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碣:创新“五个关键”闭环评价机制,跑出劳动教育加速度

精彩石碣
+订阅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2年3月,东莞市教育局首次部署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攻坚揭榜活动,旨在进一步探索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年多来,通过领导点题、科室约题、镇街荐题、学校报题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市镇校三级力量揭榜挂帅,攻坚克难,带动全市教育系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形成万马奔腾、热气腾腾的干事创业氛围,有效破解一批基层教育重点难点问题,在多个方面取得成效并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为总结经验,挖掘推广基层改革典型案例,东莞市教育局联合东莞日报推出东莞教育改革攻坚系列报道,总结、剖析优秀项目中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经验,用改革的力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

围绕“劳动教育如何形成闭环式育人体系”这一难题,石碣镇教育管理中心改革攻坚,在学校管理、基地建设、品质课堂、师资队伍、学生评价等五方面形成评价机制,更加关注劳动教育实施后的跟踪考评、认定通过、持续培养措施,有效促进劳动教育体系的建设与深化,走出一条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特色路径。

夯实机制保障

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

通过“劳动教育特色学校”评选机制,石碣镇评定了四所学校为培育对象,配套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性、纲领性文件。该评选机制突破了劳动教育体系在学校落地的困难,促使学校全面构建有课程、有教材、有基地、有师资、有管理、有评价、有特色、有影响的“八有”劳动教育体系。

在基地建设上,结合当地实际,石碣镇制定了《石碣镇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认定方案》,明确了多方面制度,促使基地强化配套课程、校本教材、教学设计资源建设,提升基地的使用率和服务功能。该建设标准因地制宜,突破了当地学校打造劳动基地的条件制约,鼓励各校向外挖掘劳动实践空间,向内盘活校内闲置的教室或小角落,全方位多角度开辟劳动场域。让劳动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枪实弹”,沉浸式体验。

在品质课堂建设上,石碣镇创建了《石碣镇劳动教育“优质一堂课”评价量表》,该量表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四个维度对劳动教育课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课堂实施起着指南牵引的作用。通过教学视导、学科教学研讨交流等方式开展“品质课堂”学科教学理念、课堂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等研训活动。该量表受到广泛认可,被该镇教师广泛应用于校本教研评课和作为品质课堂大赛评分标准。

体系的建设,最终还需要落实到学生身上。《石碣镇劳动教育学生作业实施指引》明确石碣镇中小学劳动作业的三大领域和十个任务群,按照低中高年段给出了具体的劳动作业,还建议采取多元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可持续劳动,在劳动作业评价中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强化师资教研

推动教学品质提升

硬件均有保障,如何提高教师进行劳动教育的主性?石碣镇出台了《石碣镇劳动教育教师管理办法》,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

更重要的是该办法明确了劳动教育师资采取“四聘”制,即聘用专职、特聘兼职、聘请家长、外聘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并要求劳动教育课专任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促使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学,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思路和策略,教学向品质迈进。

目前,石碣镇设有由各中小学劳动学科组长构成的劳动中心教研组,中小学劳动教育兼职教研员3人,镇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1个,镇劳动教育带头人2名,市劳动教学能手1人,组成有骨干有梯度的教师队伍。

科研课题的激励机制还将各校劳动教育科研课题立项数量与学年先进学校评比挂钩,在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激励下,石碣镇目前共有省级劳动课题2项,市里劳动课题6项,公民办学校均有劳动科研课题,以研促教,相得益彰;当地的学年劳动周,本学年已有13所小学开设,劳动周开展得有声有色;短短两年多,石碣镇教师获省、市劳动案例、论文、微课等评比奖项共39项。

形成有机特色

提升劳动实践育人能力

自采取劳动教育特色校培育对象评比与认定评价机制以来,石碣镇劳动教育逐渐形成“共同”的形态,形成了镇内联动的劳动教育实践“生态链”。莞华小学被认定为广东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和东莞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莞华小学、实验小学、中心小学被评为东莞市第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檀香岛被评为东莞市第一批农业科普教育基地……通过评价“杠杆原理”,石碣镇撬动8所学校在校内开发劳动基地或劳动教室。

现在,全镇劳动基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全镇每生平均约11平方米,基地配套有日常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配套课程、教学设计资源建设,劳动基地的使用率达到100%。石碣镇还开启首个劳动书吧,书吧内陈列了3000多本种植养殖图书,既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增加了师生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的热情,提升学校的劳动教育文化品位。

石碣镇在劳动教育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也在各类活动中积极发挥影响力,在交流中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动教育成果。例如,开展劳动教育学科专项培训暨名师工作室联动活动,邀请市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进行专题培训;组织劳动教育骨干到韶关送教送培,为对口帮扶区域学校展示劳动教育课例和建设经验;携手多个东莞市中小学校名师工作室,联合举办“名师面对面|小学劳动课程实施:困难与对策”线上研修活动,共同探讨如何提升劳动课程实施能力。

改革攻坚以来,石碣镇从政策、管理、组织、资金、技术上全方位加大支持力度,扎实构建劳动大教育体系,形成劳动特色校“创建标准、对象申报、评审评定、主体建设、中心跟踪、中心审核、最终授牌”的闭环评价机制,实现劳动课程化、特色化的目标。这项评价机制体系具有可复制、可借鉴、可应用的特点,不仅成为了石碣劳动教育评价样板,更有效赋能区域特色劳动教育新格局的创建,推进了区域教育内涵化、品质化发展。


来源:东莞慧教育、东莞日报

责编:曹木静

编辑:梁秀雯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