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大棚连锁到镇村,韶关曲江探索乡村产业振兴路 | 镇兴深调研①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村落。今年以来,韶关各地扎实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积极探索镇域经济的发展之道。

在全国全省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及《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引下,南方日报韶关新闻部启动镇域经济深调研,深入镇域经济发展一线,实地调研韶关各地产业发展现状,探讨和研究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即日起,南方+客户端推出韶关“镇兴深调研”系列报道,聚焦韶关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等主题,呈现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韶关方法论。敬请垂注。

4月下旬的韶关曲江,春意盎然。在白土镇的花生加工厂里,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在乌石镇的食用菌多层架种植的封闭式大棚基地里,村民脸上流露出丰收的喜悦……各乡镇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我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更是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一扇机遇之门、赶超之门。乡镇是乡村振兴的“一线施工队”,镇域如何实施“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近日,南方+记者实地走访调研韶关曲江各镇区发现,当地联同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试点探索将农产品工厂化向乡村延伸,以“公司+农户+合作社+村集体”等多种方式联农带农,着力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全力推动乡村种植食用菌向工厂化、产业化发展。

“我们试图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探索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韶关市委副秘书长、东莞驻韶关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组组长刘汝杭将该模式称为食用菌产业的“乡村工厂”模式。

目前,随着食用菌基地实现全区覆盖,曲江镇域经济的发展也如同菌菇的生长一样,生机盎然,小小一朵菌菇正撑起越来越多农户和村集体的致富伞……2022年,曲江区食用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8.4亿元,日产鲜菇超百吨,主要品种的种植规模及产量占全省60%市场份额。


一朵食用菌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

走进位于韶关曲江区乌石镇展如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种植大棚内的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菌棒,菌棒仍零星长出了一些菌菇,湿润的空气里散发着蘑菇的清香。

“4月中旬,我们已经采收完最后一批菌菇。随着气温的升高,夏季已不适合在大棚里培育香菇,接下来我们将引进种植灵芝的菌棒……”东莞常平、市人大、财政局组团驻乌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王兰东介绍。

在工作队于2021年进驻之前,展如村村集体收入仅7万元,基本为租金分红,没有经营性收入。如何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庄实现产业振兴?这一问题一直萦绕在驻村干部的心中。

“我们考虑到展如村林地多,适合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而食用菌又是韶关市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曲江区更是韶关食用菌的核心产区,因此决定发展食用菌产业。”东莞市人大办驻展如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彭玲介绍。

在工作队的引导下,展如村党总支带头,主动申请成为曲江区食用菌产业发展试点,链接当地龙头企业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与产业链生产基地建设。同时,争取到对口帮扶驻镇帮镇扶村资金(第三批)30万元和东莞市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支持捐赠9万元香菇种植产业支持资金,全部投入食用菌种植项目。目前,已完成5个标准大棚的搭建,种植香菇菌棒2万棒。

“一方面,有龙头企业采购兜底销售;另一方面,我们还能供应本地市场。2022年展如村村集体收入已超10万元。”彭玲介绍,在销路不愁的情况下,目前第一批香菇收入已近7万元。“接下来,我们还将引进食用菌烘干等深加工设备,试图进一步提升食用菌产品附加值。”

像展如村这样的食用菌大棚几乎遍布曲江各乡镇。例如大塘镇汤溪村在东莞望牛墩、市委办组团驻镇工作队协助推动下,投入乡村振兴专项配套资金及结对帮扶资金等共计43万元,首期搭建三个标准香菇育种大棚,目前已实现销售收入6.7万元,实现产业良好开局和村集体增收效应。

据介绍,东莞(常平镇牵头)驻曲江区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组近年来一直坚持推动农业工厂化、现代化、科技化,2019年3月常平曲江两地政府结合实际签订了《共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框架协议》,决定合作共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在合力推进壮大食用菌产业园基础上,东莞驻曲江区工作组从多方位提升食用菌产业联农带农效应,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园企业优势,着力村企共建,壮大集体经济,探索将食用菌工厂化、科技化生产向镇村延伸。工作组协调曲江区政府从驻镇帮镇扶村资金中划拨360万元,在全区共选取12个村(居)委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与产品工厂化试点进行产业扶持:每个试点扶持资金3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食用菌产业发展所需的大棚建设、菌棒及生产经营费用等支出,目前有10个试点已完成建设。

同时,工作组协同曲江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韶关市曲江区食用菌(香菇)产业发展奖补方案》,从驻镇帮镇扶村资金中划拨800万用于食用菌(香菇)菌种选育补贴及香菇菌棒种植补贴,充分调动种植户和食用菌种植的试点创新积极性。

“工作组将与牵头企业组建农技宣讲团,为农户、种植户面对面授课,推广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并根据试点情况进一步完善可复制的帮扶机制,不断推动农产品在镇村进行工厂化、科技化生产。”曲江区委常委、副区长、常平曲江对口帮扶指挥部总指挥、驻区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组组长周大伟表示,接下来,将加快食用菌产业的提级发展,结合“预制菜”的发展趋势,研发多品类预制菜,对食用菌进行深加工,通过“二产”提高初级农产品价值,用“小菌菇”撑起农民的“致富伞”。


“乡村工厂”遍地开花

“乡村工厂”模式不仅体现在食用菌上,更逐步衍生到麻竹笋、花生的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中。

沿着水泥铺设的村道,驾车前往曲江区白土镇的龙皇洞村,成片的竹林让人目不暇接。在绿水青山的包围中,一座新盖的厂房赫然显现。厂房内,调试真空包装机、巴氏消毒机等生产设备已然到位,工人们在忙碌地调试设备试生产。“最近是竹笋的产季,近期正赶着调试机器,准备加工竹笋产品。”车间负责人介绍。

麻竹笋是龙皇洞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当地山林地密集,气候和土壤环境适宜麻竹生长,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种植。目前该村种植麻竹面积达3250亩。

东莞常平、理工学院组团驻白土镇工作队长叶杰锋介绍,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工作队联动龙皇洞村委,通过乡贤引进企业,立项建设大头麻竹笋加工厂(乡村振兴车间),并成功注册了康福元生物有限公司,开展竹笋、花生等农副产品深加工。

目前,该项目现已投资500万元,深加工设备陆续进场安装调试并开始试产。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260万元,可带动当地村民种植麻竹增加收入,提供就业岗位15人以上。

“我们对本村种植麻竹的农户进行补贴,每颗补贴两元。在竹笋成熟后优先收购。”项目负责人杨老板介绍。

如今,龙皇洞村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自主种植、租赁土地等形式主动参与到麻竹笋种植项目中来,既守住了青山又挖到了“金山”,走出了一条符合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接下来,工作队将全力帮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扩大生产规模,助力乡村振兴车间行得更稳、走得更远。”叶杰锋表示,将继续挖掘盘活闲置资源,多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富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龙皇洞村的案例是该镇推动“乡村工厂”模式的缩影。在该镇的河边村,依托该村年产10万斤花生的优势,东莞理工机关第一党支部、东莞驻镇帮扶工作队支部与河边村党委合作,东莞理工学院出资52万元援建花生加工车间,生产“一花五叶”陈皮生晒花生产品。项目建成投产后预期年产量10万斤,可提供就业岗位10个。

“我们不止步于建设小作坊,想走在前面一步。建设具备SC资质的标准生产车间,是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必然发展方向。既能提高花生种植的单位附加利润,又能提高留守劳动力的积极性。”东莞理工学院驻河边村第一书记陈浩说,只有让村民赚到钱才能留住人,从而实现造血式全面盘活。

去年以来,东莞常平、理工学院组团驻韶关白土镇工作队,推动该镇由13个行政村集体合股成立公司运营,2022年为集体共增收36万多元。

“农产品工厂化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化的重要途径,是预防恶劣天气、防洪防虫的有效举措,也是解决韶关农产品批量少的较好做法。”刘汝杭表示,在曲江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将“乡村工厂”模式复制到韶关更多的乡村和产业中。

【策划】范永敬 蒋才虎

【南方+记者】范永敬

【通讯员】谢晨

编辑 曹伟峰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