”,可“专入肝祛风”。全蝎善走窜,既平息肝风,又搜风通络,能直达病所,可开气血之凝滞。
李丽明介绍,生活中最常见的入药昆虫还有以下这些,对中药材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多了解一下。
1.金沙牛
来源:蛟蜻蛉幼虫的干燥虫体
性味:辛咸温,有毒
功能主治:通窍利水,用于砂淋、泌尿道结石等症。
2.竹蜂
来源:竹蜂的干燥体
性味:甘酸寒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祛风化痰,定惊。用于小儿惊风、牙痛、口疮、咽痛等。
3.全蝎
来源:东亚钳蝎的干燥体
性味:辛,平;有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等。
4.蜈蚣
来源: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
性味: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㖞,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蛇虫咬伤。
5.土鳖虫(䗪虫)
来源: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
性味:咸,寒;有小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破血逐瘀,续筋接骨。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癥瘕痞块。
6.水蛭
来源:蚂蟥、水蛭或柳叶蚂蟥的干燥全体
性味: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破血通经,逐瘀消癥。用于血瘀经闭,癥瘕痞块,中风偏瘫,跌扑损伤。
再说说作为食材的昆虫
有人说,昆虫不但可以是药材,也可以是食材,还是充满风味的高蛋白呢~
对于有人宣称“昆虫是高蛋白”,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卞华伟指出,这句话要两分地来看:
一方面,无论是炒蝉蛹、炸知了(幼虫)、蚯蚓干、蚊子饼,人们食用的昆虫都属于动物性蛋白,与其他动物蛋白一样具有营养,但并不属于“高级的营养”;
另一方面,小心过敏。对于有些人担心“误饮误食蟑螂粉末或残块更容易过敏”,理论上,皮肤接触蟑螂而过敏的人,与通过消化道接触蟑螂而过敏的概率是相同的。而昆虫菜品多采取高温煎炸蒸炒的方式,对于携带的病毒细菌等,“理论上可以灭活。”
“有句俗话说‘蚊子肉也是肉’,有一定道理,但也有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如今追捧昆虫蛋白,实无必要!”卞华伟指出,在人类漫长的饥荒史上,昆虫曾经是人类为生存下去而不得不获取的“救命”食物。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营养价值高、进食效率更高的牛羊肉,出于好奇的心理而尝试炒蝉蛹、炸知了(幼虫)、蚯蚓干等“昆虫菜品”,只要能克服心理上的不适,无伤大雅,但并无必要追捧。
要注意的是,这些昆虫在被捕捉前、加工成食品前可能被感染疾病的风险更大。更需要重视的是,“昆虫菜品”的制作过程和烹调方式是不是卫生和健康。例如为了掩饰昆虫的土腥味,追求更好的口感,多采取高温煎炸炒的烹调方式,加盐加油,并不是健康的烹调方式。
最后温馨提醒各位小伙伴
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哦~
来源:广州日报健康有约
编辑:大然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